10月17日开始在嵩山脚下试演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因为和“少林寺”、“禅”、“谭盾”这些中国出产、走向国际的品牌性名词关联而引人瞩目。但是有心寻“禅”的人真正去实地体验,可能多少会有点失望:在这个以声光电效果出彩的演出中,文人习惯的那种需要幽静体会的意味很少,一路上的禅灯、绵软的蒲团无法压制观众席的窃窃私语。毕竟,这时代出入寺庙、剧场的是熙熙攘攘的观众,而不是夜半来访的闲人雅士、高官显贵。
本以为演出应该在那个直径25米的人造月亮升起的刹那结束―――清凉而孤独的意象符合多数文人对禅的体认,但紧接着却迎来一场盛大的法会:法器齐鸣,山林震响,盛装的僧人浩浩荡荡走向前台高唱佛号,塔林、高楼、树林在灯光映照下五彩变幻,炫目的“奇观”终于震住了观众。
说到底,这个演出还是和百老汇的《猫》一样,要用大场面、奇幻效果来吸引观众,而关于“禅”、“有机音乐”的种种解说只是花边而已。
地方政府指望借此拉来更多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
就像“大片”的幕后少不了袁和平、张叔平、叶锦添和谭盾这些名字一样,这两个团队的用人也有很多交叉,谭盾和黄豆豆分别是张艺谋的歌剧《秦始皇》的音乐制作和编舞,易立明则兼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印象西湖》的灯光设计。在离少林寺不远的地方施展拳脚,自然更要打文化牌,所以易中天任哲学顾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担任少林文化顾问,他们和顶着奥斯卡奖的“谭盾”一样,都是经济方面有保障的品牌。这种集合各种资本、用商业方式操作的演出项目的投资和“大片”不相上下,但是操作成功的话可能更赚钱,因为它可以长期演出,源源不断贡献利润。
在这条路径上,用艺术观念去评判演出的成功与否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秘密藏在制作人的商业报告书中。(来源:新京报,作者:周文翰)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