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于丹:在大学这么讲《论语》是渎职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8日 14:49 来源:

    ■人物名片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上周日下午,于丹携新书《<论语>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一点四十到晚上十点半共签售新书一万三千册。于丹此次新书的首印数量为六十万册,超过了之前“百家讲坛”的另一位讲者易中天五十五万册的印数。

    于丹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以来,评论偏向两极化:有人认为她将《论语》讲解的深入浅出,富有生活化气息;也有人认为专业化不够。

    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于丹。

    把《论语》当做生活方式而非学术内容

    新京报:你的新书《<论语>心得》一上来就印了60万册,印了这么多,怎么这么有信心?

    于丹:签售情况(一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卖书一万三千多册)也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对出版行业不了解,在我的概念里,60万是个很大的天文数字。我觉得这个数字,包括今天的签售,并不能说明大家对我怎么样,这是大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信任,是《论语》中自然的、生活化的观念对大家的一种唤醒,让每个人有一种温暖的感悟。

    新京报:你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到“百家讲坛”讲《论语》的?

    于丹:之前我一直为“百家讲坛”担任策划,也参与了他们的节目评判,“百家讲坛”从一开始就很熟悉,他们的研讨我也参加得很频繁,我们经常在一起谈,什么样的题目找什么样的人来讲合适。

    《论语》的题目是早就定下来的,有一天他们就说,那还不如你来讲呢。

    新京报:那个时候你们觉得应该找什么样的人来讲《论语》?

    于丹:我们觉得,首先绝不能把《论语》只当做外在的一种学问,而是内化的生活方式。所以,首先找到的人是要把《论语》当做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术内容,其次是他能够深入浅出,《论语》最大的特色是它是一种语录体的哲理,它跟《三国》、《明史》都不同的是它缺少情节,讲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加入大量情节,就是话不远人,让大家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很近。

    新京报:对于孔子,你自己究竟是怎么理解的?

    于丹:我称他为一个特别温暖朴素的仁厚长者。孔子是一个特别厚道的人,学生经常拿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去问他,学生无论问他什么他都说,哪怕是他自己不屑的问题。

    “百家讲坛”不同于在大学里讲课

    新京报:但是现在你对于《论语》的这种讲解方式,可能一部分人会觉得很生活化,但是相对的也有人觉得,讲解的不够专业,甚至相当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水平,你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吗?

    于丹:我在大学里十几年也在讲古典文学,也在讲《论语》,但是大学的讲法肯定和“百家讲坛”不同,大学是一种学理的讲法,讲究严谨的考据,学术的系统,思想的深远。

    我在“百家讲坛”是另外一种讲法,它是传播的讲法,感悟的讲法,心得的讲法。“百家讲坛”对于所有的讲者有一个要求,你要让15岁的中学生愿意听,而且还要听的有兴趣,这个要求是符合大众传媒的定位的。在“百家讲坛”讲《论语》从一开始就不追求学问上的深刻,而是一种放散性的,关乎人们生活自身的讲法。

    新京报:也就是说,你们想追求的就是现在的这种效果?

    于丹:现在这个效果基本是一开始我想要追求的,就是用一种情节的承载,心中有,口中无,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把它说出来,在《论语》中找到一种朴素的化解方式,让人们的生活更自信,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这就是我讲《<论语>心得》的目的。

   

1/2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