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大学这么讲《论语》是渎职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8日 14:49 来源:
不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追求学术水平
于丹:其实这正是“百家讲坛”在定位时候的高明之处,这是一个非常大众的层面,一个人可能没有读过某部经典,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涉足生活,一个成年人一定会遭遇到很多的困惑,很多的考验,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这其中的忧、惧、惑就是客观现实,现在诱惑多了,会更加感觉到这些困惑。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讲解《论语》,就是在我们面临多元选择的时候,让大家的主心骨更增强,这样客观的忧、惧、惑就会受到抑制。
新京报:也正是你刚才所提到的这些内容,会让人觉得你在“百家讲坛”中对于《论语》的讲解更加偏向是一种“心理医生”式的讲解,而非专业化的讲解?
于丹:从一开始,我就不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追求学术的水平。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有不同的考量标准,如果在大学讲坛上我这样讲,那我是渎职的,我是对专业的学生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在电视上以一个大学讲堂上的严谨,讲求考据的话,我也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现在每个人被多重价值观撕扯着,《论语》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在心理学角度立竿见影地起作用,但说清了其中的一句话,就可能会起到让人豁然开朗的作用,它总归是对今天的生活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在大众传播平台实现,我认为比在大众平台上去追究学术水平要重要的多。
对易中天非常敬重
于丹:我和易老师在录“百家讲坛”期间交流并不多,之前我俩甚至互相都不认识,但是在“百家讲坛”播出期间,易老师首先发帖子说“于丹真棒”之前,我俩都没有怎么说过话。易老师作为一个学术前辈,对我很提携,而我对他非常敬重。他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难得的风骨,外在张扬的傲气,可以率意独行,这样的东西在易中天老师身上有,他是一个真性情的文人。
新京报:但是似乎大家对于易中天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并不都是赞美之词?
于丹:大家对于《论语》都可以有两极化的评论,更何况对易老师?
新京报:现在你的书的首印数量已经超过了易中天,这是否暗示着,你会比易中天还要“火”?
于丹:不是这样一个标准,易老师是讲《三国》的,读过《三国》,喜欢小说的人可能只是一部分,但《论语》作为中国人的《圣经》,它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种普遍程度来讲,我的这个题材先天应该更占优势。《论语》是不大好讲,但它更具普遍性的需要。
新京报:现在已经有人把你称做“女版易中天”了,你对这个称呼怎么看?
于丹:每个人只可能成为自己,不可能成为他人。
新京报:其实这个称呼有可能意味着,你有可能也像易中天一样,成为一种话题议论的焦点,你对此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于丹:我现在还没有想到这么远,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是尽量以一种职业化的态度讲《论语》、《庄子》。(采写:本报记者 刘玮,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