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10:47 来源:人民日报
| |
正当人们对荧屏上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已生厌烦之际,中央电视台在第8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41集电视剧《卧薪尝胆》,令人耳目一新。它从历史富矿中采撷精神价值:爱国爱民、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惟其如此,它让观众从鉴赏中,不仅获得了视听快感,丰富了历史知识,而且润泽了精神素质与情操。称这部剧具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深刻的人生哲理意蕴和艺术震撼力,诚不为过。
当今中国,之所以荧屏上兴起历史题材电视剧热,绝非偶然。首先,中国历史悠久, 深知一个不懂得珍视和学习自己历史的民族,乃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电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以电视剧这种覆盖面大、影响力强的新兴艺术形式来审美地再现历史、学习历史,也就势所必然。
同其它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样,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应百花齐放。但是如果荧屏上一窝蜂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戏说”,就令人忧虑了。南开大学所作的《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指出,71.5%的被调查人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是看电视剧。因此,倡导像《卧薪尝胆》这样的电视剧,对于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对于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生态的百花齐放,都极有意义。
为什么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相争的这段历史,总是被后人艺术地再现呢?没有别的缘由,就是因为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内蕴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能源。《卧薪尝胆》在荧屏上对这段历史的艺术呈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靠作品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把观众“吸引”、“感染”并引领到较高精神境界的鉴赏效应,截然不同于某些电影“大片”仅止于营造感官上的“奇观”。这部作品坚持“大事不虚”的唯物史观原则,调动视听语言的独特优势,艺术地真实呈现吴越相争的主要历史事件,确保全剧在历史内涵上的“正说”品格;第二,注重驾驭现代科技给影视艺术带来的新手段,精心于摄影、美术、录音等各个环节,确保全剧在音画上的“一流”品格;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注重遵循长篇连续剧的创造规律,聚焦活跃于历史氛围中、并决定着主要历史事件发展走向的历史人物,雕刻好勾践、夫差等艺术形象,从而做到把历史人物化、人物心灵化。
| |
写至此,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描写此后一段历史、明显由编导“戏说”出来的舞台戏,这部舞台戏颠覆了西施和范蠡的形象,消解了这段历史的意义。两相比照,我以为《卧薪尝胆》的三条成功要诀,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此外,《卧薪尝胆》情节紧凑、悬念迭起。何以如此?就因为全剧基本上做到了“集首有呼应、集中生高潮、集末留悬念”,艺术肌体通畅和谐,细节设置分布匀称。这与编导自觉坚持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小事不拘”、充分发挥审美创造的想象力有密切关系。
记得郭沫若曾有句名言:“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写历史剧,要失事求似。”此乃严格区分了历史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异同的经验之谈。作家沙汀也有句名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零件者,生动感人、过目难忘的艺术细节也。观罢《卧薪尝胆》,不能不为编导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根据戏剧结构大胆虚构的一系列生动细节拍案叫绝!如当勾践被流放甬东时,雅鱼心乱如麻,勾践却欣赏起宫中歌舞来……这一细节中,饰勾践的陈道明极有层次的神情表演,把一个未来越国大王的精神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
“国事往家事写,大事往小事写”,也是构思细节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惟有胸怀国事,才能写好家事;心有大事,才能描好小事,做到细中有戏。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可以这样说:历史学研究尽可能复原历史躯干的真实面貌,而历史剧创作却尽可能在此科学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想象和艺术虚构。《卧薪尝胆》再次给了我们这一启示。愿荧屏更多一些如《卧薪尝胆》这样的力作。
责编: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