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的《每周文摘》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60岁的老人苏温松要寻找一个年龄相当的老伴儿,刊登这则征婚启事的不是苏温松老人自己,而是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老人的孙子苏福龙。这则征婚启事一登出来,就像一声惊雷,在老人的家里炸开了。
大女儿 苏秀贞:“我第一个就反对,我回去以后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我老妈过世不多久啊,我侄儿就急急忙忙帮他找一个老伴,怎么出个不孝子孙?怎么会这样帮我老爸找个老伴,我就会这样想。”
二女儿 苏伟红:“我妈妈当然才是我亲的妈妈了,后来的就不知道怎么样的,当然妈妈是什么人都代替不了的,肯定有一种想法了。”
苏温松老人的家是远近闻名的和谐家庭,子女非常孝顺,每个周末全家都要一起聚会,这是苏家十几年雷打不动的规矩。苏温松老人和妻子杨淑治更是四十五年相如以沫,虽然夫妻俩因为工作原因聚少离多,但妻子杨淑治却不惜付出,承担了所有的家庭重担,为的是让丈夫体会到家有贤妻的温暖。
苏温松:“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备课以后已经十点钟以后才能够返回家,回家还不能睡觉,回家她还要为这些孩子去溪边洗衣服,要洗到十一点多钟才回来,困难的情况大家共同克服,其实也是非常有感情的。”
退休后,苏温松有个心愿,他想陪伴妻子去各地旅行,补偿妻子几十年操持全家的辛劳。
苏温松:“她承担的任务,克服的困难比我大,按照我们的小家庭就是她的功劳比我大,所以我应该给她弥补以前欠缺她的,现在要给她补上来。”
就在夫妻俩准备享受天伦之乐时,残酷的病魔夺去了爱妻的生命。老人和妻子相伴一起的小小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孙子 苏福龙:“奶奶去世后,爷爷就像失去了一个很大的精神支柱,他说上天不公平,
他说奶奶辛苦了大半辈子,刚要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奶奶就撒手西去,如果现在他突然病了,叫我们不要去医治他,他说就让他也跟着奶奶一起去。”
苏温松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中,妻子当年用过的东西总是在他眼前浮现,只有怀念妻子的时候,老人的心里才稍有一丝安慰。然而,这个家因为不再有女主人的气息而失去了生气,连老人自己也成为了空壳。
苏温松:“脑子里就是想她没死之前,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非常热闹,想她是怎么和我们同甘共苦,就是想这些事情,其它的我都不管了。”
孩子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希望老人的状况能够好起来。
小女儿 苏玉萍:“他就经常一个人在沉思,有时候你跟他说话,他感觉好像就是他思想就不在,他这儿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在思念我们的母亲,我们也感觉到那个时候他很消沉的,
我们也不知道他该怎么办。”
究竟怎样做才能帮助老人越过这道人生的坎儿(走过人生的关键路口),孩子们想了一个办法,把老人轮流接到各自的家里去住,改变生活环境,这样做对老人到底有没有用呢?
孙子 苏福龙:“在他们在的时候,爷爷总是强颜欢笑,好像很专心的和他们在一起吃饭、聊天、说笑,每当他们不在的时候,爷爷又陷入到一种悲痛之中。”
苏温松:“感到非常的孤独,连一个人来跟我讲话,讲一句话都没有,整栋楼房都是空荡荡的,很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老人越来越孤独,孩子们上班,不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白天,老人几乎很少说话,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必须独自面对空空的房间。平时爱看的电视节目也看的心不在焉,他总是呆呆的坐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苏温松:“很孤独、很苦闷,就是这样感到很孤独,很苦闷人活着跟死去有什么两样。”
孩子们注意到老人的身体和精神是每况愈下,可是谁都没有办法,就在这时,孙子苏福龙提出,给爷爷征婚。家里人听到这个提议非常吃惊,最让家里人不能接受的是孙子从小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和奶奶有着深厚的情感,这孙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大女儿 苏秀贞:“她奶奶是很疼他的,我侄子一个是孙子、是家里的第一个孙子,她很疼很疼他。”
是什么原因让苏福龙下定决心,一门心思的给爷爷征婚呢?
孙子 苏福龙:“再帮爷爷找个老伴,其实不是为了忘却奶奶,爷爷当时最需要就是要有个人,有个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去开导他,能够去把他从丧失奶奶的这种悲痛之中把他拉到正常的那种生活状态之中,才不会辜负我奶奶临终之前对我们所说的,一定要好好地照顾爷爷
让他晚年更幸福一点。”
就是因为对丈夫的这份深爱,杨淑治在临终前才交给孙子这份嘱托。然而,子女们对母亲也有着无法割舍的爱。苏福龙的提议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子女们在感情上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再找老伴儿。
二女儿 苏伟红:“我妈妈很关心我们五个兄弟姐妹,什么点点滴滴、生活的点点滴滴她都关心得到从头到脚,都很关心,当然我们是会有种心情了,换成别人也是会这样的,想起来我还是会伤心的。”
大女儿 苏秀贞:“没地方再去找像我老妈这样疼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一样的,每个家庭她都管的很好,对我们的付出太多了。”
在儿女们的心里,还有一个不愿提起的顾虑,
大女儿 苏秀贞:“再找一个会不会好像有点,就是说我老爸工资很高。那肥水就会流到别人的田里了,以后我老爸百年以后钱财就会流到别人的地方,去别人的家庭去了,所以我第一个就去反对到底。”
儿女们并不是要把父亲的家产留给自己,而是无法接受父亲和母亲一辈子奋斗的家业被一个陌生人占有。让儿女们没有想到的是,就连老人自己也不赞成这样的提议。
苏温松:“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再找一个老伴要找像我以前爱人那样的,那是很难的,能够互相理解、互相谅解,要找这么一个人是很难的。”
就在这时,一件小事刺痛了儿女们的心。
孙子 苏福龙:“国庆节回来的时候,我喊了一声说爷爷我回来了,但是没有反应,然后我又敲了敲门说爷爷我回来了,还是没有反应。”
老人究竟怎么了?苏福龙慢慢走近老人,才发现老人一遍遍抚摸着妻子生前的相片,一直看,一直看,脸上挂满了泪水。那一瞬间,让儿女们再也不能忘记。他们无法再去等待,他们要冲出思想的障碍,帮助老人找回幸福。
孙子 苏福龙:“那一刹那间我发现才短短的三个多月没有见到爷爷,爷爷的头发白了很多,如果没办法把爷爷把他拉到原来奶奶在的那种精神状态,那在不久的将来爷爷可能就会伴随奶奶而去。”
老人的精神状态深深的触动了儿女们,大家觉得不能再眼看着老人在痛苦中煎熬,所有的顾虑都比不上老人的健康重要,
小女儿 苏玉萍:“为老爸,只要对老人家身心健康有好处的,子女也是责无旁贷的去支持他,就是这样。”
儿女们不再反对给老人征婚,他们希望老人能够找到志同道合得老伴儿,让自己的精神不再孤独。
大女儿 苏秀贞:“如果没再帮他找一个(老伴),老人家更苦一个人更孤独,再说他晚年也不幸福,就是我们再孝顺都没办法在他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去端水、端饭,我们就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要上班,连我侄儿他都不反对,他都支持我老爸再婚,我再这样就感到对不起我老爸了。”
全家人形成一道同盟,帮老人征婚,而就在这时,孙子苏福龙收到了征婚者的回信。
孙子 苏福龙:“四十多位有回信过来,想问问爷爷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住房有多大一个月,退休金有多少,我们这些晚辈一个月能够再给我家老爷子多少,帮你家爷爷找个老伴能不能把她户口牵过来,你能不能帮我找个工作,有类似的很多形形色色的回信。”
虽然收到了来信,但是苏福龙却觉得很失望,来信人明确的物质要求和他们为老人征婚的初衷完全不同,也许真地像老人自己想象的那样,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征婚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到底能不能为老人找到志同道合的老伴呢?
孙子 苏福龙:“我说奶奶如果你有在天之灵的话,你一定要帮我找一定要去帮我找一个能够照顾爷爷的,能够和我们全家人都能够融合在一起的。”
就在这时,一封上海的来信,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孙子 苏福龙:“有个婆婆写信过来,我觉得她写的信文采斐然,讲的很好,她说她没有想到是孙子为爷爷找老伴,但是她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家庭一定是一种很宽容,很有人情味的那种家庭。”
最让爷爷高兴的是,婆婆也是老师,大家隐约觉得,婆婆和苏温松老人在冥冥之中是有缘分的。征得爷爷同意后,全家人邀请婆婆五一节在厦门见面。
孙子 苏福龙:“婆婆在信上也告诉我,就是说她想来到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大事,她会来当时我心里也很开心,我觉得这个婆婆挺好的,如果他们能成的话,那应该就是这个婆婆。”
时间离五一节越来越近,姑姑们为上海婆婆准备了礼物,爷爷破天荒的打扮一新,大家特意收拾好房间,在心里期盼婆婆的到来,然而,婆婆却没有来。苏福龙收到了婆婆的最后一封来信。婆婆说,她很羡慕爷爷有这些孝顺的后辈,理解老人丧偶之后的悲痛,能够有度量接受老人再婚,她真得很想来。
孙子 苏福龙:“她在信上告诉我说她子女反对,死活反对她,在信上说死活反对他们,也可以在物质上尽量地满足这个老母亲,就是这个婆婆,但是他们没办法去接受老母亲再去找一个老伴,他们都没办法去接受他们,所认为的这是一种伤风败俗或者说很丢面子这件事出来。所以她说当时在回这封信的时候,写的时候她很伤心。”
婆婆没有来,全家人有些失望,苏福龙还是继续努力的帮老人寻找幸福,就在这时,全家人通过介绍认识了苏温松老人的学生许秀坠,许婆婆曾经是苏温松老人的学生,四十年前,当许婆婆还是培元中学的学生时,就非常敬佩苏温松老人。
许秀坠:“我对苏老师,我是没有什么考虑,因为以前(我们)是师生关系,已经知道他的个性了,他都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人,他是做事负起责任的人。”
许婆婆和苏温松老人一样,在几年前失去了老伴,她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平时一闲下来就会心慌,平时子女上班了,她就一个人坐在公车站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
许秀坠:“像一只孤独的鸟自己飞出去、飞进来、飞出去、飞进来,整天都没精打采的,走路也不想走了,出去也不想出去了,有时什么事也不想干了,还会躺在床上哭。”
因为有着同样的境遇,许婆婆更加懂得苏温松老人的感受,一有时间就去老人家里帮忙,不知不觉中,老人的厨房里有了热气,有了新做的饭菜,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封闭多年的心门一下子打开了。
孙子 苏福龙:“我曾经不只一次看见他们两个人拉着手去超市、一起去买菜、去购物。
爷爷现在的生活状态又恢复到了奶奶去世前的那种精神状态,这是我们晚辈觉得很欣慰的,
也是一直想看到的。”
在儿女的帮助下,苏温松老人冲破了世俗的偏见,找回失去的爱情,重新建立家庭,现在,无论去哪里,苏温松老人和许婆婆都是形影相伴,两个老人找回了生命的活力。
苏温松:“我要不是找这么一个老伴,可能老苏你今天就不在了。”
再婚,让苏温松老人和许婆婆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他们用爱支撑着彼此,勇敢地走出孤独和绝望,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杜鹏:“如果子女能够帮助他再婚,如果老人有这方面要求的话,我想它可能给老人带来的满足感是子女给他多少钱它替代不了的,所以我想从老人的需求出发,怎么样使让老人能够生活的更好,这是一个终极的目标。”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老有"伴"是一个人晚年幸福的保障。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丧偶之后,老年人怎样健康的度过漫长的人生道路?这不再只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应当面对的现实。
《新婚姻法》第19条规定:通过书面约定的方式解决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分割,是解决老年人再婚财产问题的具体措施。
对老年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他们的晚年生活会更幸福。
责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