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郎志丽 “郎氏面塑”有传人

 

CCTV.com  2007年09月28日 13: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容速览]出生于1942年的郎志丽从小在父亲郎绍安的熏陶下学着制做面人,6岁左右就能捏制一些面人手上拿的小物件。

  

  

  郎志丽在制做面塑

  在北京城一次民间艺术展上见到了“郎氏面塑”的传人、郎绍安之女、北京民间工艺大师郎志丽老人。她慈祥的神情和淡定的笑容诠释出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朴实情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展览演示台的周围一些小孩子痴迷地看着这位奶奶现场表演捏面塑,而她则耐心地回答孩子们一个个问题。在了解我们想探究“郎氏面塑”的渊源时,她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她家去看看。

  我们来到位于西直门外交大东路的郎志丽家,赫然映入眼帘的是金石家钮隽题写的“面人郎”牌匾,遒劲有力的笔道衬托出“郎氏面塑”的百年内涵。而居室内琳琅满目的面塑作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有三四十岁“高龄”的弥勒佛面塑,也有几岁的“史努比”全套面塑。而一组以“运动”为题材的面塑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地将精彩的动态瞬间形成美妙的定格,如亚运会吉祥物盼盼做出各种憨态可掬的竞技体育姿态、矫健的女体操运动员所展示的优美体形等。多种多样的面塑精品无不折射出老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高超的捏塑技巧。

  面塑世家

  “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俑”和汉朝“傀儡”,清朝的《扬州画舫录》等古籍上均有记载,在我国民间城乡广为流传。

  北京“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面塑大师,北京郎派面塑艺术的创始人,满族镶红旗钮钴禄氏后裔。解放后多次代表中国到国外进行艺术表演,被国外友人惊呼为“上帝之手”。

  出生于1942年的郎志丽从小在父亲郎绍安的熏陶下学着制做面人,6岁左右就能帮父亲捏制一些面人手上拿的糖葫芦、皮球、小白兔等小的物件。1957年郎志丽进入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年就做出面塑“穆桂英”并参加了莫斯科国际少儿艺术作品比赛,获得了优秀奖,一下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58年她随父亲一起制做了上海大世界新旧对比面塑造型,这不仅是接受新事物的开始,也是她日后发展创新面塑艺术的基础。

  传承艺韵

  郎志丽认为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代名师,在面塑技法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因此,立志创新是自己的发展之路。

  她在面塑创作中时常以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给面塑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在颜料上,她将以往的染布平色改为色彩更丰富的绘画色;在捏制眉毛时,她将面团揉成粗细不一样的尖形,让眉峰和眉梢活灵活现流露出面人的神态。在老一辈面塑艺人创作核桃面塑的启发下,她还创新出在葫芦里塑造面人的技法,可将更大场景的寓言故事在葫芦里得到体现。由于她经常用心去观察社会和日常生活,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出新出奇,使面塑作品更加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创作表现潘多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面塑作品中,她利用透明材料和其它工艺仿制的冰凌,效果极佳。此后又借鉴了玉器、脸谱、彩绘等姐妹艺术融到面塑创作上,并创出了仿珊瑚、仿象牙等新作品,极受欢迎。

  郎志丽不断探索突破传统作品的局限,在作品大型化、微型化和集成化上进行了积极尝试。她的微型作品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葫芦里(10厘米高)装下了一百零八将,葫芦里每个人物仅2厘米高,穿着古装,戴着头饰,拿着兵器,黑白眼珠分明,人物造型各异,人物的神态还互相呼应。类似作品创作有《关公》、《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红楼梦》人物等。

  郎氏面塑充分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对细节不厌其烦地勾勒,制做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旗子上的字迹图案,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不体现制做的精良,而且都是一次成型,制做之前经过深思熟虑,捏起来一气呵成,集中精力在美和神韵上下功夫,让人物形象不仅有静态美,还有动态美,呼之欲出。

  面人传情

  郎志丽的勤奋不仅为她带来了诸多的荣誉,也通过一件件面塑作品在世界各地传递着友情。1981年夏季,郎志丽正在夏威夷一家手工艺商店做现场表演时,一位40多岁的英国男子向她打听曾经在英国捏面人的郎老先生。得知郎老先生是她父亲,对方在惊叹之后道出了一个时隔20多年的故事。原来这名男子的母亲十分喜爱中国民间艺术,在30年代的北平曾经买过一个面人,但不慎遗失。1956年8月,她得知第四届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在伦敦举办并有面塑技艺表演时,匆匆赶往会场,但由于身体不适,一进入大厅就晕倒了。当时在为国外人士塑像的郎绍安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忙去看望了老人,并将一个侍女面塑作品送给她。得知这一奇缘后,郎志丽也非常激动,将自己做好的“面人郎”作品赠送给他。

  1993年郎志丽被特邀随中国申办奥运会代表团一起赴摩洛哥德蒙特卡洛为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加油。在这期间,她为代表团专门制做了以和平鸽、兔子为主题的面塑礼品。萨马兰奇的女儿专程找到郎志丽,希望能够制做美国亚特兰大市会标和吉祥物的面塑作品。当萨马兰奇的女儿亲手把会标和吉祥物面塑交给亚特兰大市市长后,市长非常高兴,当即把奥运会吉祥物回赠给了郎志丽。

  2003年在美国克里夫兰民间艺术展上,美国华侨刘天擎在观摩了郎志丽的面塑作品后,在一张横格纸上即兴写下了一首藏头诗,“郎家世代艺专精,志在传世巧天工,丽质慧心似水仙,手中自有像万千,巧艺真传声名扬”。

  郎志丽的诸多作品如《红楼梦》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而首都博物馆则珍藏有她的百子图、十八罗汉(核桃面塑)、民俗小孩等12幅面塑作品。她还多次到美国、德国、瑞士、韩国等10多个国家表演面塑艺术,获得一致好评。

  郎志丽的先生一直工于刻瓷画,两人在艺术之路上携手共进。儿子、女儿也都将面塑艺术作为生活中的一种爱好来陶冶性情。如今郎志丽年过花甲,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感到十分欣慰。她认为能够看到面塑艺术后继有人,民间艺术兴旺发达,是自己最大的心愿。(高杨  丽达)

责编:戴昕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