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参天的古槐掩映着道路两边整齐古朴的四合院,77号院子门旁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僧王府”三字。 |
从京城这条著名的南锣鼓巷南口踏着青石板路向北走,不一会儿就到了炒豆胡同。参天的古槐掩映着道路两边整齐古朴的四合院,77号院子门旁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僧王府”三字。这里曾是晚清著名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府邸。
虽然也挂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门牌,院内却随处可见散落的杂物,电线横七竖八的在头顶缠绕。曾经显赫一时的这位蒙古王爷的王府,几乎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有门前依稀可辨的上马石,在无言地诉说着往事。
僧格林沁在晚清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尔的后裔,与清初孝庄皇太后同属一族。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一直采取联姻的怀柔政策,僧格林沁既是国戚,又握有赫赫战功,自然权倾一时。他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抵御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后来主持镇压山东、湖北等地捻军农民起义的战事,战死于山东曹州。
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随着僧格林沁的战死,其家族也逐渐走向衰落,这一片庞大的房产也被僧王的子孙们拆建、变卖,最终湮没在岁月里。
如今,门上的朱漆已经剥落、褪色,门内摆放着自行车,锅碗瓢盆。显示这里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居住之所,昔日的富贵与繁华再也不见了踪影。炒豆胡同的西口,原是僧王府的祠堂,如今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大红的门廊、宫灯似乎还带有当年尊贵王府的一丝丰姿,作为如今北京不多的四合院宾馆,它还登上了不少时尚杂志的推荐栏目。
绕行到前方不远的板厂胡同,挂着某单位老干部活动站牌子的小院,也曾是僧王府的一部分,保存的相对完好。碧绿的门两旁有上马石,门内有枪架子,依稀可见这位蒙古王爷当年的武将身份。院内还有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水池等。现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比起广为人知的雍和宫、恭王府,僧王府的面积和规模都不算出众。据有关专家介绍,蒙古贵族其本旗领地,都有正式的王府,一般在京城不再赐地建府。这些外姓贵族在京居住之所,往往是由几个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四合院组成,有人将这种独特的王府形式称之为四合院住宅式王府。
据文物部门有关专家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僧王府的中部院落被朱熹的二十四代孙朱文钧买下,后来作为民居和一些机关用地。由于这片院落历史久远,居住情况复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修缮和保护。2003年被确认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所属的交道口社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煤电管线改造,僧王府未来整修和对外开放还有待于政府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走出板厂胡同,重新漫步在南锣鼓巷时,两边大大小小的酒吧、咖啡馆已披上了落日的余晖。坐在门口拉着家常的老人们,酒吧里惬意的外国游客,间或又有穿着时尚的年轻女郎匆匆走过。在这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百年老巷里,僧王府门口的上马石也沐浴在夕阳里,仿佛在思索着过去,好像又在等待着新生。
责编:李红立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