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Ⅱ型糖尿病患者别怕注射胰岛素 副作用小

 

CCTV.com  2007年11月19日 08:58  来源:  

    66岁的老伯患糖尿病20余年,出现酮症酸中毒,生命垂危。可是,老伯的儿子一听说医生要注射胰岛素,就极力反对。专家指出,按照以前的观念,只有Ⅰ型糖尿病才需要注射胰岛素,而现在,胰岛素的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大。

    但从治疗上来看,很多人却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胰岛素就像毒品,用了就会上瘾。其实,胰岛素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小,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也需注射,以维持血糖稳定,尽量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很多Ⅱ型糖尿病需注射胰岛素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冉建民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95%都是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以前又被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个名称给很多人造成误导,以为只有Ⅰ型糖尿病患者才需注射胰岛素,Ⅱ型糖尿病无需注射胰岛素治疗。事实上,患病时间长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因为如此,从1999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不再提“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个名称。

    除了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都可注射胰岛素治疗。起病时空腹血糖超过9mmol/L的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适宜注射4~8周的胰岛素。一方面让血糖降下来,另一方面有助于恢复身体本身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等血糖降到合理水平,患者可改用口服降糖药继续治疗。

    此外,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之后,常危及生命安全,这时一定要根据病情注射适量胰岛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脑卒中、脑梗塞、心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等,损害靶器官如脑、心、肾等的时候,注射胰岛素有助于控制、延缓并发症加剧。

    糖尿病患者出现应激状态,如手术、严重外伤、严重感染、妊娠分娩等,应服用胰岛素治疗,可起到稳定血糖、避免急性糖尿病发作的作用。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幼年起病的成年性糖尿病,或者因服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以及胰腺切除引起的糖尿病,病因明确,伴随胰岛素缺乏,都必须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不能冰冻保存

    有些患者不了解,视胰岛素为洪水猛兽,以为只要开始注射就停不下来,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急性期患者用胰岛素把血糖降到一定水平,是可以视病情改用口服降糖药的。对于Ⅱ型糖尿病来说,注射胰岛素除了可及时保护靶器官,副作用很小。

    有人以为胰岛素保存温度越低越好,其实不然。家庭注射的胰岛素应在2~10摄氏度的温度保存,一般放在冰箱冷藏的最下面一格。胰岛素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如果冷冻的话,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失活。外出旅游的时候,胰岛素在室温下不能超过1个月。

    自行注射胰岛素后宜在半小时内进餐

    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效果虽好,但也有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低血糖。注射胰岛素的老人家,一定要了解低血糖的警报症状,一旦出现心跳、视物不清、肚饿、手抖等,要立即进行自救或向周围的人求救。糖尿病患者能否自己注射胰岛素,医生应慎重对待,凡神经系统受损者即使出现低血糖也不会有警报症状,不宜自行注射胰岛素,此外,没有认知能力、独居老人,以及没有自救能力的老人都不能自行注射。

    要防止低血糖,还应让饮食配合注射。一般Ⅱ型糖尿病用的是预混型,注射完毕一定要在半小时内进餐。如果注射的是超短效胰岛素,则应在5~10分钟内就餐,最迟不超过15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后血流增加,食物吸收加快,易出现低血糖。建议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餐前可少注射2~4个单位,或增加一点饮食。

    症状不明显漏诊病人多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华章教授介绍,“三多一少”向来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不过临床发现,现在老年人的无症状性糖尿病发病率急速升高,“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漏诊的情况极为常见。杨教授介绍,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当人体胰岛功能下降时,老年人因为身体代谢功能也同时下降,体内暂时达成平衡,血糖升高导致的饥饿感和口渴都不明显,觉察不出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

    既然糖尿病的症状不明显,那么老年人要怎样才能尽早发现糖尿病呢?杨华章教授指出,除了要注意检测餐后血糖之外,高危人群还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定是否患有早期糖尿病,需要进行早期干预。所谓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45岁;肥胖、超重者(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0cm);有糖尿病家族史;抽烟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曾经有过妊娠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防治误区

    误区一:

    不去“寻医”,自去“问药”

    对于口服降糖药的选择,老年人应该尤其注意。一般来说,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选用强有力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应该选用那些不促进胰岛素分泌或者促进作用不明显的降糖药。

    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是十几年的老病号,自恃多年的用药经验,当出现症状或血糖升高时,不是立即去医院“寻医”,而是直接去药店“问药”,这样做是否合适呢?杨华章的回答是:万万不可。现在各种新研发的降糖药层出不穷,对于新药,老年人务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病人根据一些片面的信息修改方案甚至自行停药换药,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但增加了血糖失控的风险,前功尽弃,甚至因为对自行加用的药物缺少了解而带来更多的问题。

    误区二:

    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血糖控制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呢?杨华章表示,就一般成人来说,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8mmol/L以下,算是合格;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空腹血糖降到7mmol/L,餐后血糖降到10mmol/L,就已经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将老年人的血糖降到一般人的水平,就可能会出现不适感。一般人觉得正常,老年人可能就会感觉头晕、出汗、恶心,这就有低血糖的危险了。”

    误区三:

    饮食运动,过分苛刻

    “科学饮食而不是严格限制饮食,适量运动而不是大量运动,”对于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吃东西不敢碰水果,做运动一定要出汗的做法,杨华章如此纠正。“对饮食不是控制得越严越好,很多东西不敢吃,也容易营养不良。”关键把握好一个“量出为入”的原则。食物应该多样化,接近正常人的食谱为宜,含糖低的水果可以适量食用。

    广州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全国约1.12倍

    本报讯 (记者雷坤 通讯员王娟)记者从广州市疾控中心获悉,近年来通过对广州6505位居民的调查显示,广州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7.4%,高于全国约1.12倍,比1997年增加了1.75倍!

    学历越高越不易患糖尿病

    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杜琳指出,抽样调查显示,教育程度高低、糖尿病家庭史、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等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大专及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群患病率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5.4%和5.5%,文盲与小学教育程度人群则分别为13.7%和10.8%。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7.1%,而没有家族史人群只有6.6%,前者是后者的2.6倍。体质指数(BMI)越高,糖尿病的患病率越高,BMI大于或等于28的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4.2%,而BMI小于24的人群患病率只有5.2%,前者为后者的2.7倍还要多。

    “三高”患者更易同时患糖尿病。调查显示,患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6.0%,是非高血压人群糖尿病(4.7%)的3.4倍。高甘油三酯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6.0%,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人群(5.8%)。高胆固醇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4.3%,高于正常水平人群(6.6%)。

    学生肥胖率20年增3.5倍

    杜琳表示,广州多年来一直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监测。从2005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来看,广州城区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20年间一直在上升,2005年为17.3%,比1985年的3.8%增加了3.5倍,其中“小胖子”增长最快是在1995年到2000年之间,5年间增加了120%。而相对于城市,乡村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在20年间变化不算太大,1985年为5.2%,2005年为8.5%,只上升了60%。

    随着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增加,一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国际糖尿病联盟预计未来15年内,全球儿童Ⅱ型糖尿病发病将增长超过50%。杜琳呼吁,父母们一定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做孩子们身边的榜样,教育和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

责编:闫冬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