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走近科学》12月23日播出): >>点击观看视频
赵欣 | |
主持人:解剖学专家隋教授给赵欣讲解了人类这五百年来在探索自身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相关的资料之后,赵欣恍然大悟,原来这五百年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医学家能够投身到这个工作当中去,像一些大艺术家,达•芬奇这样的画家,还包括一些能工巧匠,甚至是最早期完成人体解剖的理发师们,都在这里倾注了巨大的心血,那么赵欣通过一些图片也大概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些图片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图片是心肺联合体的图片,其实它是纯手工绘制出来的,那么第二张图片我们看到是保存在意大利一个博物馆当中的用蜡制作出的一个心肺联合体的模型,已经有两百多年了,第三张图片就是赵欣用自己的照相机拍摄出来的我们人体心肺联合这样一个结构。其实不管我们说,达•芬奇也好,维萨里也好,早期的理发师也好,甚至到现在的赵欣也好,大家也能看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为了了解我们自身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了解到这些情况,赵欣有些动摇了,自己真的要放弃这项重要的工作吗?还有一件事让她不忍心丢下拍摄工作,因为她感受到了解剖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
赵欣:可能是得解剖十几个才能找到一个他们特别特别满意的东西,如果他们因为摄影技术记录不了的话,他们也觉得特别遗憾,那么其实他们给我讲了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原因让我做下去。
在之前的拍摄中,赵欣边拍边总结,发现了拍摄标本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拍摄理论中,从暗到亮,划分了十一个光区域,在拍摄人体标本的时候,如果暗部太暗,某些细节就不能在照片中看到;如果太亮,又会让标本失去层次。为了保证各个部分都清晰、准确,最好把标本的每个部分都安排在中间亮度的光区域里;另外,在曝光值的选择中,以重点表现的部分作为测光点;还有一点就是,摄影师不能加入太多的艺术效果,以免影响科学性的展现。
专业人员也非常希望她能把标本摄影工作继续下去。最终,赵欣还是留在了人体标本的拍摄现场。尽管丈夫小徐还有些不情愿,但是看到赵欣如此执着,也只好沉默了。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赵欣并不知道,在与人体标本的“对话”中,还有更大的考验等着她。
2004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赵欣正准备拍摄当天的最后一组照片,为一个站立的标本拍照。为了达到好的拍摄效果,摄影棚里其它的灯都关闭了,只留下一盏摄影灯。屋子里很安静,只能听见快门的咔嚓声,一切都很静谧。突然,她觉得被谁拽了一下。
赵欣:我当时往前走,走不动,就感觉后面有人拽我,当时也是特别特别害怕,也不敢回头看是谁拽我,这个屋里就我一个人。正常女生面对恐怖的时候肯定会叫出来,但是我的感觉是什么,等到了害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已经叫不出来了。
主持人:任何人,胆子再大,铁打的汉子,往这一站,赶上赵欣这事,我相信恐怕也得吓得一身激灵,更多的人马上魂飞魄散,更别说赵欣人家是一个女孩儿了。赵欣自己说,当时觉得脑子嗡的一声,赶快往外冲,冷风一吹,哎呀,不会是遇到鬼了,想去找人又怕被别人笑话,想一想还是自己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进去之后,赵欣可以说,自己都想笑出声来了,因为她发现这个标本本身是站立的,她过去测光的时候,正好她衣服上的帽子勾到了标本的手上,所以她一转身,往前一走,怎么有人?我呀,于是就感觉到脖颈子后头发凉。咱们先抛开赵欣不谈,可能您也注意到了,这个标本很有意思,它不是泡在福尔马林池子里的,也不是搁在大瓶子里的,而是干干净净,身上不带一滴水的站在那里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标本呢?
人体标本 | |
这样的好奇赵欣也有过。两年前,她刚刚开始拍摄人体标本不久,为了增加对标本的认识,她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大连医科大学的标本制作室。出乎赵欣的意料,这里的标本并不像之前看到的,都要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而是保存在自然环境中。这样做,标本不会变质吗?研究人员告诉赵欣,这种新型的标本叫生物塑化标本,它们完全可以暴露在空气中,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经久耐用。
隋教授:生物塑化技术说白了就是把生物标本给塑料化,就是用高分子材料来把组织当中容易腐败的水,脂肪,蛋白质,溶酶体?等等这些物质给替代,这样的话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这样就不再需要福尔马林了,所以从塑化标本的特点来讲,它可以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
那么这项技术是如何发明的呢?福尔马林强烈的刺激性,让人们无法停止继续寻找的脚步。究竟什么物质可以和福尔马林相媲美,它,躲藏在哪里?德国病理学博士冯•哈根斯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他设想用硅胶替换人体标本中的水分、脂肪以及容易腐烂的物质。防腐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主持人:现在是要做这种新的人体标本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人体当中的水分包括脂肪中的水分,包括脂肪本身,都要和硅胶进行一种替换,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二传手,一个媒介物质,因为水和硅胶之间是很难融的,这个物质能够一把就把水抓住,一把把硅胶抓住,然后完美地让这两个东西进行替换。哈根斯找到了这个物质,这个物质就是丙酮。原理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一下,大家也都知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状况之下,水的汽化温度也就是它的沸点,应该是在摄氏100度,可是如果我们把水拿到高原地区,不使用任何加压设备,也就是不使用高压锅的话,这个水可能九十几度,八十几度,甚至七十几度就达到沸点,就会沸腾,冒出水蒸汽了。丙酮也是同样如此。于是哈根斯就想到,我把气压给它降低,让它变成几毫米汞柱,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本五十六度才能沸腾的丙酮,它的沸点,就是汽化的温度,就会急剧地降低。首先把人体标本放到丙酮溶液当中浸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让丙酮溶液很好地进入到标本的细胞当中,于是和水,脂肪融在一起,然后再把它取出来,放到另外一个池子当中。这个池子当中注满了硅胶溶液,并且有一个盖,这个盖起什么作用呢,这可以让我们抽真空。抽真空的同时,再人为地把温度降低,在这种状况下,温度下来了,气压也降下来了,于是丙酮的沸点自然也就降低了,它能够在这种状况下迅速地汽化,从标本的细胞当中,以气泡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样一来,毫无疑问,标本体内的压力就变小了,于是溶液当中的硅胶自然就进入到标本当中了。经过这样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之后,这种人体塑化标本也就做成功了。
生物塑化技术对解剖学,生物学等形态科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994年,大连医科大学隋鸿锦教授和同事们掌握了这一技术,并且实现了国产化。目前,塑化标本不仅应用于教学和研究,而且在人体科普展览中,越来越发挥着作用。赵欣拍摄的许多图片,成为科普展览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长期与人体标本打交道的过程中,赵欣落下了心病,很害怕看标本的眼睛,她总觉得标本要和她说话;还有一件事,让赵欣心里很委曲,每次回家,丈夫小徐都要盘问她。
赵欣:我回去之后,他问我的第一句话,今天你碰没碰到这个标本,他还不说尸体,只说碰没碰过标本。我说有可能吧,我也没有太多印象,他跟我说你今天不要碰我,今天不用你做饭。
小徐:她每次回来之后,然后把衣服挂在那之后,然后我就偷着把她衣服给洗了。她都不知道。
一天晚上,赵欣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朦胧之中,她又回到了摄影棚。正当赵欣接通电源准备为标本测光的时候,突然,标本身上的黑布滑了下来。
赵欣:就是特别木讷,好像是想说话,想告诉我什么,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