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人文探索子网 > 民俗 > 正文

让传统节日温润民族精神

 

CCTV.com  2008年01月17日 16: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提案回放:2005年全国“两会”,李汉秋委员和梁燕君委员首次提出传统节日放假的建议,“看似事小,实则事大。因为和13亿中国人都密切相关”。

  2006年全国“两会”,李汉秋委员再次提出让传统节日温润民族精神的建议,“长期以来,我国法定节日与传统节日分立。办好这些传统节日,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今天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基础”。

  烟花爆竹,传统庙会……近几年来,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了。然而,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不少老年委员认为,春节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冯骥才:

  春节假期首日应调整到除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近年来一直为我国民间文化保护奔走呼号。传统节日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走进了冯骥才的视野。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因此,民俗学家说,年文化的主题是团圆和期盼。

  每年临近春节,冯骥才都要去车站看一看,看到回家的人流,他总是很感动。“春运、农民工潮其实是个特别让人感动的文化现象。人们仍盼着过年,人们没有忘记过年。无论多远,都要赶回家过年,可见,年,仍能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冯骥才说。

  按照传统习俗,春节最重要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忙活,为节日做准备,吃团圆饭,才有节日气氛。然而,现在春节期间的假期是农历一月初一至初七,腊月三十不放假。“人们肯定没心思在单位呆了,却也没法安心做过年准备。春节后过了初五,该拜的年拜过了,后两天基本上是‘垃圾时间’,没什么内容,把过年的快乐给‘闷’下去了。假期前调一天,增加一个‘黄金日’,减少一个‘垃圾日’,才与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合拍。”冯骥才说,“保护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传统的规律,保护才有效果。”

  舒乙:

  庙会应更体现年文化特点

  春节长假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特地去北京有名的厂甸庙会走了一遭。“过年的气氛还是有的,只是形式上还应该恢复传统,增加文化含量,而且安全存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舒乙的记忆中,北京厂甸庙会很有特点,两人高的冰糖葫芦、书籍、古玩……各种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然而,当他去年春节到厂甸庙会时,着实吓了一跳:1.4公里的街道,日人流量达几十万。“挤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站在附近的高楼上往那下看,肯定看不着地,完全没有空隙。可见人们对于年文化的需求度高,但是庙会形式较单一,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烟熏火燎卖肉串的,年文化特点的形式还有待加强。”“最主要的是,厂甸庙会是把街道直接围起来的,四周都是小胡同,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那么多的人根本无处逃生。”舒乙说,“厂甸庙会是惟一不收门票、不在园内举行的庙会,可能人相对较多。但是这种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舒乙说,虽然厂甸庙会是历史比较长的庙会,但是,相对庙会地点,庙会的内容更加重要。因此,他建议厂甸庙会易地举行,且庙会内容应更体现年文化特点。

  传统节日意义深远

  传统节日的意义不单是节日本身,冯骥才说,最深刻的文化是潜藏于一个民族个性里的文化,在过节的时候,这种存在于民族个性里的文化就非常容易表现出来。

  他认为,传统节日中还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过节的时候,人们会情不自禁地用红颜色来烘托节日气氛,看到红颜色就特别高兴。在中国人眼里,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传统。在传统的节日里还有很多禁忌。比如尽量不说丧气的话,更多的是祝福。这样潜在的产生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心理,都是深层的,我们未必自觉,但从文化学、民族学的角度看,对民族文化特别重要。

  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李汉秋委员认为,首先,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和谐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利用的巨大文化资源。其次,传统节日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的亲和力。

  给传统节日提供载体

  在传统的春节里,人们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娱乐方式、兴趣点分散了,传统的载体纷纷失去了魅力。

  冯骥才说,对传统节日,政府也有保护义务。当然,只有“申遗”不行,关键是得让人们认真过、过得好。没人爱过的年,即使“申遗”也没用,关键是发掘和保护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很多传统的习俗、礼仪,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的仪式,全部都消失了。这些是造成传统节日里节日气氛不浓厚的主要原因。

  “保护传统节日的关键在于给传统节日提供新的载体。”冯骥才举例说,比如,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这是因为“春晚”符合过年的几个需求:一是适于全家围坐在一起看,过年讲求团圆;二是可以熬过午夜12点,即传统所讲的“守岁”;三是内容以欢乐为主。

  “只要重视和用心,不少传统节日的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冯骥才说,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贴在哪儿呢?贴在电脑上,小小的往那里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所以只要动动脑子,新载体不难找到。

  舒乙也认为,传统节日的形式应该有创新,应该有专门人员去研究,增加传统节日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这才是保护传统节日的最好做法。

  委员过节感受

  陈铎:在海外过春节

  由于工作需要,今年春节,陈铎委员是在海外度过的。“海外华人过年味道很浓”,陈铎说,“因此,虽然在海外,也有过年的感觉。”

  说到对于传统节日的看法,陈铎说,“还是比较怀念以前的老传统。现在鞭炮解禁了,我就听到火灾的大量报道,放鞭炮还是要适度。这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过节形式有限所致,古时的节日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放鞭炮只是形式之一。”

  韩美林:节日没有文化很可怕

  每年春节,对于韩美林委员来说,最满足的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孩子都在身边,大家一起怀怀旧,讲讲今后的打算。”韩美林说。

  然而,让韩美林不满的是,现在过节缺少文化,不少节日的内容被简单化了,春节就是吃饺子,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这些传统节日甚至简化成了人们交际、互相拜访的日子,与传统节日的本义相去甚远。

责编:戴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