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楚墓蒙石层中埋藏的有杀伤力的石块。
发掘结束时可看见椁室内仍保存有很多随葬品。
核心提示
2006年7月发掘结束的上蔡郭庄楚墓因出土大量的青铜随葬品而引起关注,经过一年多的后期整理和研究后,郭庄楚墓的神秘面纱逐步揭开,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其独特的防盗措施。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说,此墓前后被盗22次,但仍旧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可谓奇迹。郭庄楚墓是一座罕见的积沙积石墓,防盗严密,若盗墓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动继而带动石头塌方,砸死砸伤盗墓者。此外,它的防盗理念还体现在选址、封土、填土、墓葬结构、设置木箱类疑棺等多方面。2008年1月11日,马俊才在《中原国学讲坛》上向公众揭开了郭庄楚墓的防盗与被盗之谜,其悬疑俨如一部盗墓小说。
罕见的积沙积石墓
积沙墓又称流沙墓,是盗墓者最恐惧的墓冢类型之一。建墓时,开挖面积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摆放好棺椁后,以炒干的细沙而不是土埋葬棺椁。沙子积埋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如果盗墓者试图挖掘盗洞,沙子边挖边淌,盗洞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也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说,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积沙墓,积沙主要是为防盗。郭庄楚墓位于上蔡故城西一条南北长约45华里、东西宽约8华里的高大土岗上,因为现代砖瓦窑厂的取土,岗上曾多次发现楚国贵族墓葬。
这个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层中精心埋藏了积石、木箱室、椁室。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盗墓者若从底部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埋住盗墓者,因此,盗墓贼很难在大范围内施盗。
马俊才说,郭庄楚墓不仅是积沙墓,还是积石墓。考古人员在积沙层中发现了1000余块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多是坚硬的花岗岩、石灰岩,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
积石,也是古人反盗墓的一招,比积沙的使用更宽泛。在已经考古发掘的固始勾吴夫人墓、辉县魏国王室墓的棺椁内外都发现有积石,中山王墓、山西赵简子墓有积石积炭。但这些墓的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唯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
马俊才说,该墓的积石经过有意的拣选,在流沙层中不同的部位根据不同的功用放置大小不同的石块,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卧底石层。
乱石层是指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厚4.3米内的石块,由于盗墓和椁室的塌陷,仅残存50余块石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可起到冷石“暗器”的作用。
蒙顶石层位于沙面下4.5米,下距椁室顶面0.9至1米。由大小不同的石块平铺一层,原石块排列基本在一个平面上,相互之间留有空隙。大石块集中摆在椁室的上部,较小的石块摆在周围。蒙石层残存西部和东部局部,石面由西向东倾斜,椁室顶部的部分巨石多塌入椁中。
贴顶石层分布在椁顶盖外侧,由1圈大中型石块组成,前后挤靠平放在椁顶周墙上,其目的是防止盗贼从椁墙上部破墙而入。
拦腰石层位于椁墙中腰处,由2圈中型石块前后侧立挤靠椁墙上,其目的是防止盗贼从椁墙下部掘入。
卧底石层位于椁室底部,分布较疏朗,主要由中小型石块构成,一部分用作5道南北向椁底横梁的铺底石,一部分位于椁底其他部位,其目的是防止盗贼从下面掘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