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人文探索子网 > 民俗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春节文火慢炖出的“老汤”

 

CCTV.com  2008年02月01日 09:28  来源:《北京日报》  

  隆隆的车轮声带走一拨又一拨返乡的人流,过节的习俗和观念仍然存在。而调查也发现,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们过节的方式似乎没发生太大的变化。“有人说北京的文化氛围就像一锅老汤,历史越久越醇香。在北京过春节,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告诉记者,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像西方圣诞节一样的重要团圆节。而北京的春节更是别有风味。

  ●过春节老人是核心

  “过春节源于古老年代的祖先崇拜。因为有了祖先,才有了家庭,有了祖祖辈辈的传承。”萧放告诉记者,节日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因为有共同的祖先,人们才能得以团圆。

  春节不是简单的节日,它身上负载着多重文化意义,中国人通过春节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对家庭的重视与对家庭的回归是中国春节生命力的强力支撑。

  ●怎么也得吃的团圆饭

  从以前的今天割肉,明天剁馅,后天包饺子的长期筹划,到现在的一家一户集体出门吃年夜饭。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也越来越忙。但无论如何,年夜饭怎么也免不了。对不少家庭来说,春节就是吃完饺子,放鞭炮、一家一户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在春节期间走出去拜年的礼数也不能少。拜年的过程是在加强个人与家庭、与亲友、与邻里、社区、乃至社会的关系。拜年不可以不带礼品,但意思到了就好,表达的是对长辈的尊重。通过聚会,能够更好地与亲朋好友沟通感情。

  ●与时俱进的传统习俗

  在北京,除了拜年的仪式尤其重要,庙会也很有特色。庙会上的各种表演,往往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是只有在北京这个古老的都城中才能形成的文化氛围。

  社会进步了,过节的习俗也渐渐发生变化。以往,生活在物资匮乏年代的北京人,视为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机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春节在这方面带给人们的兴奋感已经大不如前。但春节仍是个大消费的时机。中国人同样是大方地掏腰包,放纵地消费。对忙碌一年的人们来说,春节也是一个难得的自我放松的机会;对商家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商机。

  链接

  压岁钱是怎么来的?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汉代:出现了专门用于佩戴玩赏的钱币状避邪品;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宋元以后: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已成为民俗;

  明清: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压岁钱衍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包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现在:压岁钱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赋予压岁钱新的内涵。

责编:戴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