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北京的门槛是怎么来的?

 

CCTV.com  2008年02月05日 07:50  来源:  

 

  一位自称是镶黄旗的北京市民石兆先生,上周三在题为《北京是谁的北京?》文章中,批评北京人“总是把非北京人称作外地人”,“北京的门槛一直是很高的”,提出把“国民待遇”给予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北京是我的北京。”(新京报1月23日)

  这一类的文章,因为看得多了,并无多大新意。凡是作者是外地人,无论怎样尖刻,我都能够理解。这个话题是个烫手的山芋,我作为一个也镶了点旗的北京人――我的奶奶在旗,一直以为“北京人”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文、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

  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我喜欢用玩笑的方式回答。我认为,现在所有的自称北京人的北京人,都不是正宗的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那些从山顶洞出来的人,大概才是北京人。现在居住在北京的人,有几个是祖上从山顶洞出来一直没动地儿的?北京是个移民城市,远的不说,仅三百多年来,就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一次满清入关建立满清帝国,一次是1949年建立新中国,第三次1978年改革开放。应当说,第三次移民潮人数最多,持续时间也最长。第一次,我奶奶的奶奶赶上了。我爷爷7岁从河北枣强县杨苏村(小说《平原枪声》的故事发生地)来京当学徒工,一百多年前来的,以后留在北京。今天北京的一千多万人,99%都是这三百年聚集来的外地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是一个最不排外、最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的城市。不管是拿着刀枪来的,还是挑着担子来的,甚至是逃荒要饭来的,北京基本上都兼容并蓄,无不包容。因此,所谓北京人与外地人的称呼,纯粹是一个地域区别,里面没有也不应该有地域歧视。北京人到昆明去,或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当地人把北京人称为外地人,也并不能就认定是受到地域歧视。

  认同感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心理问题。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缺乏研究。但我相信,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总有先来后到,就像一辆公交车总有先上车的后上车的。后上来的认为先上车的人有个座位,就是乘车歧视,其实是自己见外了,问题不一定有那么严重。

  《北京是谁的北京?》一文作者说“北京的门槛一直是很高的”,举了诸如外来人员的子女入学或者入托难的问题,并提出“对外来的子女实行与北京孩子同样的教育条件”。这位北京市民先生或许不知道,即使是北京的孩子,也未做到实行“同样的教育条件”,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区学校与远郊区学校,还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逐步缩小,但不会三年五载就彻底解决。

  北京是有一些门槛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门槛。北京的门槛越来越低,这从30年来北京城新增几百万外来人口就可以得到证明。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这一点不证自明,是毫无疑义的。惟一值得探讨的,是北京的城市人口规模到底是多少?有没有极限?在我看来,北京这些年人口膨胀的速度快了一些,因此而产生了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相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新北京人感到诸多不便,基本上不是门槛高造成的,而是资源紧缺的原因。哪怕今天晚上就完全取消了暂住证,也无法保证明天就不存在上学难、入托难、找工作难等等问题。据说全国今年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是普遍性的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全国性的上学难、入托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靠一个北京来实现,而要靠全国建设一二百个比北京还大的城市才能实现。

责编:李红立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