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人文探索子网 > 民俗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过年,千万别丢了感情内核

 

CCTV.com  2008年02月13日 09:02  来源:《人民日报》  

  每一次过年,都是民族亲和力的自我加强

  在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一代代的中国人创造出无数方式,使过年充满了喜庆、情趣与魅力,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

  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也是民族亲和力的自我加强。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者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过好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最好的文化保护。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创造出一种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有魅力的新习俗来取代旧习俗,从文化的高度去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把过年从生活上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是政府的责任,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学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

  

  年文化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单看春运的返乡潮,春晚每年都受关注,就说明我们过团圆年的传统并没有改变。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在我们的年文化里,首先尊崇的都应该是敬老爱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阖家团圆、亲善为道的核心价值观。不过,在新时代,这种价值观有了新的延伸:由关爱亲友,延伸到关爱社会;由亲朋邻里的和睦,延伸到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由小家的阖家团圆,延伸到社会、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和团结。

  从今年春节开始,很多传统节日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实际上是国家层面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召唤之举。现在的中国家庭中,年轻一代正在成长为“一家之主”,他们往往对外来文化更有兴趣,偏爱简便、舒适与休闲的节日生活,不愿遵循传统的繁文缛节。“年”在他们手里会有新的方式与新的载体。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刘铁梁

  

  过年,千万别丢了感情内核

  年俗从来就是变化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过年的精神内核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对“情”的召唤、对“吉祥”的祈愿。一种形式是不是繁文缛节,该不该摈除抛弃,关键是看它具不具有“情”的精神内核,还能不能表达“吉祥”的价值观念。一些旧风俗被年轻人视为“繁文缛节”,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其中的内涵,也就无法用它来表达感情;而一些过年的新形式,比如短信拜年、电子贺卡,如果流于形式,或者缺乏真情投入,新鲜劲儿一过,也容易让人厌倦。

  春节是最能唤起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节日,弘扬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意义深远。重拾那些包含着丰富传统和文化的老习俗,也许是我们营造一个温馨、热闹节日的办法。但我认为,把过年的核心价值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才是春节永不褪色的根源。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 陈竟

  

  不要误读春节的传统

  与以往相比,年俗的礼仪和形式越来越简单了,从表面上看是年味淡了,但过年期间震耳的爆竹声提醒我们,人们对过个欢乐新年的欲求依然不减,很难想象一个静悄悄的春节会是什么样。诚然,从初一到十五的那些作揖、磕头、祭祖的习俗变了,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但现在有些人把过年视作没日没夜围坐着电视机“休闲”,集中消费大吃大喝,甚至铺张浪费彰显财气,这也全然脱离了传统春节所包含的辞旧迎新、平安团圆、祝愿祈福的文化内涵。从这个层面讲,这样的过年方式,是对春节传统的一种误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向云居

  

  善待在外过年的人是传统美德

  几千年来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农民很少离开家园。即使在外,过年要祭祖要团圆,不管千难万难也要回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又总有一部分人不能回家过年。千百年来,那些行商的、闯关东的、走西口的人,到了过年时不能回家,都是撮土为香,向家乡方向遥叩父母,算是拜年尽孝。而中华文明一直倡导扶危济困、互相帮助,本地居民对在外过年的人也格外热情,豪爽大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过年过节要坚守岗位,也有不少农民工因为特殊情况滞留在外,党和政府重视民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发扬优良传统,嘘寒问暖,体贴备至,让在外过年的人有回家的感觉,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 乌丙安

  相关链接:

责编:戴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