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一叶乌篷小舟,轻轻摇过桐乡乌镇,不能不停。乌镇里出了个茅盾,茅盾塑造了一间林家铺子,仅此一点,它的人气就盖过了别的水乡。再后来,迎来了大明星黄磊、刘若英,一部《似水年华》,展现了小镇风情如画。
乌镇读茅盾,或许可以作一种文化韵律来欣赏。无论从它的历史以及外观,都似一部厚重的线装书:质朴的白墙青瓦,含蓄的阁楼小桥,旖旎秀澈的流水……从这幅图景里走出的一代才子沈德鸿,成了上世纪中叶社会剖析小说的坛主,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茅盾文学奖”创始人。他的故居就坐落于乌镇中市观前街19号,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是一所靠街的四开间老式楼房,面积44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和镇上大多数民房一样,沿街的门面是一色的活动木板,外罩半截木门,既不高大也不讲究,典型的随意楼装。
茅盾故居是游人必去的地方,这里有启蒙的家塾,记录了他的童年轶事,珍藏着他最早的文稿,包括无数名人的留墨。我曾去过北京的茅盾故居,与乌镇茅盾故居的设计有着某种并肩的默契,一如茅盾先生的作品与为人,坚强、凝重、温婉。这样的环境,生于斯长于斯归隐于斯,犹如落叶归根,体现一位赤子的乡愁与情怀。
顺了这种文化,去读乌镇三宝,便别有一番滋味了。“姑婆饼”相传是姑婆相争的产物,饼中恶作剧式的盐料,成了美食的佳构,关于它的争议,由来褒贬不一,但这一切不影响它的知名度。白米、白面、白开水酿制的“三白酒”,意义就不再苍白单一。酒匠们会倒一小杯让你免费品尝,如果觉得香,再喝一大口也行,不过你很快会感觉到火辣辣的后劲漫上来,如挡不住的诱惑,让你步步深入、欲罢不能。透过那一只只染缸,看着那一块块蓝印花布,就会明白社会也是一方大染缸,只不过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而近乌镇呢,则肯定会染一袭文化了。因为旅游、皮影戏以及古戏台上,越剧的吴侬软语依旧在张扬既往的遗韵,尽管它们只会令看惯了电脑特技的大人倦怠,让使惯了QQ的少年打瞌睡。
昔日的千人乌镇如今只有300多名“土著人”,他们的职责仅是看守家园,为远道而来怀旧的客人服务、守卫最后的风土人情。茅盾故居对面便是著名的林家铺子,世易时移,铺子还在经营,但早已远离了战乱年代抢手的一元百货。虽如此,亦不影响它老字号招牌的声名远播。我想,正是乌镇丰厚的风土人情,给了茅盾无数的创作灵感。他那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无不彰显一种乌镇式人杰地灵的荣光。看今天的乌镇人做买卖,再也用不着乘乌篷船招摇出镇,也不用再大把大把地运进外地的生活用品。也因此,它们成了高楼大厦之外的弥足珍贵。有诗如是赞曰:“船过乌镇读茅盾,子夜红灯照天明。林家铺子今犹在,甩手当年掌柜人。”
茅盾之名,实乃乌镇之幸。乌镇之幸,无疑是黎民之幸。
相关链接: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