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佛法云:大雄无畏 勇猛精进 五问鉴真东渡

 

CCTV.com  2008年02月15日 08: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唐代高僧鉴真十年东渡,赴日传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带水”比喻中日两国,堪称促进文化交流的巨匠。鉴真的生平介绍并不难找到,但是,其中对于鉴真东渡以后在日本的情况,记载并不很多。而中日文献中,即便是鉴真的东渡,也颇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鉴真。在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个话题,可以视作“谜”来解一解。

  ■谜之一:鉴真到底东渡了几次?

  鉴真东渡,历时十年。第一次东渡,日方纪念鉴真的文献《挑战与挫折的十一年―――六次渡日大作战》中记载是天平15年(743年),鉴真借拜访天台山之机前往日本(当时唐玄宗爱惜鉴真才德,没有批准他东渡的要求)。鉴真的弟子向港口的官员报告前来邀请鉴真的日本和尚实为海盗,于是在官府干预下,东渡胎死腹中;第二次东渡则是743年年末,购买了军用船,鉴真一行包括工匠等85人从扬州出海,在狼沟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鉴真镇定自若,高诵经文―――这对于海潮未必有什么作用,但确实安定了众人的情绪,终于将船驶回;第三次东渡在744年,当地倾慕鉴真的士绅不愿他冒险出发,再次举报日本和尚荣睿和普照是海贼,于是俩日本和尚又被捕,经过鉴真搭救,才以“病死”为名,脱身逃走;第四次东渡在744年,由于长江一线出海控制较严,鉴真前往福州出航,这一次他的弟子再次向官府报告师父的计划,鉴真被官府送还扬州,日本和尚逃亡;看到弟子和崇拜者因为爱自己而阻挠东渡,鉴真花了几年时间做通他们的工作,于748年第五次东渡,这次很不幸,遇到飓风,船被吹到了海南岛,历时一年才返回扬州,负责邀请的日本僧人荣睿病死,鉴真也因病双目失明;753年,65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返回的船只,终于到达日本。

  中方文献内容大同小异,但有鉴真七次东渡的说法。其中多出的一次东渡,是在743年年末,有人认为当时鉴真于12月乘船东下,在狼沟浦遇险后,返回下屿山,第二年曾经再次出发,结果在桑石山海面再次遇到暴风,只得退回。因此应算作两次东渡。

  究竟鉴真的东渡应该算六次还是七次呢?在日本,我采访了日本教育学者滨崎昭先生。对此,滨崎先生的解释是双方在史实的认定上并无歧义,采用不同数字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日本,七的发音为“XIQI”,与“死”的发音接近,不太吉利,而六则是吉利数字,因此说鉴真“六次东渡”。中国的“七”并无这样的发音避讳,而佛教有“七级浮屠”的说法,所以使用了“七次东渡”,也是吉利的意思。

  ■谜之二:日本为何执意邀请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前,已经有洛阳大福先寺的道睿禅师等唐朝僧侣受邀东渡,日本为何还要执意邀请鉴真呢?而且,到达日本后,鉴真的地位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东渡僧侣,无论其来自中国、印度还是百济,他为何获得如此尊崇的地位呢?

  这是因为当时日本从唐朝邀请高僧东渡传法,主要是为解决日本僧侣戒律不严的问题。日本民间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也五花八门。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和尚,而且没有什么戒律约束,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这和尚当得也太自在了。日本当时官民都对佛教很推崇,但对这样随意的僧侣又觉得不能信任,于是,就产生了严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规范僧侣的要求。

  大多数僧人都要经历受戒的仪式,不过,由于派别不同,受戒的内容也很不相同。一般僧人常受的有五戒、八戒、十戒等,而最为严格的大乘佛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称为“具足戒”,也只有自己受过戒的僧人,才可以为其他僧人受戒。这种严格的戒律日本当时无人了解,所以决心到中国聘请高僧。鉴真与其他赴日僧侣不同,他是一名真正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经为四万名僧侣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寻找的理想对象。

  今天日本的佛教流派中,大多数都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鉴真创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寺僧,依然是日本除临济宗总坛以外仅有的严守戒律的僧侣。这也算是鉴真给日本佛教界留下的一大遗产吧。

1/2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