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细说元宵花灯

 

CCTV.com  2008年02月21日 15:35  来源:北京商报  

  

  

  

  

  

  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又称“灯节”。这一天依旧俗,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孩子们则提着花灯到处游玩。南方话里,“灯”与“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闽南和台湾今天还保留着“钻灯脚”的习俗,就是元宵夜,青年女子和少妇必往观赏花灯,但“观灯”是虚,“钻灯”为实,她们故意在灯下钻来钻去,祈求“添丁进口儿”。这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又是一个风流的节日,古今不知多少恋情韵事发生在这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东汉错银铜牛灯

  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

  元宵节最神奇的灯是天灯。所谓“天灯”,就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天灯用白色宣纸糊制,造型很像一顶孔明帽,故而又称“孔明灯”。天灯的“帽沿”用竹片围成圆形,用两根铁丝在圆形竹片之间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间交叉点上。糊扎天灯关键是平衡,否则升上天空即刻就会燃烧起来,化为乌有。“天灯”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后,犹如一个个大大小小闪烁的火球,随风飘向远方,与夜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妙不可言。人们更相信,天灯放得愈高,运气就愈好。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张灯结彩,上街观灯,为历代人所喜欢。那喧闹的节日夜晚,也为文人骚客带来了多少创作灵感,吟唱出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了灯节中情人相见的情景。灯同样是财富的象征,“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至极也。

  开国大典灯笼拍出1380万元

  元宵节赏灯始于汉代,盛极于唐朝。30年前出土的汉代“长庆宫灯”工艺水平已经极高,而明、清两朝的宫灯已显繁复,所谓“越工越俗”,反倒没给人们留下特殊印象。“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最大的是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的那对红灯笼,1995年曾在中国嘉德拍出了1380万元的天价。1997年,一件清晚期红木宫灯在嘉德才拍出1.1万元;2002年北京翰海秋拍一对清代套料宫灯也就7.92万元成交。其实,赏灯无须非得凑节日的热闹,居家灯饰,搭配得体,一样能显现品位。

  

  东汉长信宫灯

  我国制作华灯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人们就以木料和竹子做支架,用绸布纸张裱糊大红灯笼来烘托节日喜庆气氛。手扎花灯是传统的手工艺术,逢年过节,人人都喜欢买上一两盏带回家,热闹又喜庆。一个手拿如意的小男孩坐在麒麟身上,通上电后,麒麟还能摇头摆尾,全身的900多片鳞片闪着金光,栩栩如生。这就是“麒麟送子”灯,寓意着添丁送子。专门为过年图喜庆、闹灯会准备的花灯,因为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一盏灯就有近百道工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灯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让人啧啧称奇。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农历节日来临,夜色初降,一路彩灯高照,逶迤而来,锣鼓喧天,争奇斗艳,蔚为壮观,直到深夜方休。多少年来,花灯活跃在偏乡僻壤,山高林密之处,不要舞台、幕布,田间、草地、厅堂、庭院,随时随地可演绎一番,为群众所津津乐道,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道独有风景。

1/2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