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百家与百姓?讲坛与书坛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6日 16:43 来源:CCTV.com

  本来只是《百家讲坛》的一个观众,没想到近来竟也成了《百家讲坛》的一位讲述者。从互联网上可以查阅到网友们对《百家讲坛》的评说,叫好的多于批评的,批评者也大多是希望节目更精彩而发出的不满足之声。这档节目到目前为止,播出时间仍然最不“黄金”,甚至连“白银时间”或“青铜时间”也不是,像午夜《今日气象》之后的重播,可以说是“铁锡时间”,但就是这样的时间段,也居然有很不少的“夜猫子”追踪着收看,这是为什么呢?

  以我自己的收看体会,觉得《百家讲坛》吸引力的提升,阎崇年先生的那一组关于清十二帝的讲座,是明显的标志。关于阎先生的这个系列讲座的成功,已经开过专门的研讨会加以总结,会上诸位专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我这里不再重复那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意见与建议,只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以为,《百家讲坛》这回路子走宽,走火了,重要的一点,是把“百家”与“百姓”融合到了一起。过去,可能是比较单一地从“百家”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到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量把学术百家的缤纷观点,在这一节目板块的平台上加以展示,这样考虑当然是正确的,但电视节目里的讲座,毕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讲座,比如听众因为对某个讲题感兴趣,赶到某场所去听一场讲座,即使那讲演者讲得不够精彩,听众一般也很少离席而去,总是坚持听到底的居多数,坐在电视机前的听众可就大不一样,他多半斜倚在沙发上,手里握一个遥控器,他或她是绝对不能容忍半分枯燥乏味的,您想向他或她灌输的知识可能确实于他或她有益,他或她觉得无吸引力,手指轻轻一点,拜拜啦,您的苦心,也就只好在他或她那里付诸东流。近一年来的《百家讲坛》,显然悟到了这一点,因此就不仅往“百家”去想,更往“百姓”方面想,在“百家”与“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一旦找到,便认真焊接,使这档节目有了让偶然点到的观众滞留观看聆听的吸引力,并且逐渐培养出一批“回头客”,使他们从“偶然邂逅”,变成了“长期相伴”的热心观众。

  把“百家”与“百姓”从焊接,到进一步融合到一起,首先要体现在选题上,但也不仅是选题,编导的技巧也很重要,要把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太花里胡哨,失却了“讲座”的本分不好,制作得太呆板,令人觉得枯燥,也不好,这里头又有个把“课堂文化”与“视听文化”交融在一起的课题,应该说,近一时期《百家讲坛》在这方面确有长足的进步,大多数节目让人看去,都能既有“听讲”的“课堂”感,也有享受视听的娱乐效果。


  自己应邀参与《百家讲坛》的录制以后,又进一步体会到,不仅“百家”要融进“百姓”,“讲坛”也应该融会进“书坛”才好。“讲坛”是传授知识,讲究理性,以优秀文化熏陶民众的称谓,保持其一定的严肃性、严谨性是非常必要的,但这“讲坛”设在电视上,那就跟学子必修或选修的课堂讲授有根本的区别,它就必须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消遣性、消闲性,因之它也就应该有“书坛”的意味,从民间茶馆的说书人那里,汲取营养,拉近演讲者与观众的距离,不能摆出一副灌输的架势,居高临下,目中无人,自说自话,我行我素。民间“书坛”说书人时刻注意保持话语流的吸引力,设置必要的“扣子”,一段一段地去“解扣”,在讲述中注意把握节奏,既不能平平淡淡,也不能高潮密集,要让听的人觉得很舒服,在不知不觉之中,被讲述的人引入一个话题,进入一个境界,甘心共同经历一番柳暗花明,去到那“又一村”里游览,欣然有获。当然,过分地“书坛”化也是必须防止的,不能把知识的传播、学术的探讨搞成“戏说”,一味地追求噱头,失却了“科学?教育”这个大前提。总之,将“讲坛”的教育功能与“书坛”的娱乐功能融合好,也是需要节目制作者与参与讲座的人士两方面去共同努力的。

  《百家讲坛》节目虽然把讲述者所说的每句话都以字幕方式呈示,对其中某些必须解释的概念与必须引用的原文,也都以字幕形式加以强调,观众也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内容,但总体而言,这还是一档以听为主的节目,以口语方式亲近观众,就应该尽量让最没有学术训练的人士也能大体听懂,而且听了几句就愿意再试着往下听,这就应该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榜样,他每写好一首新诗,往往并不是去念给同行或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听,而是去念给文盲听,他要求自己的诗从听觉效果上达到“老妪能解”,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并没有降低他诗歌的艺术质量,而且使他的诗流传得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百家讲坛》就应该成为一档“老妪能解”的节目。

  2005年5月1日 温榆斋中

责编:英子

相关视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