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相关链接
众说《百家讲坛》
· 阎崇年自曝绰号叫“国家级免检产品”
阎崇年告诉记者,在上《百家讲坛》之前,编导曾给他看过他们认为成功的一些讲座光盘。阎崇年看过之后发现,这些人讲得不错,但他们讲的自己学不来,所以只有"另辟蹊径",扬长避短。
· 于丹易中天坐而论道
在谈到经典阅读问题时,易中天表示,阅读经典就是一件兴之所至的事情。"什么时候想读什么时候读,从你想读的那天开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读,如果你作为一个母亲或父亲感觉不干点什么就没有尽责的话,那我给你一个建议,从怀孕那天开始读,准爸爸在准妈妈耳朵旁边读《论语》。
· 学历史可以给人鼓气让人清醒
站在讲台上的纪连海,还是去年那个瘦得近乎"干巴"的中学老师,他没有博得像去年那样"3分钟1次"的掌声,因为听他讲座的同学们都在深思,来不及鼓掌。他的每一句话都拨动听众"脆弱"的心弦,讲台上的的纪连海少了三分慷慨激昂,多了七分循循善诱--站在市一中讲台上的纪连海,更像一名用心良苦的心理辅导老师,用历史为这些稚嫩的学子做一场心理辅导。
· “小于丹”蒙曼:满族血统让我更懂武则天
蒙曼给人的感觉非常精明,她却直呼自己其实是个大迷糊。"我的迷糊绝不是你想像得到的。"她最害怕别人问路,尤其在学校里问路。"我大学就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如今成了这里的老师,待了那么多年,有一次,有人问我16号楼在哪,我压根儿就不知道。他又问你是这个学校的吗?我赶紧回答,不是的。"
· 武则天唐高宗是战友
蒙曼:武则天的亲子关系确实比较复杂,在她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也确实曾经以牺牲子女的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但是,李弘并不是她毒死的,而是肺病自然死亡。"毒杀长子李弘"的说法应该属于历史误判。
· 康震发新书“还原”李清照
康震说,撰写《康震评说李清照》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不仅要反复阅读李清照的所有作品,还需要研读大量文献资料,尤其需要参阅学术界的诸多最新研究成果。"除了文献资料的征引核对外,还必须对诗词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判断,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还得追求优美活泼的文字风格。
· 古今相通在人性 历史热出现是必然
25日晚联系到王立群先生的时候,他正在昆明,而且接下来还要到玉溪参加一个活动。当我正担心他会拒绝如此匆忙的这个采访时,他说:你把问题发到我邮箱吧。27日上午,拨通了王先生的手机,他说:我正笔答的问题呢。很快,记者收到了王立群先生的这份“答卷”。虽然是在差旅途中,但王先生的回答异常认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历史观。
· 刘心武回应作品"偷意"说:我的观点都是独家的
9月12日陕西某报刊出一篇《陕西师大教授王志武质疑刘心武——贩卖别人旧观点》的报道,在文坛及红学界引起又一轮红学"风波"。王志武称,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书里对他进行了"偷意"。昨日,刘心武与本报记者通电话时表示,"令我莫名惊诧,我‘偷’谁的‘意’呀?我的观点都是我独家的。"为此,刘心武给本报发来独家声明,"在此次回应后,将不再就王教授的奇怪质疑耽搁宝贵的时间。"
· 钱文忠:季羡林门下的语言天才小子
钱文忠,1966年生,祖籍江苏无锡,系无锡钱家的后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羡林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
· 钱文忠:愿为“潜艇宣言”而死
人民网北京24日电 由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主讲的《玄奘西游记》,正在央视热播,收视率屡创新高。央视在9月22日播出的张越对话钱文忠的节目中,张越当场朗读了一份《潜艇宣言》,令钱文忠大为感动,他说:“我写不出这样句子,但如果《百家讲坛》能让我为大家传递这样一种价值精神,我愿意为此而死。”
· 百家讲坛&大学课堂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月9日9时整,戴着墨镜,身着白色短袖衬衫的《百家讲坛》年度主讲王立群走进本报会客厅,在读者热烈的掌声中,王立群挥洒其特有的儒雅风度打开话匣子,现场开讲《史记》。他幽默地说,自己现在要每天紧张地在各个城市间奔波,“简直就是拿着飞机当面的使。”
· 续缘、感恩、助学:易中天拍卖会充满人情味
拍卖会开始前,易中天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师母——沈佩珍女士徐徐入场,现场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百家讲坛》文化名人马瑞芳向沈佩珍女士献花,感谢她培养了易中天这样优秀的学生。
· 季羡林关门弟子百家讲坛说玄奘
百家讲坛首位青年学者钱文忠36讲的《玄奘西游记》节目,同样创收视新高。所讲的内容,正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原型。日前《玄奘西游记》花落世纪文景出版社,将在9月面世,内容比电视节目更全面。
· 感受“国学热”
 以央视“百家讲坛”国学类讲座为标志和契机催生的当今中国“国学”的文化复兴和弘扬,到今天,这种传统文化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而且,似乎越来越热……
· 《百家讲坛》开播“品三国4” 易中天观点又出新
今晚,《品三国》第四部开始在《百家讲坛》上演,这也是《品三国》的最后一部。记者今天上午采访了《百家讲坛》负责人,为读者提前揭秘《品三国4》。
· 林黛玉沉湖自尽?刘心武大胆推测遭反驳
刘心武前晚重返《百家讲坛》首次揭示黛玉之死等谜团,并在《当代》开设了一个栏目《红楼心语》,吸引眼球的是刘心武的最新文章《林黛玉沉湖之谜》。文章中刘心武大胆提出新论点:“林黛玉是沉湖自尽的”。由此引来新新红学派们的反驳,昨日,刘心武作出回应,一场新一轮的红学论战由此拉开序幕。
· 学者要有甘当“文化奶妈”的精神
从阎崇年到易中天,从于丹到王立群,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了一个又一个“学者明星”。对于这些“学者明星”,崇拜的、褒扬的、贬斥的,争论的声音从“学者明星”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断绝过,也产生了诸如“电视知识分子”、“学术超男”等称谓。去年年底,一些观众突然给这些“学者明星”起了一个新的称谓:“文化奶妈”。
· 路见不平 易中天昨反驳学者对于丹的指责
央视“百家讲坛”打造的“学术女明星”于丹在一炮打响、名利双收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焦点在于她本人并非国学专家,以通俗手法为大众讲解的《论语》《庄子》虽然好听、好看,但是存在不少学术上硬伤,被斥为误人子弟。
· 买于丹的书成为时尚
《于丹寂寞无对手》,这是最近网上有关于丹的众多文章中最惹眼的一篇。从2006年11月26日至今,于丹和她的两本《百家讲坛》落地书,雄霸全国各大排行榜之首已有近半年,依然无人能撼动。于丹寂寞的心境,易中天已经体味过,而郭敬明正在体味。畅销书在排行榜上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业内有人尖锐地指出,写作明星落寞,正说明今年书市亮点匮乏。
· 三问《百家讲坛》 文化该如何亲近大众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10名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在帖子里用词“激越”,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要求“《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 聚焦《百家讲坛》现象:“讲坛”告诉我们什么
“没人关注的时候,我们着急;关注的人太多了,我们也着急。到这个时候,是该好好静下来思考一下了。”几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分管《百家讲坛》的央视社教节目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这样说。
· 《百家讲坛》再捧文化名嘴 易中天后,王立群要火
根据制作人万卫的介绍,《王立群读史记》是央视《百家讲坛》今年重点推出的节目,定在每周六、日播出,设置36集,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
· 《百家讲坛》为什么这样“火”
2001年7月9日诞生的这个栏目,一度曾因收视率低,面临被末位淘汰的危险。然而,绝处逢生之后,便一路红红火火,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
· 《百家讲坛》:走向大众与静坐书斋
本版“聚焦《百家讲坛》现象”的报道,今天告一段落。不过,学术界、传媒界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将会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 45.0%的公众喜欢明星学者上电视普及国学
民调显示,48.2%的人对国学“很感兴趣”,公众了解国学的渠道包括:读古文经典(56.1%)、读关于国学的通俗书籍(44.1%)、看电视讲座(31.6%)。
· 于丹现象启示录(7)——于丹让我们着迷
2月7日至14日,伴随着中国传统新春佳节来临的脚步声,本报连续7天在一版、四版两个要闻版,以导读加整版或半版文章并配以图片的形式,隆重推出了“于丹现象启示录”7篇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因在央视解读《论语》心得而一夜“红”遍中国、其书创下全国销售纪录的非同寻常的“于丹现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 于丹现象启示录(6)——从阎崇年、易中天到于丹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阎崇年讲45分钟,大约是5000多字的量,而他写成的文稿,则有2万字。
· 于丹现象启示录(5)——于丹是怎样被“发现”的
于丹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台上被亿万观众所熟知的,但当初她之所以变成《论语》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
· 于丹现象启示录(4)——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
采访于丹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实在太火,因此也太忙。自从“改变命运的7天”以后,于丹就一直生活在异常忙碌中。作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艺术人生》等几十个电视栏目策划的她,临近春节,自然闲不下来。而很多省市电视台都在改版,她这个“军师”也就不得不一个星期要飞几个省市。
· 于丹现象启示录(3)——“鱼丸”为何爱于丹
2006年11月26日,于丹新书《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首日签售。一个60多岁的老人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终于来到了于丹面前。老人只说了一句话,于丹便激动了。
· 于丹现象启示录(2)——于丹“红”得有道理:易中天眼中的“同行”
易中天和于丹是“同门弟子”——都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座,都因《百家讲坛》而“红”遍中国。于是,易中天眼中的于丹便有了格外的意义。
· 于丹现象启示录(1)——不必热炒,但可以关注
有人会问:一个小小于丹,不过是北师大一名普通教师,不过在央视讲了7天《论语》,不过其书在京城出现了一阵热销——仅仅凭这,就值得在报纸上如此“隆重推出”,且冠名以“于丹现象”,加以剖析研讨?
· “文化垃圾”论,可以休矣
继阎崇年之后,CCTV2006年又将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和于丹等学者,相继推上了“百家讲坛”。传统文化典籍阅读,如“离离原上草”,短时间就风靡江南塞北;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于丹等人之书籍,刹那间“洛阳纸贵”。
· 揭秘《百家讲坛》的杀手锏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也屡见报端,某著名杂志更以易中天为封面并誉之学术超男。央视国际网站公布的7月访问量,《百家讲坛》栏目在全台近300个上网栏目中由6月份的第5名一举跃升为全台第一名,日均访问量超过20万次。这一切表明《百家讲坛》着实火了。
· 央视《百家讲坛》的幕后故事
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随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一同诞生。早期的《百家讲坛》更像是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到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儿,都在栏目的选题之列。
· 电视知识分子:游走在娱乐与学术之间
似乎是“一夜成名天下知”,人们开始谈论起一个叫作于丹的教授,原因是她去年国庆节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说起了《论语》。然后一下子就火了,火得京城纸贵,据说同名书销售如今已经突破150万册。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排队的人蜿蜒好几里,真是有点莫名其妙!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百家讲坛》此前的两个演讲者阎崇年和易中天,甚至还有十几年来在电视上频频亮相的学者余秋雨,于是,电视知识分子的话题似乎又重新被人提起。
· “百家讲坛”在“PK”声中怎样迎新
2006年十一黄金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于丹<论语>心得》之前,“于丹”对于公众还是一个陌生名字。但在随后的2006年11月26日,她在北京创下一天签售1.4万册的奇迹。“截至目前,已售出百万余册。”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沈致金说。
· 从“水淹余秋雨”到“火烧易中天” “文化明星”崛起之痛拷问中国文坛
站在新年的起点回望2006年的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当数易中天以“文化明星”的方式突兀崛起。说他突兀,是因为年近花甲的厦大教授易中天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突然之间星相逼人,如日中天;说他突兀,还因为易中天不是因主业兴旺,而是剑走偏锋,靠讲历史名动江湖。
· “我欢迎听众给我找错”
应“广州讲坛”之邀,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日前来到广州做了一场题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专题报告。报告结束后,阎崇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 于丹:灰色圣殿的时尚元素
采访前,部里的同事对我说,于丹太能说了,可能根本不用提问,她就会滔滔不绝地讲。我也这么想。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她,同时又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五十多个电视栏目的策划人,“说”毫无疑问是她的强项。
· 毛佩琦在宁反驳"为明朝翻案"
昨天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在南京新街口大众书局为《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举行媒体见面会,并针对该书是“为明朝翻案”的说法做出澄清。
· 于丹的出现像一颗速效救心丸
一本书一个下午单家书店售出12000册——这个纪录是于丹日前携带她的《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时创造的。于丹的签字速度几乎可以和她的走红速度同样令人惊羡。她成为作家“一夜成名”的新案例,同时也为“畅销”这两个字赋予了新的内涵。
· 高鹗误导读者两百年
本报讯 两百多年前,曹雪芹在北京郊区卧佛寺旁写下旷世奇书《红楼梦》;两百多年后,作家刘心武同样是在北京郊区古刹旁,寻找迷失的梦中真“楼”。人民出版社近日披露,刘心武将于本月中推出《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公布其多年研究成果,并列出《红楼梦》后28回的回目和梗概。
· 走近说不尽的易中天
一个物质生活渐趋丰富的时代,精神享受慢慢地也就成了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评“三国”,于人们的阅读视野捧出了一个热闹的事儿,无论是普通网民还是知名学者,总是对易氏一部《品三国》创造的出版狂热有着说不尽的新鲜言语。
· 赵林别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脸
如今有些事情“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先拍影视剧作,然后隆重推出文学作品,先搞电视讲座,然后结集出书。正当红火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也借这股“东风”,纷纷出书,这不《百家讲坛》主讲赵林就推出了新书《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不过与其他主讲人感激《百家讲坛》不同的是,赵林多有微词,明确表示自己和栏目风格并不相符:“栏目要求多讲故事,但我不想放弃学术性,而且这是一个很作秀的讲座,我并不感兴趣,以后再也不想上《百家讲坛》了!”
· 新解《论语》美女教授红过易中天
今年的书市,易中天《品三国》曾以55万册创下了单行本最高起印纪录,震惊业内。不过,日前,这个纪录却被一位美女教授彻底打破———12日下午,在《百家讲坛》录制现场,女教授于丹与中华书局签订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版合同,新书本月底上市,起印60万册,易中天将为其写序。
· 于丹:游弋于当代影视与传统经典之间的女人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11日讯:当一位美女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讲解儒家传统经典《论语》的时候,您一定觉得她是一位古典文史哲的学者;当她在全国40多家省市电视台讲解影视传媒的时候,您一定认为她是一位熟悉当代传媒的传媒人,当我们把这两个图像叠加到一起后,发现他们本来就是一位的时候,您会有什么感想?
· 41载积累61岁一夜成名
他是《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唯一教过小学的教师,但他最终通过“海选”登上热辣的《百家讲坛》,他曾41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躬耕于教育,但却在61岁已过耳顺之年一夜成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最后却因讲历史而名扬全国。他为人独来独往、处事慢条斯理,但他却因此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儒雅之士。
· 来自黑土地的学者出镜百家讲坛 哈师大将给予重奖
从本月17日开始,继“红透半片天”的易中天之后,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又新出现了一位哈尔滨年轻学者的面孔———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42岁的硕士生导师隋丽娟教授开讲慈禧,将从慈禧被选秀入宫,一直讲到清朝灭亡。平日行事非常低调的隋教授,是龙江这块黑土地上,学者走上央视“百家讲坛”的第一人。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神采飞扬,她的系列讲座受到家乡父老的一致欢迎,人气节节攀升。哈师大有关领导昨天向记者独家披露:将重奖隋丽娟教授。
· 《百家讲坛》想让观众“多知道一点”
谈起《百家讲坛》的选人和选题,高虹用非常“家常”的说法来介绍:电视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观众到底喜欢什么?已经知道一点儿,但还想知道得更多,这样的内容他们就有兴趣。如果说的这件事他们一点都不知道,那么你讲得再好,水平再高,也很难吸引他。《百家讲坛》就是要讲观众们“知道一点”的事。
· 屏幕上的“后脑勺”个个是“百家粉丝”
东北网9月24日电到《百家讲坛》的现场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听纪连海侃和绅,这大概是很多“百家粉丝”们的梦王申,其实梦想实现并不难,《百家讲坛》录制现场的观众,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只要你按时到场,遵守规律,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坐进“百家现场”。
· 阎崇年坚称“正说”历史
结集了清史专家阎崇年央视百家讲坛讲稿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与两年前阎崇年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获得读者一致好评不同,此次出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一面市便遭到读者批评。有些读者指责阎崇年在诋毁明朝、称颂清朝。针对批评,阎崇年表示,他一直坚持用严肃的态度讲史,不会刻意美化或丑化某个朝代。
· 叫响央视《百家讲坛》的河南学者:王立群
河南日报报道:(刘哲)他被预测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明年最火的学者;他在古代文学领域深有造诣,却因讲历史名扬全国;他是河南大学唯一上课用繁体竖写板书的老师;他历经磨难,但常常能抓住瞬间机遇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他就是王立群——叫响《百家讲坛》的河南学者。
· 百家讲坛·易中天:新说书时代
这些以学者身份讲历史、讲小说,频频出现在电视、报纸上的人,成为了今天最耀眼的大众文化明星。不过,有批评家认为,《品三国》不同于《万历十五年》,这些文化明星起到的作用并非学术创新,而仅仅是大众普史。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几百年前在民间传播历史文化的说书人何其相似,甚至在讲授知识的形式与手法上,也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 易中天刘心武替你读书,何错之有?
从刘心武讲解“红楼”开始,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日益受人关注,但关注的结果却是“争议四起”,比如红学家批评刘心武、葛红兵炮轰易中天……面对骂声,很多观众都犯起了迷糊: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节目为什么会招来这么多的骂声?在易中天、纪连海纷纷叫屈之余,一些专家也觉得这样的骂声毫无道理:《百家讲坛》其实是个“电视读书”节目,用专业的观点去评判一个大众性的电视节目并不科学。
· 窥探《百家讲坛》起"火"的背后
《百家讲坛》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对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百家讲坛》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对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同时它吸收评书和电视剧的技巧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
· 不妨给“讲史”作品一席之地
“易中天:比‘超女’还红”,这是一本人物周刊的封面标题。近日,火热的“易中天现象”因某教授的指责,几成街头巷尾的焦点话题。就其所品三国而言,笔者对学界的批评颇表赞同。易先生的“品”确有将《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后人所作的《三国志注》“混嚼”一气的味道,至于把“空城计”的专利归于曹操,也未必符合史实。
· 《百家讲坛》的幕后故事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一档时长43分钟、带有学术性质的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诸多学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评古论今。早上8点半,我们走进了《百家讲坛》的演播室。今天的节目还没有开始录制,但已经有很多观众在一边相互交流,一边等待。我们甚至还发现,有的观众是从外地赶来的。
· 百家讲坛与出版互动 沉寂历史变身成畅销书
“百家讲坛”联动图书的巨大价值被挖掘出来,“保护品牌,多方共赢”的口号被明确提出。再加上“百家讲坛”精选系列VCD光盘制品,“百家讲坛”一个小小的电视栏目对当前出版界的拉动效应令人瞩目。在“睡眠时间”创造高收视率奇迹的万卫有骄傲的理由。
· 《百家讲坛》讲稿火爆图书市场 易中天成新星
“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太子家令是个什么级别呢?算是一个中层干部”……你听过这样的历史课吗?用通俗的语言翻译正史,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是用这种手法将西汉前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表达出来。易中天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已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一档超人气节目。
· 易中天大话三国:“俏皮话”不打底稿
易中天忙啊,约他采访要抢时间,听他讲座还要抢座。从去年年底开始录制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每个月易中天都得从厦门到北京来,至少一次,他说自己现在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问他打算怎么减压,他笑说“少点采访就可以了”。昨天易中天就不歇气地录了两个小时的节目,讲的是《隆中对策》和《江东基业》。
· 《百家讲坛》栏目获2005年促进性别平等 传播学术之声奖
这一全国年度大奖,由中国妇女报社、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旨在通过评选在不同方面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表现突出的媒体,并向社会推荐,鼓励媒体关注性别议题,提高报道水准,推动公众关注媒体的性别表达,优化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意识环境,协助创造有利于性别平等的舆论环境。
· 风云变幻的历史,通过无厘头方式评说《汉代风云人物》热播后又与《百家讲坛》签约一年以史实为基础
作为厦门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易中天以研究汉代历史见长,《汉代风云人物》在央视热播后,为何又要开讲一年“三国”。采访中,易中天对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委。《汉代风云人物》热播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负责人曾来到我家,非常希望我能再次到央视开讲座,于是我就接受了邀请。最终计划在央视讲一年的“三国”。
· “麻辣”易中天玩闹三国 粉丝狂追捧 学界冷相对
今年年初,《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正式面市,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易中天先生再接再厉,于2006年2月12日在“百家讲坛”继续开讲《品三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易先生表示,三国故事已经有了很多版本,所以现在他讲起来还是很有压力。
· 酒香也怕巷深 《百家讲坛》与电视包装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其宗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这个栏目在开播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收视率一直默默无闻,经常处于央视收视率的边缘。这时候的《百家讲坛》,其选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精品课程方面,可以说,几乎是把大学的课堂简单地搬到了电视屏幕上。
· 百家与百姓·讲坛与书坛
本来只是《百家讲坛》的一个观众,没想到近来竟也成了《百家讲坛》的一位讲述者。从互联网上可以查阅到网友们对《百家讲坛》的评说,叫好的多于批评的,批评者也大多是希望节目更精彩而发出的不满足之声。这档节目到目前为止,播出时间仍然最不“黄金”,甚至连“白银时间”或“青铜时间”也不是,像午夜《今日气象》之后的重播,可以说是“铁锡时间”。
· 去《百家讲坛》的路有多远·因“独见”走上“讲坛”
2004年9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附近一家宾馆的会议室里,由《百家讲坛》栏目组召集的“二战人物”选题策划会正在进行。尽管距2005年5月8日即“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上的繁复性,常常令其编导们“闻鸡起舞”般地“赶早”。
· 受众为王:央视《百家讲坛》的异军突起
2001年7月9日,一个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崭新节目《百家讲坛》在央视“科学·教育”频道(CCTV —10)开播。4年间,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至2004年,《百家讲坛》从纷繁复杂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在科教频道年终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成为2004年电视节目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 文化节目寻求收视突围
《百家讲坛》栏目《清十二帝疑案》自去年5月开播以来,共播出了37期,最高收视率达到0.57%,排列10套之首,对于这样一档演讲类的文化历史节目能够在收视大战中一军突围,节目主讲人——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阎崇年先生表示,他之前对于“收视”其实没有一点概念,现在编导跟我说做节目要注意收视,这里面就要把历史讲得通俗,比如正史和野史相结合。”
· 曾经没人看 央视《百家讲坛》为什么这么火
谁也不曾想到一档学术味和文化味很浓的电视“讲坛”节目突然之间因为几个有争议的话题而在最近火爆起来。这就是央视十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首播12点45分,复播晚上0点10分,在这个被电视界称为“铁锡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的非黄金时段,《百家讲坛》在教科频道收视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综合排名仅次于《周末讲述》。
· 央视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的热播初步打通电视传播学术的“肠梗阻”
在大众传播学术圈中始终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化含量高的东西究竟是否适合用电视这样的媒体来传播?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最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去年9月终被收视率“末位淘汰”的央视《读书时间》。1996年开播的《读书时间》是全国第一个读书节目,它的出生带动了各地读书类电视节目的扎堆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