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王立群:时光酿制的一坛琼浆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14:49 来源:

    题记:6月30日,酷暑。当日下午,文学院王立群教授应约来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贵宾室接受河南大学报记者的专访。在几个小时的访谈中,王立群教授谈人生、谈学术,记者从中体味到了一种沉潜坚韧的人生精神,感受到了一种有容乃大的学者风范。因此,这样的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王立群教授台下讲方言,语调平和,态度亲切,开封方言似乎因此也变得分外动听。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

    王立群教授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平静地介绍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如同介绍外人。

    王立群教授祖籍山东,生于安徽,长在江苏,八岁那年随父母来到河南、来到开封。1965年高中毕业之后,特殊的年代加上王立群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得成绩优异的他和大学失之交臂。之后,经历一番周折,王立群被开封一所小学聘为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7年。

    在这七年之中,王立群教过小学所开的每一门课,语文、数学自不必说,珠算、大字、美术王立群照样教得得心应手。最“酷”的一次是,由于缺少教师,学校决定让王立群兼教音乐,于是,他在一周之内学会了弹奏风琴,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教师的生涯,这一教又是三年。

    日子波澜不惊,接下来王立群迎来了7年中学教书生涯。语文、数学、物理、音乐、美术课的讲台上,都洒下了王立群辛勤的汗水。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等了14年的王立群却因为年龄太大而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被逼无奈,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只好横下心来直接投考河南大学的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报考者有80余人,只有两个指标,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苦心人天不负,王立群脱颖而出,最终以优异成绩踏入了河南大学,成了一名硕士研究生。

    忆及这段往事,王立群教授动情地说,我一生的转折点就是来到河大读研,当时真有一种春桃满枝,天新月圆的感觉。一步跨出天地宽,在河大,我完成了人生的转变;在河大,我找到了应该属于自己的专业状态;在河大,我找到了以前34年来没能找到的人生定位;在河大,我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因此,无论何时,对于河南大学,我内心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1982年,王立群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余年来,王立群一步一个脚印,讲师、副教授、教授,2004年被聘为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从当年的代课教师,到今天的博士生导师,40年来,王立群教授经历了小学、中学、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的教学实践。全过程的教学实践既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笔财富,使得王立群教授的授课艺术臻于化境。所有听过王立群教授讲课的人都说,那实在是一种享受!

    从大学教授到“百家讲坛”主讲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是一个蜚声中外的文化普及型栏目,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央视一个非常成功的品牌栏目。因此,该栏目对于主讲人的挑选总是严之又严。要求主讲人不仅应该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同时也要求主讲人有良好的公众演讲能力。该栏目下设四个编导组,各组自选主讲教师,包括到全国各地遴选主讲人,并带回所有参加“海选”人员的15~20分钟录像资料,然后由栏目总制片人筛选,确定试讲,最后根据试讲效果初定主讲人……因此,如果说能被央视选中是一种肯定,那么节目能被播出则是一种认可,播出后能获得观众的好评则更是一种成功。在这个意义上,王立群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表现完全可以用完胜来形容。

    在王立群教授之前,清史专家阎崇年、知名作家刘心武等都先后现身“百家讲坛”,并且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这些使得“百家讲坛”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既吸引着后来者,同时又给每一位后来者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立群教授走上了“百家讲坛”。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讲课,他不是一个人!他继承了河南大学的光荣和辉煌,他代表了河南大学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严谨的学术风范,他不是一个人!

    六十年的人生似乎都是在等待,在等待破茧而出的时刻。当所有的沧桑都蜕变成了魅力,举手投足便不可方物。这位从河南大学文学院走出来的教授在央视展示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学术底蕴。他主讲的九集《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出手不凡,其后他主讲的十一集的《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更是赢得满堂喝彩。

    《吕后》系列之后,王立群教授最近已开始应邀录制《汉代风云人物之汉武帝》节目。据王教授介绍,由于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复杂人生远远胜过项羽和吕后,因此,这一系列节目的内容将更为庞大,估计将是一个40余集的长篇巨制。

    在记者的专访过程中,王立群教授接到央视编导发来的祝贺短信,短信说:“王老师,收视很好,最低0.27,最高0.35,平均0.28。”按央视的内部规定,这样的收视率已相当可观,因为0.35%的收视率是央视重奖节目组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互联网上,王立群教授也受到网民的追捧,百度王立群贴吧人气极旺,贴吧里写给王立群教授的留言也达到了1500余篇。其中一则留言这样评价王立群教授:“王老师是一板一眼讲古的史学大家,显得内敛,考据严谨,而且很有‘料’,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认真听几次,就会越来越喜欢王老师。王老师的课好比是武林秘传里最恐怖的慢性毒药‘三花三尸三虫散’,无色无味,如水纯清,刚刚服食的人会一点感觉也没有,后来却会为之迷醉!听王老师讲课,感觉就是在跟着王老师考古,从而感受到历史学的无穷魅力。”

    高调做事与低调做人

    光阴易逝,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到而今的年逾花甲,王立群教授说,自己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王立群教授有一个自我约束,那就是做学问一定要做一流:写一流的学术文章,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发表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争取进入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国际或国内的前三名。是为高调做事。对于王立群教授来说,高调做事的底子是低调做人。一套30余平米的住房,他曾一口气住了18年。他这样总结自己:几十年来,除了专业之外,我几乎没有个人爱好,因此,专业就是我的生活乐趣所在。既是自己的生活乐趣,我不能允许自己不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最好。

    王立群教授说,学校的名气固然重要,但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不是靠所在的学校赋予的,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学术实力说话,只能靠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国际、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在“高调做事”的要求下,王立群教授成为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数一数二的权威。其论文多次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一流刊物刊登; 其专著《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文选〉成书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被学界公认为 代表了目前《文选》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王立群教授并没有忘记自己一贯坚持的“低调作人”。往往是从北京录制节目刚回,他就马上投入到繁琐的日常工作之中——授课、评卷、辅导……对于自己在“百家讲坛”上的成功,他平静地说,这是积累和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学者学问扎实,只是缺乏了这样的机遇。

    “高调做事”与“低调作人”在王立群教授身上又和谐地统一着。2003年,非典肆虐的二月,他一人南下广东、福建,宣传我校在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实力,他还一年三次到四川大学拜访古典文献学的一些著名专家,最终使得我校当年申报的古典文献学博士点获得了通讯评议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所有这些,让我们对于王立群教授充满了期待!

    在专访的最后,王立群教授这样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对于从事社科研究的学者来说,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首先要注重文献,一定要在文献上下足功夫。熟能生巧,熟能生新,只有真正对文献了如指掌,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其次,要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应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注重点面结合。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全部精力做好一个选题,然后由点及面,滚动发展,经过反复多次的点面结合,最终形成立体的学术结构。再次,有志于学者应该有恒心。聚精会神,持之以恒,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最终必有所成。

责编:阿布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