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今天难以想象的困苦岁月 一座县城的几十万人 为了能够喝上一口水 每天要在太行山的陡峭山路上 奔波大半天的时间 那又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十万人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 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劈开太行山 开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 它的名字叫做“红旗渠” 这是一个让老一辈人倍感亲切的名字 这也是一个让年轻一代有些陌生的名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林县十万人靠双手用十年时间,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大渠。15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武汉的距离。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带了十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
修建红旗渠,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两大难题:技术问题,在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加上测量员,人数不过30人,技术水平最高的不过是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黎明时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出发了,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平车,拉着粮食、炊具、铁锹、镢头、钢钎,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并肩。
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十年时间,战线1500公里,30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完全凭着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双手修成。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名叫集美的小渔村,17岁时离开家乡远赴新加坡,开始了创业海外的传奇人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为南侨领袖的陈嘉庚义无反顾,又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陈嘉庚(1874-1961) 近代爱国华侨领袖。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陈毅明,中国致公党党员。曾任社会职务有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参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