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春晚门户 奥运影像博物馆
《百家讲坛》“红色经典”系列
片花欣赏

《红旗渠的故事》内容简介


    那是一段今天难以想象的困苦岁月
    一座县城的几十万人
    为了能够喝上一口水
    每天要在太行山的陡峭山路上
    奔波大半天的时间
    那又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十万人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
    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劈开太行山
    开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
    它的名字叫做“红旗渠”
    这是一个让老一辈人倍感亲切的名字
    这也是一个让年轻一代有些陌生的名字

主讲人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过红旗渠的工程和事迹。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过红旗渠的工程和事迹。
《红旗渠》第一集:惜水如命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林县十万人靠双手用十年时间,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大渠。15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武汉的距离。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带了十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

《红旗渠》第二集:修渠风波

修建红旗渠,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两大难题:技术问题,在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加上测量员,人数不过30人,技术水平最高的不过是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红旗渠》第三集:英雄悲歌

黎明时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出发了,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平车,拉着粮食、炊具、铁锹、镢头、钢钎,有的父子相伴,有的夫妻并肩。

《红旗渠》第四集:修渠奇观

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十年时间,战线1500公里,30万人参与修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完全凭着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双手修成。

我心目中的陈嘉庚(上)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名叫集美的小渔村,17岁时离开家乡远赴新加坡,开始了创业海外的传奇人生。

我心目中的陈嘉庚(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为南侨领袖的陈嘉庚义无反顾,又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1874-1961) 近代爱国华侨领袖。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主讲人 陈毅明

陈毅明,中国致公党党员。曾任社会职务有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参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红旗渠的故事
陈嘉庚留影
  • 陈嘉庚
  • 陈嘉庚
  • 陈嘉庚
  • 陈嘉庚
  • 陈嘉庚故居
  • 陈嘉庚故居
  • 陈嘉庚故居
  • 陈嘉庚故居
  • 陈嘉庚墓
  • 墓地博物馆
  • 陈毅明
  • 陈毅明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站点地图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网民举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10]024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