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张鲁新:敢在冻土上动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3日 14:33 来源:科技日报

  初见张鲁新,儒雅的外表、温和的语言,让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青藏高原上和冻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

  科技先行

  青藏铁路向西挺进的征途中,几番下马。我国几代冻土科学工作者们,却夜以继日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坚守,张鲁新便是其中的一位。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几乎只剩下他一人孤军作战。

  2000年7月,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带队对青藏铁路走向进行考察,为中央提供铁路进藏的决策依据。地处兰州的中铁西北研究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冻土专家张鲁新连夜赶往格尔木,向孙永福汇报20多年来青藏高原永久性冻土地带的科研进展情况。20多年中,孙永福是第一个听取他汇报的党的高级干部。张鲁新想,他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陈述理由,促使青藏铁路上马西进。

  参与这次汇报的人很多,直到上午11点半,才轮到张鲁新发言。他发言时语速很快,必须很快!他想把憋在心里的千言万语在半小时内讲完———因为吃饭的时间快到了。

  孙永福说:“你讲慢些,把这20多年的研究战果都讲出来,把你们科学家在风雪高原科研的酸甜苦辣都讲出来。你们科研能坚持几十年,我听几个小时还不行吗?不听完你汇报,我们就不散会。”

  张鲁新说:“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老一辈科研人员在海拔4700多米的风火山下,建立了冻土变化观测站,40余年,积累了1200多万个宝贵数据。青藏铁路如果上马,完全可以应用40年来的研究成果,去指导施工。”

  根据多年积累的研究数据,他提出,降低温度,减少传入路基的热量,让冻土冻得更实,保证多年冻土的稳定性,才是保证路基稳定性的可靠途径。

  张鲁新发言后,孙永福高兴地说:“老张,你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青藏铁路上马,我们更有信心了。”

  第二天,孙永福要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在风火山他将短暂停留,考察一段冻土区的试验路基。张鲁新得知消息后,连夜乘出租车,行程300多公里,先于孙永福5小时赶至风火山。上午11点,当孙永福来到海拔4800米的试验基地时,抬头便看见了张鲁新。他有些吃惊:“你怎么赶来了?”张鲁新笑答:“科技要先行,科学工作者若是落在了后面,青藏铁路还能上马吗?”

  寒风刺骨,雪花飞旋。张鲁新在风雪中一项一项地向孙永福介绍了20多年来的科学试验结果。他坚定地向孙永福表示:“青藏铁路上马西进的日子到了,科学会为高原这条新生的铁路保驾护航,而且能做到万无一失!”

  高原保尔

  “秋雨淅淅沥沥地洒在人的脸上。天空中,灰云密布,它们低低地游动着,缓慢而沉重。已是深秋季节了,森林里剩下的是光秃秃的树枝……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这里直通森林里。人们像蚁群一样在新修的路基旁边紧张地忙碌着……保尔吃力地拔出那只陷到泥巴里的脚……”

  早就听说张鲁新能大段地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是当我们亲耳听到时,还是吃了一惊。

  张鲁新出身于书香门第,由叔叔———我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林岗先生抚养成人。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他至少看了20遍。至今,他的书架上还放着这部书的四个版本。

  因为有保尔精神的支撑,1970年夏天张鲁新毕业后,他要求到最远的地方去,结果被分配到了齐齐哈尔铁路局最远的地方塔河。因为塔河寒冷,他开始接触铁路冻土工程。

  1973年冬天,在一次多年冻土研究会上,张鲁新认识了来自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冻土专家徐学祖。徐学祖对他说:“你要想成为冻土地质学家,必须走向青藏高原,只有青藏高原的高度,才能把你送上一个科学的高度。”

  一年后,还是冬天,刚刚结婚7天的张鲁新,便与妻子告别,调到了兰州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把妻子留在了大兴安岭。到兰州后,没有片刻停留,他以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组组长的身份,带领其他科研人员一道,走上了高原。

  随后的日子里,张鲁新每年3月底上高原,12月底才下高原,最长的一次,他13个月没有走下唐古拉。工作时,他在试验场一蹲就是30多个小时,经常是一天一夜吃不上一顿饭。高原生活苦不堪言,如果心中没有一位永远活着的保尔激励、支撑着他,就算有10个张鲁新也都当了逃兵。

  逃回青藏

  也许你不会想到,像张鲁新这样的高原“保尔”也曾当了一次逃兵。

  1988年,山东济南修建国际机场,因为机场跑道软土地基问题克服不了,有关部门想到了张鲁新,让他出昆仑下山东,任济南国际机场工程指挥部专家组组长。

  在张鲁新服从命令准备离开兰州时,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所所长黄小铭留着眼泪对他说:“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才画了一个逗号,你怎么就走了?我知道你寻找的是挑战性的环境,但是,对你最大的挑战是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无论什么时候,你想回就回,西北所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来到山东后,张鲁新主持了济南机场真空预压法加固机场跑道软土地基的试验工程,为山东省的重点工程解决了重大技术问题。山东方面动员张鲁新留在济南,并为他解决了全家户口、分了房子、给他的妻子安排了工作,并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同时还准备将张鲁新安排到济南地矿局做领导工作。

  1990年的一天,张鲁新到济南齐鲁宾馆开会,碰巧看到了山东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名为《西藏的诱惑》的风光纪录片,当那曲草原、唐古拉雪山、沱沱河的涓涓细流又一次进入他的视野之中,张鲁新的泪水夺眶而出,继而泣不成声。此刻山东省的领导清楚地知道,即使留住了眼前的这个人也留不住他这颗心。

  第二天一早,张鲁新将要求调回兰州的报告递交济南有关部门。决心用两代人的“坚持”和“坚决”,去迎接青藏铁路上马的日子。张鲁新下定决心:我不能离开青藏高原,这里是我事业的起点,这里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我站着,就是路标;我躺下,便是路基,一定要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实现几代冻土科学工作者的理想。

  就为这一天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之后,青藏铁路的建设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2000年下半年,铁道部、国家计委关于青藏铁路上马的会议频繁召开。张鲁新作为唯一一个研究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专家,先后3次参加了青藏铁路立项论证会。在一次会上,有人认为青藏铁路海拔太高,人上不去,无法施工。张鲁新立刻站了起来拍着胸脯说:“你们看看我,我在那里生活工作快30年了,身体不是很棒吗?”他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青藏高原并不可怕,人在那里可以生活和工作。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胜利开工。张鲁新被铁道部聘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咨询和决策。

  这天上午,在格尔木南山口,当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宣布青藏铁路正式开工时,张鲁新顿时哭了起来。几代冻土科学工作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为这一天,他张鲁新在高原整整奋斗了20多个春秋啊。

  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冻土在外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及对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张鲁新对冻土又有了新的认识,针对不同冻土条件,他创新提出一整套多年冻土工程措施。

  2006年7月1日,天路终于通车了,我们想张鲁新也许可以真正松一口气了,可是他告诉我们,一套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系统监测工作已经展开,他要和同事们继续天路冻土守候……

  ■人物档案

  张鲁新,一九四七年出生于山东宁津。一九七○年,从唐山铁道学院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开始涉足多年冻土地区的工程技术难题。现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铸就这条苍茫天路,融入了他的青春和汗水。

  2006年6月底,中华全国总工会追加一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给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这份殊荣他当之无愧。

  张鲁新,著名冻土科学家,现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中铁西北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常颖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