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院士这种淡泊名利的情操,对当前我国科学界功利主义和学术不端作风形成了莫大的反讽
□在一个越来越讲究集体协作的时代,在一个越来越讲究人本精神的年代,如果没有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境界,就很难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精神
最新一期《环球人物》杂志报道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院士在获奖前后的一些言行和遭遇,看后让人感慨万千。
早在2005年底,当李院士得知有关机构要为他的科研成果向国家申报最高科技奖后,便郑重写信要求将自己从候选人名单中删除。他认为自己已经获得过好几次奖励,表扬也好,不表扬也罢,他都会一样用心地工作。与其将表扬集中给一个人,不如多表扬一些人,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而在获奖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将属于自己个人应得的50万元奖金捐出,用以资助贫困学生。他解释说,自己和老伴每月工资有1万多元,除去日常的开销,不需要花什么钱,“如果这笔钱真的能为学生们做点什么,身为老师,我真的很高兴”。
作为一位事实上的科学英雄,李院士如此宽厚的情怀,如此平实的话语,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风范,从他的言行中,笔者看到的是科学的境界和情怀。
我们注意到,就在李院士宣布将所获奖金捐出以资助贫困学生后,有人即发表评论,称李院士此举会抬高人们对获奖者的期望值和人格标准,使今后获奖者在奖金处理上陷于两难境地。甚至有人公开质疑,认为他是为了出风头。其实,他们要么就是不了解李院士的真正用意,要么就是将捐款行为过度样板化。作为一个曾获多项国家大奖的科学家,李院士早就不需要出什么风头,他在获奖之后,也无数次拒绝媒体的采访,他之所以捐出奖金,纯粹是出于一个曾经家境贫穷者对当代贫困学生的爱,至于今后的获奖者是否需要捐出奖金,纯粹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在遗憾地看到这些误会的同时,我们更被李院士的这种境界和情怀所感染。他收入不高却捐出大笔奖金,体现了他对金钱的淡泊和对他人的关爱;他申请退出评选和谢绝媒体采访,体现出他对声名的淡定。这种淡泊名利的情操,正是科学界所需要的埋头苦干精神,也对当前我国科学界功利主义和学术不端作风形成了莫大的反讽。
正如首届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所说,“科学界需要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这句话不仅表明真正的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是以逐名为目的,也深刻阐述了科研工作的集体性。但恰恰相反的是,在当今中国科学界,有一部分人完全背离了科学的宗旨和原则,他们或以投机取巧的方式追逐功利,或以抄袭行为骗取功名,或以压制同行的做法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完全失去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品格和道德。更令人可怕的是,在这些歪风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也开始盛行浮躁之风,这不能不说是科学的大敌,不能不说是未来中国的忧患。
曾几何时,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一方面非常重视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文理工科教育被人为地割裂,以至于现在很多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成为一种没有情怀的“准机器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商和勤奋的精神,也需要较高的情商。情商可以理解为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的尊重和关爱、集体协作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实际上,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满足人和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不同需求,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缺乏一种情怀和境界,而是把科研纯粹当作为己逐利的工具,那是很难出成果的。
不难想象,在一个越来越讲究集体协作的时代,在一个越来越讲究人本精神的年代,如果没有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境界,就很难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精神。李振声院士以其淡泊名利的言行,为这个社会深刻诠释了科学的境界和情怀。 (南方论坛评论员)
责编: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