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魏志敏致辞 |
中央电视台科技专题部的副主任王晓斌致辞 |
主持人:《科技人生》栏目制片人冯其器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杨阳 |
11月30日14:00,科技人生·航天材料科学家姚桐斌的故事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年了解这些科学家在专业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和报国之志。
中央电视台《科技人生》栏目以打造科技创新的文化品牌为目标,启动“科技之星”计划,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媒体行动,邀请科学家走进著名的高校和中学,到青少年中去,让他们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人生,感受科技创新的神奇,加强栏目与青少年的沟通互动,营造崇敬“科技之星”的社会氛围。
主持人《科技人生》制片人冯其器、北航学生杨阳开场白介绍嘉宾。到场嘉宾有航天材料及研究所的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领导、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副主任王晓斌等。
主持人:下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魏志敏致辞:
尊敬的厉书记,航天材料及研究所的各位专家,传媒界的各位朋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在嫦娥一号为国人带来了惊喜的时候,北航师生非常荣幸了解到航天材料研究所的各位专家作客北航,在此我谨代表北航师生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是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中心,国防工业骨干科研单位,自1957年12月3日成立至今已有50个年头,从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嫦娥一号,他们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众所周知北航是中国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和985院校,是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综合性开放式大学,为国防航天各个领域培养出十万余名各类高级人才,航天领域有很多的北航校友。北航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保持了友好的联系,一大批材料家用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撑起中国民族千年飞天梦,更引领着北航学子敢为人先的精神奔跑在时代的前列。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挑战杯,连续十届,届届都获得了优秀杯,北航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了全国各界的认可,我校也荣获了2009年全国第11届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赛的承办权,崇高的事业予以伟大得失精神,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从各位专家的故事中吸取精神财富,获得新的启示,从而更加鉴定自己的报效祖国,服务航天,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代表北航师生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主持人:下面是中央电视台科技专题部的副主任王晓斌致辞:
王晓斌:各位尊敬的前辈、各位领导、各位北航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遗憾没有高考的时候考入北航,按照今天下午的活动议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首先我们今天《科技人生》栏目在北航的科技之星计划的第三期在这里举行,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受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领导的委托,代表我们频道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活动的有关背景,大家知道,在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是我们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它已经形成了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三大品牌,科教频道围绕服务社会和大众的理念,六年的播出,极大的集文化教育之大成,通过电视影像的方式给广大的观众提供了文化视觉、科学教育方方面面的大餐,围绕着频道开播与发展,这些年来科教频道已经产生了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百家讲坛》、《科技之光》等等一系列知名的栏目,《科技人生》栏目的宗旨,探寻科技创新的神气,感受充满激情的人生,围绕国内的大家、中国智者这样一个主题来展开,每个星期晚上十点十分播出,还有两次重播,这个栏目开播时间不长,但是通过这个栏目的开播,我们把建国初期开始,一大批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大科学家展示给观众。比如《钱学森》讲述了他曲折的人生经历,还有对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还有围绕着两弹一星的功勋,有的健在,有的已经逝去了,但是从他们人生故事的背后,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体味到,科学家给我们提供一个值得探究的,乃至于作为一个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为国奉献的这样至高无上的精神。与此同时,在栏目开播之后又推出了科技之星计划,就是把栏目的宣传活动与网络这样的多媒体的形式,包括手机电视跟观众共同见面,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网络直播,使很多网民能看到今天下午的现场。总而言之,科教频道新办的科技人生栏目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而且12月10号还将推出一个大型的节目,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的颁奖奉献给观众,长达五个小时的时间里,给大家贡献科学之夜,它的宗旨是反映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精神。谢谢!
主持人:下面是主题发言及现场互动时间首先有请航天密封阻尼材料专家王曼霞,她演讲的题目是《怀念姚桐斌》。
各位领导、专家、同学们,下午好,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怀念姚桐斌,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我是最早这些人里面能够和姚桐斌在一起生活的人,我58年7月14号从莫斯科回到北京,在火车站上把我送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姚桐斌同志当时是这个所的所长,当时叫独立七室的主任,刚才我在片子里看到姚桐斌告诉我说他是从德国和英国留学回来的,可是他总是穿这一套蓝色的军便服,他跟大家一起劳动和生活,一点看不出他是欧洲的些绅士,非常朴实,姚桐斌已经走了很久了,他对我们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想,刚才在片子里已经把他的功绩做了一些描述,作为我跟了他那么长时间,接了他的事业领导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我想跟大家还要说一说我对姚桐斌同志认为的他在航天事业里面的贡献,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介绍一点姚桐斌的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姚桐斌这个人非常的平易近人,我想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体会到,我们住在南苑,当时有341路公共汽车把我们带到永定门里,我们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到市里办事,可是他是有汽车的,他每次从城里办事做小车回去的时候,他一定要经过永定门里的341路公共汽车站,他要看看有没有我们所人,他要带回去,除了这个以外,我们可以看到,姚桐斌跟我们在一起,他并不是很内向,他是一个很活泼的人,我们开联欢会他给我们唱歌,我们去劳动,当时去挖团结湖,他告诉我你多带点馒头,否则会饿的,没有一点外国留学生回来的那样的一种架子,这是我讲的很小的小的例子,而且,他在西班牙、在欧洲拍过很多幻灯片,常常请我们到他家里看那些幻灯片,跟我们非常友善相处,从刚才的片子里大家就可以看到,那么多人因为没有房子结婚,没有地方去住,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大家住,给大家用。可想,作为一个当时的专家能够这么做的人有多少个呢?
下面我想简单的说一说,我对姚桐斌认识。他在航天事业,在我们材料工艺方面所做的一些卓越贡献,大家知道,我58年来的时候,我们所就是一台显微镜,大家看到了,真是什么都没有,我从莫斯科回来,听说要搬家,我们从长辛店搬到南苑,我想作为科研所这么多设备怎么搬啊,一个车皮就搬走了,怎么这么简单呢,后来我知道,是桌子板凳加一台显微镜,我们就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开展我们祖国的火箭事业的材料工艺研究工作,我们搬到了南苑,过去袁世凯练兵的那些兵营里面,我们住的都是大通铺,一排一排睡的,头都向外,脚都向里,我们没有什么暖气,有炉子,大家忙的没时间生,冬天我们带着帽子睡觉,否则太冷,我们洗脸盆里的水会结冰,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姚桐斌同志的带领下,在中央的政策指引下我们就开始了研究工作,所以姚桐斌的最大一个贡献就是他奠定了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他为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设置的专业做了规定,大家知道,火箭用的材料上千种,新材料有几百种,这样一个为航天情报服务的材料工艺研究所,他要设置多少专业?什么专业?我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知道火箭是什么,姚桐斌也不知道,但是他能够从对火箭型号的了解,再从资料里面看,能够提出来我们所要设置金属材料研究室,非金属材料研究室,表面处理研究室,焊接研究室和性能测试研究室,这是我们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的雏形,在里面包括上百种的专业,金属里面有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各种金属,非金属就更多了,塑料、橡胶、油漆、油料、涂层等等,防热等等,还有焊接,大家知道焊接绝对是离不了的,发动机里那么需要。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性能测试,大家知道,航天材料里面有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防热和隔热,热度可以达到三千度,几千度摄氏度,要创造一个条件来测试这些性能,否则怎么上天去考验呢?这就是性能测试的重要,所以姚桐斌一大贡献就是为我们奠定了这个雏形。
第二,当时我们白手起家,没有研究手段,可是马上就要我们提供材料,怎么办,那就组织全国大协作,我们到处在中国的科学院所,一些工业部大的研究所,北京的钢院、沈阳金属所、化工部所属的化工研究所,还有上海有机科学院的有机化学研究所等等等等,在全国一个大的协作网建立起来了,这是在姚桐斌所长的领导下,当时我们就三四十个刚刚走出大学的学生开始了这项工作,而且当时材料在火箭上是有几个所谓的拦路虎,一个是焊接料,一个是橡胶件,密封件,他就带着我们在全国协作下解决了这些问题,保证了设计型号的使用要求,使得火箭能够上天。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们航天材料工艺和火箭技术不是一个单位干成的,而是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今天的嫦娥一号上天等等都说明这个情况,离开了全国人民的大协作,大力的支持,科学技术人员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姚桐斌对我们所的贡献,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就是他仔细研究了火箭上的情况,各个材料的要求,提出我们不能只搞大协作,所谓我们当时叫做抓两头,一头是设计使用要求,一头是外边的科研单位做出来的材料我们去验收,这叫抓两头,他提出来,跟我们一起研究,还要高带中间,所谓带中间就是有一些特殊的材料,而且要求比较高,性能也比较高,比较严,而生产量非常小的一些研究工作和设计紧密连在一起的必须在我们所里自己搞,这就是带中间。这是姚桐斌所长在的,我们跟他一起认识到的必须做的几点。这样的一些工作使得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当前在他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后来的人就一步步的向这方面发挥,现在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不是只是搞研究,而且是研究试制、生产,包括箭上重要的部件生产,我们都可以从所里提供,这是延伸姚桐斌所长提出来的,和我们后来沿着他指导的方向努力做到的,而这些是在航天,在火箭技术里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想讲,对姚所长对我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谓是奠基人,从哪些方面奠的基,而这个基对我们后面有什么影响。
第二方面,我想讲他奠基在人才培养上,姚所长从来都是非常规整,非常整齐的,他的办公室里面什么东西都是整整齐齐,他的家里也是整整齐齐,培养我们这些人才也是这样,我想首先一个,姚所长看清楚了我们是火箭技术研究院里面的一个材料工艺研究所,跟一般单位的航天材料所的最大不同,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火箭,因此我们所每个人都要对火箭的性能非常清楚,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对症火箭的需要去做工作,所以他教我们学习,请设计单位的人给我们讲,火箭的要求、火箭的结构,这是他培养人才的一个方面。 他培养人才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教我们学习外语,当时苏联跟我们已经是决裂了,我们要获取资料,只能从英美这些西方国家来获取,我们那里的大学生有很多是提早三年毕业,因为那时候国家很需要人才,他们英语水平都不太高,我们留俄回来的,俄语很好,英语也很差,所以他亲自开班教我们学习英语,先进外国的先进材料,武装我们的头脑,启发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三个方面,我就不太多说了,刚才大家在短片已经看到了,就是培养科研作风及把科学研究工作分几个步骤,第一步查文献,第二个方案论证,第三步,实验研究,第四步,误差分析,最后讨论出结果,同时,把我们的研究程序和设计的研究程序加以对照,我们的程序和他们程序之间是什么匹配,也是姚所长当时培养我们这带技术骨干所要求的。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他到底宣传预先研究,所谓预先研究,就是我们不能等着设计单位提出一个 新材料我们再去研究,肯定是来不及的,我们要预先了解型号的需要,搞预先研究,做到不是设计部要你做什么,你做什么,而是让设计部能够点菜,你有一个菜单,你已经做好了,让他来点用什么,同时你可以向设计部推荐用什么样的材料更好,这些方面都说明,姚所长的用心良苦,在姚所长这样努力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我们一批技术骨干成长起来,他很遗憾,早年英逝,我们在他的基础上,我们就开始了向前走。现在我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已经发展到,我看了一份资料,因为我已经退休,我们从原来的一台生物显微镜,现在发展到13.6亿的资产,我们从三四十个人发展到现在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上千人综合性大的研究所,从没有开展过或者很少开展过先进的复合材料,现在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能够做国内最大直径的先进复合材料,用在我们嫦娥一号等等这里面,这些我想是在姚所长培养的这批技术骨干,不断努力带领全体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职工,共同团结全国技术力量共同完成的,这是我想给大家介绍的姚桐斌,也想从这里说到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当前的实力是如何的雄厚,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现在不但能够研究,能够试制,而且能够做一些小批量的生产,而这些小批量的生产都是要求最严,性能要求很高的这样一些部件,甚至于大的箱体等等。我想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些,更多的东西由其他人来讲,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