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中国记忆 | 节目简介 | 编导手记 | 人文·探索子网  
宣传片
中国记忆
    “在广袤的土地上寻找远去的背影,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失落的记忆”,中央电视台10套“百科探秘”栏目12月11日将推出“中国记忆”30集纪录片,这是针对我国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电视调查行动,也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为公众献上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
    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记忆”摄制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寻访,从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项目中他们选择最濒危的三十项,对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调查和拍摄。摄制组的脚步遍布17余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武术、医药、风俗、体育竞技等多个方面十几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原始素材500小时,制作成30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30分钟。 [详细内容]
播出顺序
1、火之祭
——彝族阿细人祭火习俗
2、不散的书场
——河南马街书会
3、龙舟唱晚
——温州端午节赛龙舟
4、百年刻经梦
——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
5、刀锋上的精灵
——云南傈僳族刀杆节
6、祖先的衣裳
——海南黎族树皮布制造技艺
7、正骨奇术
——洛阳正骨术
8、最后的夹缬
——温州夹缬印染技艺
9、千年慢轮
——云南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10、草场上的曲棍球
——内蒙古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
11、木与纸的朝圣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12、皮影故事
——甘肃道情皮影戏
13、川江绝响
——川江号子
14、孤独的天籁
——新疆图瓦古乐器楚尔
15、老腔进京
——陕西华阴老腔
16、冰上猎手
——蒙古族冬季捕鱼传统习俗
17、黄河筏客
——甘肃羊皮筏子
18、穿在身上的鱼皮
——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衣
19、推光迷局
——山西平遥漆器髹饰艺术
20、猎鹰奇缘
——吉林满族猎鹰习俗
21、格萨尔史诗
22、水上清明节
——江苏溱潼会船
23、津门刀王
——天津回族重刀武术
24、海岛文面女
——海南黎族文面文身习俗
25、鬼神的面孔
——贵州德江傩堂戏
26、牙雕危机
——北京牙雕制作工艺
27、深山神鼓
——云南佤族木鼓制作及木鼓舞
28、能喝的古董
——普洱茶古法制作
29、丹寨纸贵
——丹寨苗族古法造纸
30、白色的图腾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节目简介[CCTV10《百科探秘》12月11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19:59播出]

 火之祭:彝族阿细人的祭火习俗

 不散的书场:河南马街书会

 龙舟唱晚:温州端午节赛龙舟

 百年刻经梦:南京金陵刻经处

 刀锋上的精灵:云南傈僳族刀杆节

 海南古老的黎族树皮布制造术

 正骨奇术:河南洛阳正骨术

 最后的夹缬:温州夹缬印染术

 千年慢轮:云南傣族慢轮制陶术

 内蒙古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

 木与纸的朝圣:藏族雕版印刷术

 皮影故事:甘肃道情皮影戏

 川江绝响:川江号子

 孤独的天籁:新疆图瓦古乐器楚尔

 老腔进京:陕西华阴老腔

 冰上猎手:蒙古族冬季捕鱼传统习俗

 黄河筏客:甘肃羊皮筏子

 能穿的鱼皮: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衣

 推光迷局:山西平遥漆器髹饰艺术

 猎鹰奇缘:吉林满族猎鹰习俗

 活着的史诗:格萨尔史诗

 水上清明节:江苏溱潼会船

 津门刀王:天津回族重刀武术

 文面女:海南黎族文面文身习俗

 鬼神的面孔:贵州德江傩堂戏

 牙雕危机:北京牙雕制作工艺

 深山神鼓:佤族木鼓制作及舞蹈

 能喝的古董:普洱茶古法制作

 丹寨纸贵:丹寨苗族古法造纸

 白色图腾: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更多>>
记录者

 
· 制片人:陈峰

 
· 编导:崔颖

 
· 编导:戴琳

 
· 编导:邓翔

 
· 编导:怀沙

 
· 编导:霍明

 
· 编导:金梅

 
· 编导:梁仁红

 
· 编导:潘佳蓓

 
· 编导:邵晓伟

 
· 编导:王穆丹

 
· 编导:顾亚平

 
· 编导:张瑾

 
· 摄像:李淙泉

 
· 摄像:黄楠

 
· 动画制作:韩潇

 
· 助理:梁超

 
· 助理:钱敏杰

 
· 助理:刘书声
编导手记
· 钱敏杰
钱敏杰,中国记忆摄像助理,随摄制组走遍大江南北,是全组去过最多地方的人。

    随着《中国记忆》的拍摄,编导们记录下了他们的思考。

· 《小钱系列》:洛阳正骨术
只见医生握住骨折的手臂,有力而纯熟地拉拽回旋,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治疗骨折,而在X光机的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折断的上臂骨已经严丝合缝地被接在一起,整个治疗的过程不到十分钟,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感叹时,神奇已经闪现完毕……
· 《中国记忆》编导霍明拍摄手记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在于它不能产生效益,艺人不能靠它维持生活,久而久之,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消失了。还有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成功炒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云南阿细祭火节就是一例。这类遗产已经和“濒危”二字毫无关系,成功登陆,进入崭新的高速发展期。
· 鱼皮天衣:梁超同江之行手记
    熟好的鱼皮,再按花纹拼接用线连成大张,就成为备用的衣料,用时再按式样和尺寸剪裁制作。缝鱼皮的线是用胖头鱼等鱼类的皮熟好后涂狗鱼油,以增强柔韧性和避免干燥脆裂。
· 老腔:山野天籁 原生态的震撼(梁超手记)
    老腔,源于西汉时期,是陕西华山地区粮仓守军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形式,被当地农民模仿和继承下来,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到今天,全国一共只有十二位老腔演员。
· 《中国记忆·猎鹰奇缘》怀沙手记
    这是一个信息的年代,这话说得没错。也是一个信息泛滥的年代,这话就更对了。《猎鹰奇缘》拍了10天,没有转场,全部在一个满族老人家中完成……
· 《津门重刀》编导张瑾手记
    2006年6月10日,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重刀武术被请进天津博物馆做了一场表演。这一天,重刀武术传人曹仕杰特意邀请我来拍摄。我知道这是他们少有的风光日子。
· 《小钱系列》之彝族“祭火节”
    没有钱,这种民俗说不定也会灭亡,只是有了钱,却不可避免地在变味,关键就看变的方向和程度了。我并不批判现在的祭火节,它反映了当下很多民俗的生存现状,值得引起我们对于它们出路的思考……
· 《小钱系列》之“祭神”的温州龙舟
    这次来到温州,是拍摄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传统——划龙舟,这里的村民一直延续这种传统项目,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纪念屈原,是自勾践始的一种祭神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就开始准备,在端午节期间要连划七天龙舟,规模之大、气势之盛,实属罕见。
· 《小钱系列》之傈僳族的“刀杆节”
    我们来到刀杆场,刀杆已经架起来了,72把刀高耸入云,这种刀叫做“户撒”,是当地的柴刀,磨得相当锋利,几乎到了吹毛断发的程度,刀杆是两根钢柱,以四条粗绳固定。刀杆场的四周搭着很多临时的棚子和帐篷,形成了一个集市。
· 《小钱系列》之“树皮布”
    我们采访当地会用箭毒树制作树皮布的黄运英老人,他说箭毒树制成的树皮布最柔软,但箭毒树是有毒的,他上一次制作树皮布时便中了毒,引发感冒高烧,后来用箭毒树根煮水喝,以毒攻毒才解了。
更多>>
演职人员
制片人 陈 峰
总策划 何 昊
制片 王 辉
编导
梁仁红 霍 明 邓 翔 崔 颖
戴 琳 王穆丹 张 瑾 潘佳蓓
怀 沙 金 梅 邵晓伟 顾亚萍
动画制作 韩 潇
摄像 李淙泉 黄 楠
助理 钱敏杰 刘书声 梁 超
配音 林 贺
监制 薛继军 张跃
协办单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代表处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华遗产》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