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能穿的鱼皮: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衣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7日 20:33 来源:CCTV.com


  

CCTV10《百科探秘》播出时间:2007年1月3日晚19:59

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

调查时间:2006年8月

调查地点: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

主要人物:赫哲族艺人尤文凤

穿在身上的鱼皮

 

赫哲族在我国的人口数只有四千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人世代生活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有“鱼皮部落”的别称。赫哲人是我国唯一掌握着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民族。

赫哲族聚居的街津口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这里的旅游业方兴未艾,政府十分注重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建立了赫哲族文化村。随着街津口旅游业的兴起,各种鱼皮制品一下子成了街津口特有的旅游纪念品,这也影响到了鱼皮衣。在街津口,曾经有外地来的收藏者以六千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件鱼皮衣,这让还掌握这种技艺的赫哲人挖到了第一桶金。

《中国记忆》的记者找到了制作鱼皮衣的艺人尤文凤,想看看制作过程。既然是鱼皮衣,就要扒鱼皮,尤文凤的丈夫老付是扒鱼皮的高手,特意来为我们展示一把扒鱼皮的技艺。老付剥鱼皮时说这鱼不行了。我们买来的这条鱼给老付带来了一些麻烦,鱼不新鲜,大概是存放时间过长,鱼肉和鱼皮粘连在一起。好在鱼不新鲜了对皮子没有什么影响,就是扒的时候比较费劲,要是好鱼,扒的时候皮上不会带许多肉。

老付扒鱼皮时换了一把木头刀,这种用竹子或者桦木做的刀既厚实又锋利,扒起鱼皮来,不伤皮子。虽然鱼皮上带了些鱼肉,但还是飞快的扒下两张鱼皮来。随后尤文凤用铁刀把鱼皮上残留的鱼肉一一清理干净,将鱼皮贴在门上风干,这要一夜时间才行。

第二天找到尤文凤时,并不是在她家,而是在镇子里的一间排练厅,尤文凤正在和一群姑娘小伙排练舞蹈。文化村中有个歌舞队,全部是由街津口能歌善舞的赫哲人组成,尤文凤是其中一员。

这些歌舞排练完毕后,演员们会穿着鱼皮衣在文化村中表演给游客观看,告诉来到街津口的每一个人,这里曾是一个鱼皮部落。

象尤文凤这样年纪的还会说赫哲语,但是年轻一点的,就不太会说了。由于没有文字,年轻人要学唱赫哲族语言的民歌,只能让人把汉语翻唱成赫哲语,年轻人用手机录下歌谣,通过录音学习。现代科技和古老文化的结合既是聪慧的,又是无奈的。

    尤文凤向歌舞队请了假,带我们回家,经过一晚上,门板上已经风干的鱼皮硬得象块板子,这样的硬度是绝对不可能作为衣料的,风干的鱼皮要怎么才能变得柔软如丝绒一样呢?

    这时,尤文凤让记者帮她抬出一台铡刀一样的东西,说一会要用,然后拿出一包东西,打开一看,竟然是玉米面,这东西难不成也是做鱼皮衣的原料?

只见尤文凤把玉米面撒在风干的鱼皮上,据说这种方法传统悠久,自古沿用。玉米面可以吸收鱼皮上的油,起到去油的作用,另外,玉米面的细小颗粒可以把鱼鳞硌掉。

鱼皮包上玉米面后就放在刚才的铡刀上扎压。铡刀是木制的,上下有锯齿,鱼皮在锯齿间被翻转压扎,而裹在鱼皮里的玉米面这时就会发挥它独到的作用了。扎皮子这活得两个人干,是个体力活,辛苦活,记者干了十分钟就汗流浃背了,尤文凤说,轧皮子的时候就得找年轻有劲的小伙子,要是十来张皮子放到一块,得扎半个小时,两个小伙子每人只扎十五分钟,都累得够呛。

    轧好的皮子还得用手把鱼鳞搓掉才行,经过揉搓后的鱼皮变得非常柔软,而且异常结实,就算是两个成人也无法拽断它。我们买来的鱼只制作出来两张鱼皮,还不够做只鞋子。不过,我们总算见识了完整的制作工艺。

    早先的赫哲人没有棉麻织物,只有鱼皮兽皮,因此聪慧的赫哲人发明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但是,制作鱼皮衣的传统正在一点点的改变着。缝制鱼皮衣的棉线是现在才使用的,赫哲人最早没有棉花,因此所有的制衣原料都来自渔猎中可以得到的物品。从小小棉线的使用,到渔猎生活的远去,赫哲人的生活改变得如此巨大,鱼皮衣再也不会出现在赫哲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责编:徐峰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