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广袤的土地上寻找远去的背影,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失落的记忆”,中央电视台十套《百科探秘》栏目12月将推出《中国记忆》30集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这是针对我国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电视调查行动,也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今年继“圆明园”“玄奘之路”之后为公众献上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
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记忆》摄制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寻访,从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他们选择了30项,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调查和拍摄。一年来,栏目组的脚步遍布17余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武术、医药、风俗、体育竞技等多个方面十几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原始素材500小时,最后制作成30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30分钟,节目将于12月1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十套晚间每晚19:59分播出,每周播出五集。
本次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遗产杂志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关注热点
2005年可谓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200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6年初我国举办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引来了数十万观众参与,成为春节期间最大的文化事件。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政府工作,媒体宣传和民间关注的热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文明古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大众对于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冲击,口头无形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状况,如不抢救,即将消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民间,其历史演变过程、文化表现形式、现实生存状况不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缝里艰难生存
当学者们惊呼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古老染布绝技的时候,最后的夹缬艺人说他宁愿做个个体户;上刀山下火海本来是少数民族传说里在神庇佑之下进行的风俗,如今却变为了娱乐化的商业表演;深山里的皮影老艺人还在不断钻研着皮影的制作工艺,他的儿子却对此不屑一顾,一心出门打工。
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现实。一方面,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草根文化的精粹。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全球化,都市化的冲击之下,它们又那样脆弱,无论是传人的去世,还是青年一代的漠然,对它们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它们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另一方面,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依然存在着很多误读。也许是这个词汇有点拗口,即使听过很多次,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究竟指向什么含义,又包括着哪些内容。另一方面,这个概念也开始被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也变成了一把保护伞,似乎任何人或事只要沾上了遗产的光,就平步青云起来。就媒体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散落于各处,往往是零散的,地区性的,更多是关注于具体内容,无法形成规模和深度。
而在2006年岁末2007年岁初推出的《中国记忆》30集系列片正是填补了国内的这一空白,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生动的形象档案,因而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关注。
《中国记忆》:首开纪录
《中国记忆》系列片首次原生态地呈现了一批原始神秘的民俗事象和民间绝技。
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栏目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寻访。一年来,栏目组的脚步遍布17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武术、医药、风俗、体育竞技等多个方面十几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原始素材500小时。
在30集的节目里,大量深藏民间的传统文化遗产将首次在屏幕上呈现。这些神秘的题材、瑰丽的文化、奇异的环境将共同为观众献上中国民间文化的视觉盛宴,也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生动的形象档案(节目内容包括:彝族火神祭祀、黎族文面女、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普洱古茶制作、赫哲族鱼皮部落、苗族银饰、佤族木鼓舞、诡秘傩戏、正骨绝技、回族武术、达斡尔族曲棍球、远古制陶术等)。
节目首次以影象手段记录了一批遗产传人的感人故事。比如一位老者用20年时间抢救夹缬工艺,最后却一贫如洗;为了让中医正骨术得到社会认同,十余位正骨名医因为X光照射导致身体伤残;因为城市的搬迁改造,大刀武艺的传人不得不面临生存无计后继无人的尴尬。
节目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诸如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业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微,这些因素在30期节目中都有真实而生动的体现。
人类学家用笔,而记者们却用摄影机纪录这个正在变迁的世界。我们希望能为中国,为世界留下真实的“中国记忆”,从而让这些遗产不仅仅只留在记忆。
《中国记忆》:关注另一种文化
通过《中国记忆》系列片,记者们希望给观众展现的是另一个中国:这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尤其是民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这些财富是中华民族文明里无形的那一部分,它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是很长时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现在正处在消亡之中。
记者们所进行的调查活动和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调查的对象一直以来可以说是被人们忽视的。它们的特点是口耳相传,历史悠久,或精美或奇异或独特,凝聚着人们的创造力,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都面临着濒危的命运,也许马上最后的传人就要去世了,最后的手艺就要失传了,最后的乐谱已经没人读得懂。
而记者所作的工作就是搜集这些记忆的碎片,重新拼出一部分中国文化的原始状况,让已经模糊的记忆逐渐变得清晰。这就是中国记忆。
《中国记忆》:对文化保护的思考
30集的内容只是中国非物质遗产宝库的冰山一角,《中国记忆》系列片的播出也将引发社会和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思考。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各民族文化传统都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在逐渐改型。面对外来文化,面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人们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面对外来文化时,自己先心虚了;另外一种则是要努力显示自己历史文化上的优越感。在中国,这两类反应都有大批的代表者。
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同时,也没有一种文化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中国记忆”不是怀着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观光猎奇,也不是要去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要客观的去调查事实,去展现矛盾,去分析原因,从而记录遗产的命运,探究文明的真相。
由《中国记忆》系列片也势必将引发很多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思考。12月底,《百科探秘》栏目将举办政府官员,联合国代表和各方面专家参加的《中国记忆》研讨会。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