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处右岸,与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口岸仅一江之隔。东与抚远县接壤,南与富锦市为邻,西临松花江与绥滨县一水相连,是同三(同江至三亚)公路的北端起点。早在1904年就有商号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1909年,同江曾是黑龙江一线中俄贸易重要的一个口岸。
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是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民族。他们不仅像周围的满、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猎人那样以兽皮为衣,还有一些部落有穿鱼皮衣的风俗,过去的史书中称之为“鱼虎部”。
这就是我们此次要拍摄的对象——赫哲族鱼皮部落。
火车呼啸一路向北,天越来越高远。排排的树木笔直伸向天空,高大而伟岸。窗外的农家小院门前栽种了北方特有的植物——向日葵,点点星黄,甚是美观。
路上时间过得很快,经过23个小时的火车,我们到达了佳木斯市。一出站,我们三个拎着机器,脚架,带子以及行李,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仨就是“风火三人组”。同江市广播局和佳木斯广播局接待了我们。佳局的一位40岁左右瘦高的领导到火车站接了我们,带副眼镜,一脸文气。(请允许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仨:风火三人组)。佳市广播局的人慧眼识人,迎上来接过我们的行李,简单的介绍过后开始了到同江后的行程。
我们分别上了两辆车后来到一个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名字我忘记了,看起来挺不错。吃过午饭又驱车驶向目的地:同江。虽然不是第一次去黑龙江,但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佳木斯到同江的公路不宽阔但是很好走。同江是属于佳木斯的一个县,现在是同江市但依然是从属关系。一路上最大的感受就是收费站很多,从佳木斯到同江经过了4个收费站。窗外的风景倒是很美,天蓝得没有一点杂质,纯净至极。
第一天过得很快,被狂灌一顿酒后我们晕晕乎乎的回到宾馆,准备了第二天拍摄要带的东西我们仨就各自洗洗睡了。
第二天开始工作,我们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忙碌起来。带我们去拍摄的同江工作人员还是慵散的样子,十分悠闲,对于我们的严谨十分惊叹和赞赏。
我们拍摄的主人公是尤金凤,一位50多岁的阿姨。她家祖传鱼皮制品的手艺,现在她的二儿媳妇跟她学鱼皮物品的制作,在赫哲族风情园租了一个摊位,卖一些鱼皮纪念品。早年在赫哲人居住地区的江河中,鱼不仅数量、品种多,而且捕捞也很容易。由于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人们不仅可以“食其肉”,也可以“衣其皮”。鱼皮可做衣服的有鲢鱼、鲤鱼、大马哈鱼、白鱼、草鱼以及哲罗鱼、赶条鱼等许多种类,用以取皮做衣料的都是十几斤至百斤以上的大鱼。但现在,江里已经基本上捕不到大鱼了。撒下一网,只能零星见到几条巴掌大的小鱼。
我们只能用买来的鱼进行制作。首先将皮剥下贴在门上晾干,(这个过程用了一个晚上)然后去掉鱼鳞,下垫一个槽形木砧,类似于木质的铡刀。用木铡刀不停的用力压鱼皮,使其变得柔韧,近似棉布的感觉,称为“熟皮”。 我和霍师傅都试过了,别看“熟皮”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个体力活儿。熟好的鱼皮,再按花纹拼接用线连成大张,就成为备用的衣料,用时再按式样和尺寸剪裁制作。缝鱼皮的线是用胖头鱼等鱼类的皮熟好后涂狗鱼油,以增强柔韧性和避免干燥脆裂。现在因为鱼的数量十分有限,缝鱼皮的线也只能用普通的棉线了。
鱼皮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等特性,做成的衣服冬夏都可穿用。主要式样除通常的衣裤外,一种是袍,先做成坎肩形状,再接两袖和下摆,长过膝盖,类似满族的旗袍。另一种是套裤,只有裤腿而没有裤腰,男式上口平直,女式则为外高内低的斜口。穿时套在裤子外面,狩猎捕鱼时可御寒防水。此外,还有用鱼皮做的绑腿、披肩、围裙、帽子、手套、靰鞡以及荷包、口袋等佩饰。用布能做的几乎用鱼皮都可以做,在赫哲族风情园里,我们还见到了用鱼皮做的皮带,皮包,和高跟鞋。
谈及鱼皮制作的未来,尤阿姨似乎依然忧心忡忡。虽然她的鱼皮制作手艺名声在外,有很多的媒体找她录节目,也有海外人士找她定做鱼皮衣,但由于鱼类资源有限,村中做鱼皮制品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家的生意并不红火。
现在,尤阿姨正在建赫哲族鱼皮制品博物馆,展出和收藏她的鱼皮制品,也记录着赫哲族文化的历史。房子很简陋,但一切有板有眼,还有用木柴棒搭起的赫哲族原始房屋缩微模型。阿姨用她的双手和信念编织着鱼皮部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上门,开启记忆。
一段民族文化的深情,一段过去。
它不会只成为回忆,
因为,
在这条路上,
不是只有她一个人……
责编: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