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神农架野人调查----神秘之影(二)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3日 17:17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野人”的目击事件和“野人”脱落的毛发发现在同一年,这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必然的联系?记者带着惟一的证据¬——“野人”毛发来到了国内毛发研究的权威机构,试图揭开“野人”之谜,但没想到专家给出了让人瞠目的答案。就在此时,距离毛发发现地不远的一片雪地上,一连串奇怪的大脚印再次出现,所有线索似乎都隐隐地指向同一方向。

  2003年6月29日,在神农架林区的山路上,一辆面包车正在急速行驶。几分钟之后,车上的一行六人中,有四人亲眼目睹了传说中野人的身影。紧接着,在2003年12月,一个叫姜勇的人又得到了几根奇怪的毛发。

  姜勇:它接近于人的毛发,但不是人的毛发。

  目击者见到的究竟是什么?未知的毛发又会是谁留下的?两者之间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着什么必然的关联?在神农架,野人真的存在吗?

  主持人:到底有没有野人这个问题,即便是在学术界也存在着非常强烈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因为没有捉到一个活体的野人,所以说对于公众而言,这件事情过去之后,人们很快就对它失去了新鲜感。没有想到三十年之后,2003年,在神农架地区又报出消息,野人终于再次出现了。起因就是我们一开头看到的,有人在国道上发现了一个像传闻中野人长相的生物体,后来人们又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毛发,因为三十年前的科考的时候,我们没有掌握像现在一些身份鉴定、身份识别的技术,那个时候找到毛发意义也不是特别地大,但是现在有新鲜的毛发存在,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否就能给我们一条新的思路呢?

  在北京后海附近的一座四合院里,我们见到了王方辰老师,他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专业委员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野人考研究会的秘书长。2003年,姜勇收集到的毛发后来都交给了他来保管。

  王方辰: 姜勇拿给我的时候是五根,化验了一根,在我的一个朋友那儿拍照片,拍断面拍了一根,我这儿现在还有三根。

  尽管已经过去了3年,但由于王方辰细心的保管,剩余的毛发现在仍然完整如初,而且其中的一根毛尖仍然十分明显。

  毛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梢,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的哺乳动物,只要它跟环境接触,它的毛发就一定会出现磨损,而磨损最容易反应在毛尖部位,造成断裂和分叉等现象,那么,这跟连毛尖十分完整的毛发,究竟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冯祚建:看起来这个毛是比较长,要从这个毛的长度看这个动物个子比较大,至少在1.5米以上,50公斤以上。所以到底是哪一类呢?我们还是看一下标本,看看能不能对得上。

  冯祚建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多年从事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对我们带来的这根毛发,冯先生似乎并不以为然,因为早在1974年,他就已经走进神农架,对一些所谓的野人毛发进行过鉴定。

  冯祚建:在1974年5月1日,听说湖北房县,神农架地区有一位叫殷洪发的农民,它跟野人搏斗了,在上山采柴火的时候,听到附近有野人的声音,最后野人跑到它跟前,然后就两隔进行搏斗。

  殷洪发:它这个形状就跟人是一样的,它就是眼睛这儿凸一点,讲它的形状,它别的没有区别,它是个女的。

  冯祚建:搏斗中,他一把就抓着野人的头发。以后野人一反抗就跑了,所以他就把头发拽在手里面了。

  在神农架山区,流传着野人毛发可以治病的说法,所以,殷洪发从野人身上拽下来的毛被人们收了起来。但是,后来的调查中,冯祚建发现,所谓的野人毛,其实不过是一种叫做“明鬃羊的动物毛。

  冯祚建:最后证明标本室的毛和搏斗得来的毛是完全一样的,那证明就是明鬃羊。

  记者:殷洪发是把鬣羚错看成野人了?还是?

  冯祚建:当时我们觉得是一个谜,究竟是为什么?明明是明鬃羊的毛,他为什么说是野人的毛?但事隔多年以后,我们再有人去访问他,殷洪发说了实话,他说当时就是为了吓唬小孩的,让小孩晚上别到处乱跑,所以就说跟野人搏斗,希望他们以后晚上别到处乱跑,早点回家,就这个意思。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他就是殷洪发,三十多年前,也就是1974年的时候,正是他口述说自己遭遇了野人,并且顺手扯了野人的几根毛发,他的这件事情才被当时的有关部门所重视,于是才有了那一次规模非常大的、针对神农架地区,由国家组织的轰轰烈烈的野人考察活动。但是,刚才我们也听到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冯祚建先生说,那时候,他们根据殷洪发提供的毛发进行了科学研究分析之后认为,那个毛发并不是未知的生物体的,而是属于一种叫明鬃羊也叫鬣羚的生物的。这个明鬃羊又是个什么生物呢?我们来看下面一张照片。明鬃羊也叫做苏门羚,它本身是一种食草动物,神农架地区是它主要的一个栖息地,它有点像山羊的习性一样,喜欢在悬崖峭壁上跑来跑去,又喜欢食草,所以有人就管它叫鬣羚。那么这样的一个生物,它背上的毛发背当年人们误以为是野人的,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次我们得到的这几根毛发,它到底是什么的?我们回忆一下,当时据说是几个药农上山采药,悬崖峭壁之上发现了这么几根毛发,如果照这个思路去分析的话,难不成这次的毛还是明鬃羊的?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馆内,冯祚建教授打开了收藏有鬣羚毛皮的柜子。

  冯祚建:年岁大,鬣毛,上回他们逮的就是这个毛,弄了七八根,叫鬣毛,跟年岁有关系,还有发黑的,粗细有点像,但是它是全黑的。

  尽管鬣羚背部的鬣毛和我们带去的毛发在长度上有些相似,但仔细对比,冯先生还是发现,两者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冯祚建:这个不太像,这回这个毛看不像,明鬃羊的毛明显比它粗。

  除了比鬣羚的毛细以外,这根毛发的颜色也与鬣羚有些差别。经过对比,冯教授十分肯定地表示,这根毛发和1974年,他曾经鉴定过的那根毛发完全不同。那么,这些在悬崖峭壁间被发现的又粗又长的毛发,如果不是鬣羚的鬣毛,那又会是谁留下的呢?这里是位于哈尔滨的东北林业大学,学校的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是目前国内动物毛发研究最权威的机构之一。

  张伟是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多年从事动物毛皮学研究,是国内该领域的权威人士。所以,一看到这根毛发,张教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一根哺乳动物的毛。

  张伟:非常简单,因为这毛表面有特异性鳞片结构,所以当你给它摩擦力的时候,它是定向移动的,它只朝毛根方向移动,我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虎的触须,当我的手放到毛上,然后我的手开始移动,毛也跟我走,这是向毛根方向走,当我的手反向移动,手走毛不走,然后不断地移动,最后这个毛就持续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因为毛表面有鳞片的这种特异性结构,有这种定向移动的特性。我们再看另外一根,你们拿来这根毛,手走毛不走,反方向,手走毛也走,再走,最后这个毛就向那个方向移动,那么我就判断我的左侧这边是毛根方向,那边是毛尖方向。哺乳动物毛的特异性结构。

  根据哺乳动物毛发可以定向移动的特点,张伟首先肯定了毛发的真实性,这是一根真实的哺乳动物的毛。那么,它究竟是哪种哺乳动物的毛呢?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学院的动物毛皮陈列室。

  张伟:川金丝猴,它后背的毛比较长,粗细比那个细多了,又细又软,因为它细,髓质本身也不是很发达,颜色相似的 颜色相似但是毛长度差别很大,长臂猿,长臂猿的毛。

  毛发长度将近20厘米,于是,我们把一些类似于这个长度的动物毛发逐个取样,进行对比,但结果发现,它们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动物的毛会长这么长,这会不会干脆就是一根人的头发呢?

  张伟:它要是人的头发的话,我们一般的人都要剪发,特别是长到十几厘米、二十厘米长的情况下,它一般的断端都不会有尖的,它应该是平的,或者是有别的一些性状,这个我感觉到不像是人的头发,一般的人不会留到20厘米长的头发还没剪过。

  记者:能确认不是人的头发吗?

  张伟:那不行,必须得借助微观结构的观察。

  究竟这根又粗又长的毛发是不是人的头发呢?为了找到正确答案,张伟对毛发进行了更细致的观察。这时,他有了新的发现。

  张伟:我们正常人的头发,髓质的发达程度比较低,一般都是在整根毛的直径三分之一以内,那么我们再观察它的髓质,不光它髓质的比例非常大,就是说髓质很发达,而且它髓质形成一定的构形,这种构型明显地区别于人发。包括人体上的任何毛发,一下就界定开了,到一步我们就肯定了,它不是人发。


  主持人:我们来看一下毛发的结构。我们看最外层就是鳞片,别以为我们的头发好像看起来表面上非常致密,实际上都是这种鳞片状的,里面就是鳞片层,然后就是皮质层,最中间叫髓质层,就是像骨髓一样的髓质层。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人和这次发现的所谓野人,或者说不明生物体的毛发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两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髓质腔当中,就是形成这种空洞的地方,我们人是非常细小的,而这个生物体是非常非常大的,张教授告诉我们说,他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确认它不是人类,至于说是什么,还得经过进一步DNA的检测,但是DNA的检测,你只有单独的这么一个东西,只能知道这个家伙的基因长什么样,但是它究竟是什么,就必须和已有的资料库里的,关于各种生物体的DNA进行一个对比后,才能说它是什么,或者接近于什么。这个工作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么,就在大家等待的时候,又传来了新的消息,说有人在神农架的冰天雪地里,发现了一连串的大脚印,很多人都肯定这是野人的脚印,为什么呢?如果不是野人,一个城市人也好、农村人也罢,只要你是人,没事不会大冬天光着脚在冰雪里跑,所以这好像又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线希望。

  袁裕豪曾经当过五年的侦察兵,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后来他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工作,凭着一手好枪法,他被挑选参加了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一年由中科院等单位组织的两次野人考察活动。尽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没能发现野人的踪迹,但却引发了袁裕豪对野人的兴趣,他开始注意寻找野人,寻找与野人有关的蛛丝马迹。

  袁裕豪告诉我们,他曾两次与传说中的野人相遇,但遗憾的是,由于野人出没非常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所以他没能留下任何的资料, 直到2003年,他第三次发现了野人,这一次,他终于留下了野人的大脚印。

  茅庐垭位于神农架林区的西部,海拔2800米。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这里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2003年3月4日,袁裕豪在巡山途中,经过这个叫茅庐垭的地方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袁裕豪:我到神农顶前面大概十多公里的地方,叫猴子石的山峰,海拔也是三千多米,在那个地方,正好了望火警。上去的时候什么也没发现,我转回来的时候,就发现茅庐垭,那个地方有些脚印。我仔细一看,有些和人相似,但是当时那个脚指头,只是脚比我的大,脚指头看得很清楚。

  冰天雪地中,突然出现的一串大脚印引起了袁裕豪的特别关注,谁会在冰天雪地里光着脚走路呢?

  袁裕豪:那个地方朝阳,阴面有的地方还有雪,正好朝阳的那个地方,土壤蛮好,留下来在土里面的脚印,这个脚印,反正那时侯也没有尺子量,反正比我的脚大,我想大概三四十厘米,反正和人脚印相似,但是肯定不是人脚印,人没有那么大,那步幅很大,反正觉得那个东西不是人,也不是熊,人没那么大。

  尽管北方的3月已经有了春的气息,但这时的神农架山区,仍然是冰天雪地的季节。这个时节,日平均气温依然还在零下,即便是在阳光灿烂的正午时分,一天的最高温度也只有两三度,别说游人,这个时候,当地的山民也不会到这儿来走动,那么,这些脚印会是谁留下的呢?

  主持人:画面上的这个大脚印有35厘米长,我们想一下,谁的脚能到35厘米,我觉得我的脚比较大,我穿44或者45号的鞋,换算下来就是27厘米,顶天了28厘米,我的脚跟它差距是多少呢?是七到八厘米这样一个距离,那么人有没有可能长这么大大脚呢?在我们节目当中给大家介绍过,像喜顺、张俊财这样的两米三几、两米四几的人,其中他们有一个人的脚是接近于这个长度,而另一个人,他的脚已经达到了38厘米,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敢说,是不是有一个个子特别高的人,或者脚特别大的人,故布疑阵从雪上跑过去,留下了这个脚印,这是事情我们是真不敢下这个结论,但是你如果要推翻我们这个思路的话,也有一个办法,那么冷的天,大山里头,谁没事光着脚丫子在雪地上跑啊,难道不怕冻着吗?他如果真的想这么做,他到底又想干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先搁置它,放一放,但是大家想一想,大脚印出现是什么时候是2003年,恰恰是有人目击了有传闻当中很像野人的那个东西的出现,同时也有人找到了一些所谓的毛发,那么这些事情,如果我们把它放到一块的时候,它到底是一种巧合呢?还是说隐隐地指向一个方向,确确实实这不属于人类呢?欢迎大家下期接着收看《走近科学》。

责编:走近科学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