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谁动了我的大脑----被诅咒的快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30日 09:47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抑郁症由于媒体报道等原因已经成为大家都比较熟知的精神疾病。而“躁狂症”作为和抑郁相对应的精神疾病,由于常常表现为高兴兴奋、情绪高涨,往往被人忽视。本集讲述了一个身受躁狂症折磨十多年的精神病人得病前后的经历,描述了一个躁狂症眼中的奇异变形的世界,是什么让一个从小自闭木讷的人忽然变得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甚至觉得自己就是美国总统?这背后最深层的根源就是什么?

  蔡晨瑞 中国林业大学 意向对话心理咨询师: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按照我的话我的引导去做去想象。现在我们找一种感觉:灵感不断地冒出,自己的设想计划包括在性的感觉上,也有一种亢奋的状态;思维非常得敏捷,变得很兴奋,脑子里会有一些宏大的计划。你觉得哪种颜色能表达你的感觉就用哪种颜色。随便,你觉得什么能像是火苗?

  主持人:大家现在可能都会觉得奇怪,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其实这些人在进行一种名为意象心理对话试验的一个测试。也有人把它叫做是“身体地图”。我们看到在这张大纸上画着一个人形,那么旁边心理咨询师可以说一些引导的词语,带所有的人进入到一种情境之中,这个时候被测者可以利用这盒彩笔,选什么颜色,画什么图案,在什么部位画都可以,那么通过画出来的这些图案线条色彩,研究人员可以借助它看到被测者的一些内心世界。那么这个图到底可以反映出什么样的内容呢?

  实际上刚才心理咨询师的引导词,引导人们进入的是一种叫“躁狂症”精神疾病发病时的状态。他叫康林,特别的实验者,我们片子的主人公,一名曾经的躁狂症病人。这是康林和其他四个自愿实验者画下的“身体地图”。虽然它们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地表达出情绪高亢兴奋时的感觉。

  蔡晨瑞 中国林业大学 意向对话心理咨询师:我们从这个实验中看到,就是其实我们说躁狂性的这种情绪,实际上人人都会有,就是我们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或者我们说不同的图画去表现出来。比如说这个一颗火热的心;比如说红旗飘飘啊,拍手鼓掌;比如说这个打篮球;比如说那个就是说打开窗户的那种新鲜感那种生命感啊,这就是它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实际上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躁狂并不可怕,心理上绝对健康的人是没有的。同时通过这个实验中人们画出的不同的图形,心理咨询师还可以由此判断出每个人潜在躁狂情绪的轻重缓急。

  从图判断,康林的躁狂倾向,比别人更为显著。紧绷的肌肉、跳动的心、涌动的胃、发热的头脑、炯炯的双眼,从头到脚,康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几乎都准确反映出人得了躁狂症时应有的状态。

  康林告诉咨询师,当他画的时候,不只是在体会被引导后的情绪,过往的相似经历也在那时被一阵阵唤起,记忆犹新且刻骨铭心。

  康林:我一直就认为我是有毛病的,我有自我感觉的。不是像有些病人,觉得自我感觉良好,什么感觉都没有,他认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精神病,我很好。

  实际上,从小时起,这种“有毛病”感觉就始终围绕着康林。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怪人。

  康林:我老觉得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老觉得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那么有说有笑的,同学之间、小朋友之间、或大人之间啊,后来我就想跟我妈亲热,当时我就亲热那么几下,过后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这些动作了。

  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去和家人亲热都感觉怪怪的,无论怎么做似乎都不讨人喜欢。于是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独自沉默地呆着。就这样,康林迷惑而孤独地长大。他始终认定自己是有问题的,却又总是想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直到有一天,他和他的朋友去照相馆照相。

  康林:就那个摄像师一边照的时候,我们同学在旁边看着。他说你这眼睛怎么没眼神呀,完了以后,我就试着睁大一点。后来我们同学就说,好一点。

  看着朋友和摄影师满意的样子,康林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从小以来一直困惑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是他的眼睛有问题。于是,从那以后,他有事没事就拿着镜子,自己呆着琢磨自己的眼睛。

  康林:我就照镜子,我一看,我说哎哟,我的眼睛怎么搞的,一点眼神都没有,就跟那死人眼似的。就是一个眼球,就是根本不是那种活人的眼睛,就跟死人的眼睛似的。

  他更加坚定了是他无神呆滞的眼睛,使自己看起来怪怪的。


  主持人:有些人比较好内倾,倾向于自我反思,他一定要去找到这个事情的一个原因,找到一个源头,我的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康林有可能就是说,他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他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说,眼睛是有问题的。那只是他自己对这个病的一个自我反思的一个结果。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并不是这个病的一个原因,它反而只是这个病的一个结果。

  实际上按刘医生判断,康林是有抑郁倾向人格特征的人。抑郁症患者思维迟钝,意志力迟缓,而这些表现在脸上,往往就是表情呆滞两眼无神。正如医生所说,其实康林认为“有问题”的眼睛是病的结果,而非病的原因。

  但由于康林坚持说自己眼睛有问题,他的家人只好带他去眼科做了检查。检查出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他的眼睛确实有毛病,是15度的外斜视。医生告诉我们,15度斜视会产生一种异常视网膜对应点,因此眼睛看东西时会出现重影现象。但由于斜视的度数低,只要他认真专注看东西,视线和正常人一样。

  专心看东西,视线和正常人一样的结论,并没有说服康林。眼睛15度外斜视的事实,他却牢牢记在心里,并更加认定他的眼睛正是他“有问题”的根源。他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加孤僻怪异。当他的家人逐渐察觉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康林:我老觉得我为什么眼睛有毛病,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怎么感觉怎么不好了……后来我就试着把眼睛往外瞪,这样一瞪以后,它不就有那个光亮那种眼神那种感觉了吗?这样一弄以后,我从那开始就兴奋了。

  就在眼睛一瞪,有光亮的那个瞬间,康林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正常了,眼睛正常了,整个人都正常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包围着他。


  康林:我过去不是老是觉得自己有毛病,跟别人不一样吗,老觉得不如别人。从那以后,我一兴奋以后,我就觉得,渐渐地跟别人差不多了,有时候一样了,有时候甚至还能超过一些人了。

  这种忽然找回自己是正常人的感觉,让他兴奋无比。他变得干劲十足,对什么都充满兴趣。他觉得自己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学习工作计划,心中还时时刻刻充满着想要表达说话的欲望。

  从医学角度讲,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以后是会比较稳定地维持一生。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人们忽然患上精神疾病。此时的康林,一扫往日的木讷自闭,变得热情而勤快,当周围人都为康林的转变而感到高兴的时候,谁也没有意识到一种叫“躁狂症”的精神疾病已经悄悄潜伏。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刘军:躁狂会出现这种三高症状,首先是思维的奔逸;第二是情感的高涨;第三就是活动的增多。这是躁狂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一些表现。患者就会觉得总是每天兴高采烈的,好像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情,心情很好。与此相适应的话,就是行为上面患者也会出现很多活动的增多,成天忙忙叨叨,但是做事情,虎头蛇尾,常常没有什么结果。

  这个时候,康林的行为已经具备轻度躁狂症的症状。躁狂症病人不但是情绪高涨,活动很多,而且由于思维变得活跃,导致患者脑子中常常会冒出各种层出不穷的想法。有一天康林忽然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康林:我当时就是想找一个部长的女儿,部长指的是国务院部长的女儿。

  想找一个地位高最好还漂亮的媳妇的想法冒出来以后,精力充沛的康林立刻将其付诸实践。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公园,一路打量着遇到的女孩子,却始终对她们感觉不满意。

  康林:结果我到各大公园转,上街转或者这儿转,那儿转,就找不着合适的,就觉得没有,就觉得怎么到处找,都没有好的,怎么也没有特别漂亮的,怎么也没有好的怎么回事。

  其实不是找不到好女孩,而是此刻他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信满满热情躁动,看人的眼光已经变得高而挑剔。

  蔡晨瑞 中国林业大学意向对话心理咨询师:我们平时,偶尔躁一阵子,偶尔发发狂,或者激情四射什么啊,会偶尔有这样的现象,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是问题的地方,它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就是你到这儿了,需要发泄这种状态,这属于正常状态,是自己能接受,周边人也能接受的。现实的标准就是,当我这种情绪出来以后,我自己能不能调节。

  而此时的康林,他的脑子被一种亢奋激动的情绪所控制,各种各样夸大的妄想,开始充斥着他所有的想法。

  康林:我回家以后,我就跟我妈老议论这些事,老是议论,我怎么着怎么着,反正都是一些那个特别高兴、兴奋、夸大的那些想法。

  由于本身性格特质等原因,康林并没有出现一些躁狂症病人的暴力攻击性行为。虽然他的想法层出不穷,当举重运动员,想加入国家乒乓球队等等,身边的人只把这些当成是年少轻狂的豪言壮语罢了,直到那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康林:我当时正处于那种兴奋状态,当时我看着窗外就想,像我这种特别有能力的人,到了美国我就能够当美国总统。因为我认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就能够通过竞争什么的,当美国总统。然后,当了美国总统以后,我向着中国。我不是中国人吗?当了美国总统我向着中国,我当时是这么想的,而且这种想法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我当时就是那么想的,不是开玩笑。

  要当美国总统,帮助中国的想法,让康林激动不已。他忽然感觉到胸口一阵绞痛,是兴奋的念头,让心脏不停地剧烈加速跳动,康林终于承受不了,一头晕厥在床上。那次被家人发现以后,家人开始意识到,康林的这种看似积极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已经是一种病了。

  而令家人不解的是,这次病倒以后,康林似乎又回到了原来那个样子。自闭,不爱说话,行动缓慢。带到精神病院检查的结果是,康林得的是一种叫“躁狂抑郁性障碍”的精神疾病。

  蔡晨瑞 中国林业大学 意向对话心理咨询师:我们通过这么多年来的一个观察,发现这么有一个规律,就是有单项的抑郁,但是比较少,没有见过那种,那种单纯的躁狂。一般躁狂可能都会伴随着抑郁。我给躁狂症起了个外号,就是叫外向型的抑郁症,因为它的根源仍然是抑郁。为什么他要狂呢?为什么他要用躁狂的这种形式呢?就是因为抑郁其实蛮难受的,没有意思了,他不愿意陷入这种情绪的低谷,那么我就想办法,让我自己,其实有多躁狂,就有多抑。

  患上这种疾病的人,永远生活在两极世界里。像是受到诅咒一样,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情绪低迷,时而自大得意,时而自闭木讷。这样的转换周期,有时候是几月、几周、几天、而有时,就在一瞬间,甚至没有缓解期。


  康林的病情也是这样,时好时坏,时而躁狂,时而抑郁。抑郁的时候,他又重新琢磨上自己的眼睛。身边人打量他惊讶奇怪的目光,让他变得渐渐对人充满了恐惧。尤其是在路过那些热闹繁华的街道时,周围人的眼光总是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得罪人的,被人讨厌的。于是他开始随身带着刀,时刻防备着。

  康林:我虽然是有这种意识,但是我仍然觉得责任在我,我没有认为别人是对我不好,我也觉得任何人想害我,而都是我对别人不好,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害别人,发展到最后,就是认为我危害社会了。

  这种自责又内疚的情绪不停地缠绕他。偶尔的躁狂情绪的回升,进一步加重了他下一次抑郁的情绪。慢慢的,他开始对自己感到放弃和绝望,妄想也变得越来越厉害。

  康林:我好多感觉,我都觉得人家希望我死,我自己也活不了,所以我甚至觉得公安局都了解这事,他们都汇报到公安局那儿去了,说你看,我们楼上住着这么个人,怪人,成天危害我们,让我没法好好的,都汇报到公安局那儿去了,我也活不了了。

  1996年3月5日那一天,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天早晨,康林的家人正好都出门了。康林向往常一样和他们道别。着急出门的家人,都没有注意他的变化。

  康林:我就认为这是一个时机,那就开始吧。

  康林来到厨房,拿起早就计划好的刀。站在水池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然后想起了那些仇视的眼光。

  康林:后来我就拿菜刀,那么狠狠的一比划,往这儿胳膊大血管使劲这么一比划,后来那肉“哗啦”就翻开了,那白肉边,一下子就翻开了。后来我一看,真的拉开了,我就趁着势这么拉,使劲拉。

  血顺着胳膊哗哗地流下,由于没有拉到动脉,血一会就凝固了。此时的康林一心想死,又拿起刀,往脖子砍去。

  康林:脖子肉很薄,拉起来很疼,后来我虽然很疼,但是我就一边嚷嚷叫,但是我一边嚷着,虽然很疼,我一边嚷着,还是使劲拉,最后拉把那个 那个骨头都露出来了,那白色骨头露出来了,就拉不动了。

  于是他最终选择拿出以前陆续积攒的100多片安眠葯一口吞下。被家人发现的时候,他倒在血泊里,已经完全昏迷了。

  这里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康林被抢救保住性命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进行精神治疗。经过药物控制和医生护士的悉心照顾调理,康林的病情反复多次后,逐渐稳定下来。而这个治疗的过程当中,整整十年,已经悄然过去。

  如今,康林从精神科症状学角度上讲,已经没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处在一个疾病的缓解期。由于长期住院,和现实环境脱离时间很长,他还在医院进行一些康复性的训练。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刘军:其实现在精神科里面比较强调叫做全病程的一个治疗,全病程的治疗不但包括急性期的一个比较系统的药物治疗,还包括康复期的一个功能锻炼。这样对于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把他那个能够很好地回归社会,然后能够在家庭里面,起到他应有的一个社会功能,包括在社会上承担他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都是很重要的。

  刘医生所说的这种康复性训练,除了娱乐活动,还包括协助医生和护士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康林的勤快和温和,让这里的医生和护士都对他格外的照顾和信任。康林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

  康林:对外面的世界,我不是特别想,我觉得我不喜欢吃喝玩乐的那种感觉,因为我不是特别爱吃喝玩乐的。再一个我从思想上认为,我也不能太吃喝玩乐,因为我前半辈子,就是对单位对社会没什么贡献,老折腾病了。

  刘医生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躁狂抑郁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可能性。人体大脑中有一种叫五羟色氨的神经物质,它在脑细胞中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人情绪的上下波动。同时这种疾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在这个基础上周围环境的刺激也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换句话说,谁会换上了精神疾病,是不可预知且非常不幸的。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刘军:作为医生,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别人的人,我们最大的一个快乐,就是说能够看到自己所帮助这个人能够回归社会。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康林能够找到自己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最重要的。

  康林:各位病友,今天我给大家演奏一首《梁祝》!我拉得不好,我给大家演奏一首管弦乐。

  主持人:有的人说,如果你得了精神病就如附骨之躯,如影相随,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摆脱它。但是专家也告诉我们说,实际上药物控制从现在的角度看,很多精神病的治疗是有相当成效的。那么这种摆脱,实际上更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康复。而这个康复依靠的就是全社会的宽容和理解,我们的社会能够为这些曾经得过精神病但现在已经通过治疗得到控制的人,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相应的条件。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走近科学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