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走近科学]>>
![]() | |
中国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而在15至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名第一。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发现,在中国,至少70%的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为其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60%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当时患有严重精神疾病。
据中华英才网最近对6000多人的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有58.6%的受调查者出现了轻微的工作厌倦,对工作失去热情;有26.5%的人出现 了中度工作厌倦,需要借助休假或跳槽进行调整;还有9.1%的人表示极度厌倦工作。三者相加高达90%以上的受调查者厌倦工作。
……
记得大概十年前,周围的同学们争相传看《心灵鸡汤》。当时正处于集中营式的高考前的备战状态,大家仍奋不顾身地在书堆和题海当中,寻求一丝闲暇阅读《心灵鸡汤》,想是大家在巨大的压力和恐慌的状态下,内心早已对久违的慰藉和轻松饥渴不堪了。
如果把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的程度用波段来表示的话,高考之前的程度应该是几近于波谷的。而目前看来,激烈竞争下人们生活的风云变幻,层层压力如海浪般连绵袭来,诸多变数又仿佛使人置身于浓重迷雾之中看不到方向和光亮,恐慌、迷茫、焦虑、忧郁……人们的心情变得沉重,情绪几乎常年陷入波谷而无法逾越出地平线。
生产力在提高,GDP在增长,物质琳琅满目,精神空虚无助。
书店里心理励志的书开始增多,有成功励志方面的《态度决定一切》、《自信第一》、《积极思考就是力量》、《坚强的意志哪里来》等等,情爱婚姻方面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系列、《情感方程式》等,还有人生悟道的《老子》、《孟子》、《论语诠释》等等。
这些书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现在出版和印刷量逐渐上升,说明它已经形成一种需求,同时也是对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抛弃的一种弥补。 另一方面是国外心理学专家的一些研究著作的译作,这是因为国外的心理学领域的发达,以及普通人群具备对自我心理的审查意识和认知需求。
物质琳琅满目,精神空虚无助的背后,是人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一边摒弃传统思想的精神支柱,一边又无意识地拒绝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计算,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 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和美国的50本阅读计划。
一位市长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大会发言上指出,事实证明,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 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 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 的气象。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 木偶、行尸走肉。
激烈地竞争、不定地变幻势不可当,心智的成长、精神的历练势在必行。
(编导:张丽颖)
责编:走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