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龙 游 石 窟(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0日 16:56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在距离杭州180公里的龙游县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常年居住的村民用了十七天时间,四台水泵将村里的一直深不见底的水塘的水抽干,却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神秘石窟,有人开始怀疑是军事基地,也有专家提出是不是越王勾践的军事基地还是另有他途?这个建筑精良的巨大石窟,到底是什么又有着怎么样的历史?走近科学《遥远的梦——龙游石窟下》将继续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军事基地的推断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随后也有一些人提出质疑。比如如果作为战备基地,应该不可能只有一个入口,那样如果遭到敌人的袭击,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不方便兵器的运输。但环顾整个洞窟,却没有发现哪里还有出口。大量的石料、土方又到哪里去了呢?而且洞窟里阴暗潮湿,在洞里超过一个小时就会寒气逼人,那么人怎可能在洞里久留呢?此外,周少雄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周少雄:当时我想很简单,如果要打造兵器的话,它一定有某种痕迹,他在里面比如要生存,要住下来的时候,就很简单,墙上就会有好多插那些火把和油灯的那种痕迹。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

  一时间各种说法纷至沓来,专家们纷纷著述立说,各执己见,很长一段时间内相持不下。

  还有人受到汉王墓的启发,认为是某君王的陵寝,在当地的配合下还找到了春秋时期徐偃王的墓碑,并且在上面找到关于石室的记载,从而推断是王室陵寝。

  此外,浙江大学的储良才博士认为龙游紧邻衢江,交通便利,而且经过取样调查,精心考证,并对石窟内的温度、湿度等做了全面的测量后,储良才博士得出这样的结论。

  浙江大学军事教研部主任储良才:它这个里面的温度、湿度包括它里面的小气候,相对稳定,也就是它很适合于储藏一些粮食或者其他一些物质、设备。

  但是这种种推测,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却因依据不足而无法自圆其说。虽然时隔六年,作为第一个到龙游石窟的专家,杭州师范学院的周少雄教授还在坚持着自己最初对石窟群的猜想。作为一个对区域文化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更多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推测。

  龙游地处浙江省的西南部,交通便利。此外浙江主要盛产石才,以采石而闻名,即便是现在还有很多的采石场,龙游也不例外。这为周教授提供了最初的论据。

  周少雄:中国人有句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往往是依靠这些所处的那个空间的资源,来创造自己生存的各种依托的内容。我们看了这个洞窟,特别是和那些当地的采石匠进行了交流,甚至我们还请采石匠们在现场给我们模拟进行了一个开采的过程。

  当地管这种开采方法叫地老鼠,用这种方法开采最大的特点就是石头能自然从上面剥离下来,并且会留下规则清晰的凿痕,凿痕的走势与龙游石窟里的凿痕基本一样,这一点也让周教授有了继续探索的信心。

  周少雄:所以我们对石开采的技术、石开采的成因,我们也做了研究。做了研究以后,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看法,我们觉得它基本是一个采石场。

  但是想法一经说出,立刻引来各种反对的声音,包括曾以采石为生的四位石窟的发现者。

  邓寿富:估计肯定是有一个目的一个用场的,但不可能是一个采石场。

  毛荣贵:如果是采石的话,露天很好采,为什么要这样打。

  邓寿富:这个洞口小,采光都不行。

  吴阿奶:如果为了采石的话,他肯定把好的地方采来了,差的地方剩下来了,按照他的打法,好的差的全都拿走了,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是肯定不会采石的。

  的确,他们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一般采石场确实都是露天的,而且在开采的过程中比较随意,留下的洞窟基本没有什么规则,但是龙游石窟却不同,它不仅精心规划而且洞口非常隐蔽,对这些显而易见的疑问,周教授又做何解释呢?

  周教授没有及时回答,而是开始了沿江考察,考察的结果让他有了新的发现。

  周少雄:衢江的北岸这个区域的话,它整个岩石的层面,一直走过去,都是这么一种岩石,往地下斜躺着。

  这一发现不仅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论点,还引发了对古人由衷的赞美和感慨。

  周少雄:它的开采方式就和我们今天很多的地方不顾及自然生态的外貌,用剥落式的方式,用裸露的手法进行这种开采,是大不一样的。

  此外,还有一个有利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在地底下开采的优势。科研人员采集来自地上、地下不同地方的石料,切割成同样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来自地下的岩石要柔软得多,那就意味着更加容易开采。

  不过紧接着又一个疑问接踵而至,就是普通的采石场留下的凿痕相对比较粗糙,而且不仅是采石场,就在离龙游石窟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废弃的清朝时期的石屋,它石壁上留有的凿痕似乎跟石窟里的也不太一样,也是比较粗糙、随意。但龙游石窟里的凿痕,好像更应该称做花纹,不仅像是经过了严格的修饰,而且这些横向的线条整齐划一,光滑流畅,甚至至今为止还不清楚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对此,周教授又该怎样回答呢?

  周少雄:我当时感觉到有几个东西是费解的,即使是我们认为它是采石场,我觉得可能不排除它以后还有其他的用处。


  看来仅仅是采石场似乎不太可能,那么除了采石之外又有何用途呢?

  龙游县城因为龙游石窟的发现而名噪一时,六年期间,关于龙游石窟各种各样的猜测、论点因为相执不下,又没有新的发现而渐渐冷却。正像一个明星,闪耀过后还要有自己的生活,小城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轰动而改变自己的节奏。

  倒是那些令人不解的谜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探密。如果你来到石窟或许也可以发现,在纷杂的人群中经常有一个人穿梭其中,他就是这个县文化旅游局的局长陆民,虽然他的专业是经济与法律,但因为职务的关系,以及强烈的好奇心,都使他对石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综合各家所长,经过四年的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浙江省龙游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陆民:我倾向于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么一个战备基地,它不可能练兵,但是它可以藏兵器,造兵器,可以藏粮食,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我认为是一个战备基地。

  这一观点的提出不免令人惊讶,难道他可以回答那些连专家都无法解释的问题吗?如果作为战备基地,首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从洞窟中挖出的那些石料土方到哪里去了?

  即便粗略地计算一下,也要有100万立方米。他们曾试图在周边寻找,但是在周围大面积范围甚至到杭州都没有发现这些石料的踪迹。陆民也曾为此事大伤脑筋,但有一个发现让他豁然开朗。

  陆民:这个红砂岩层,红砂岩应该说没风化之前它基本上都不能长植物,这就是红砂岩层,已经开始一层层剥离了,风化到泥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像这些树都是老百姓从旁边挑了泥种在上面,它只能长到一定程度,它长不大。

  在凤凰山上可以随处看到这样的现象,这些尚未风化,荒芜贫瘠的红砂岩层暗示着什么呢?之后不久,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同样是红砂岩层,在石窟的顶上,植物却郁郁葱葱。

  陆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原来专家认为是自然的山脊掀开以后,就会发现顶部覆盖的小山包全部都是用废石碓积起来的。

  所以他们做出判断,洞里挖出的土方全都堆到了洞顶上,因为据有关专家讲,挖出来的废石更容易风化,所以洞顶的树木才会茂盛。

  出乎人意料的是,接下来的发现几乎为所有问题都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很多到过龙游的人都知道,龙游的县志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非常完整、精细的,里面除了没有对龙游石窟的记载外,龙游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在县志上基本上都有所考证,那里面有一段关于翠光岩的记载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原来龙游境内的衢江是一个曾经像秦淮河一样风光旖旎,繁华热闹的地方,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诗作,据诗里的描述,当时很多文人是在翠光岩洞中观赏江上风景的,而记载中的这个岩洞就在龙游石窟群所在的地方,那么,现在这个翠光岩洞还在吗?

  庆幸的是,在博物馆朱土生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当时的翠光岩洞。不过它已经远远不像记忆中那样的风光。

  浙江省龙游县博物馆副馆长朱土生:我们脚底下踩的这个淤泥,原来是衢江的主道,现在改道在南边了,原来底下是衢江从这里过,这就是文献上记载的翠光岩,根据现在发现的这个翠光岩这个石窟来推断,就在几百年以前,甚至在南宋的时候,早期的时候,当时看到的石窟都在衢江水面的上面,很高很高的。

  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个当时文人们品茶赋诗的翠光岩洞,已经由原来的高高在上,而渐渐深埋地下了。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呢?

  陆民:按照我们的水利知识计算,衢江在宋朝以前,水位是在现在状况的水平面下30米到35米,也就是说宋朝以前,我们的这个龙游石窟,就是在悬崖峭壁上,而不是现在这样跟衢江平行的。

  如果这一推断成立,那么当年的龙游石窟就不是像现在这样藏在地下了,而是隐蔽在山中,洞里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阴冷潮湿了。但仍然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就是在几十米深的洞窟中,只有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洞口怎样迅速快捷的把兵器搬进搬出呢?

  陆民:整个石窟群,进出肯定是非常便捷的,他不可能这么笨,把自己在悬崖峭壁上搞一个洞窟,东西放不上来,出不去,这个不现实,肯定是跟我们衢江有一个大的通道。

  但是这个通道在哪里呢?人们很早就发现在所有开发的洞窟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长方形水池,这个水池的用途也是众口不一,更多的人认为是蓄水池,陆民也曾对这些水池产生了兴趣,直到他下令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水池基本抽干时,答案也似乎出来了。

  他们看到水池的边上有明显打凿过的痕迹,如果没有重要用途,应该不会如此精心,还有一个发现是,水池底下还有台阶通下去,但遗憾的是被淤泥掩埋了,清除淤泥的工作还很繁复,还没有上升到日程上来。但陆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这里一定是出口。丝毫没有动摇他对石窟用途的最后判断。

  陆民:我推断跟吴越之争关联度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这么大的工程,肯定是国家在非常特殊的背景情况下,完成的一个特殊的秘密工程。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想象:2500年前,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决定复仇,为了躲过吴王的耳目,他们在附属国姑蔑也就是今天的龙游境内,集中国内最好的大师、工匠,在同仇敌忾的复国决心驱使下,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技术,打造了这些秘密石室,屯兵操炼。终于在十年后,消灭了吴国,完成了复国大业。

  然而历史事实容不得半点像想和虚构,各种论述在没有找到更多的论据之前都还只能是猜测。2004年9月,各地专家学者还将再次赶赴龙游进行专题学术研讨,石窟之谜有望破解。不过面对古人留下的千古奇迹,我们或许不应该只甘心于仅仅充当发现它、和研究它的角色。

责编:走近科学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