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走近捉雷人(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8日 13:21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一群挑战上天的年轻人,来到广东从化。在雷雨来临之际,他们冒险前往野外,在这里,他们将伺机而动,触发引雷火箭,将雷电从天引下!雷暴在夏季肆虐,它可以在一瞬间毁坏建筑物和重要设备,又总是无情地将毫无防备的人的性命瞬间夺取。在雷云压顶的时刻,他们究竟能否把握机会,成功捉雷?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我们今天的故事还是继续昨天的内容,我们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他们的工作是在夏季,雷雨出现特别多的天气跑到野外,然后用小火箭人工触发雷电。可以说他们的工作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大家恐怕也都知道,1752年的时候,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经利用风筝把天上的雷电引到了人间,由此他也发明了避雷针,更进一步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的科学技术一直也在期待着能够进一步的摸清雷电的成因,以及能不能综合地利用雷电来造福人类。因为我们已经有过用雷电来击肥的这些方法了。那么现在小伙子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用小火箭去人工地触发雷电。其实在去年,他们就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张义军老师的带领之下,先后共完成了六次人工引雷的实验。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小伙子们再一次引雷,他们跟我们一样,都在期待着这样一个精彩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个夏天,就在广东省从化市野外的这片金银花地里,年轻的捉雷人们怀揣着梦想,勇敢地站到了雷电的身边。

  邱实:做这个事情,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们手里有我们的武器。

  小伙子们的自信来自于充分的准备。他们手中除了有精密的雷电观测设备,更有触发雷电的武器。那就是一枚枚白色的全金属小火箭。这些小火箭被安装在笔直向天的钢质轨道里,下端的发射器通过光纤与铁皮房内的控制设备相连,随时准备直入雷云,捉雷逐电。

  就在大家刚刚把火箭安装完毕的时候,雷云却渐渐逼近了头顶。天气的变化让小伙子们十分兴奋。然而,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雨势不断发生着变化,但电场仪的数据仍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波动。很显然,这样的数据和天气情况无法让大家满意,因为现在还不是引雷的最佳时机。

  郑栋:首先是要有雷暴在你头顶。云中的电荷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在它自己快要释放的时候,那么我们给它一个人工的这样一根导线,一个高速上升的尖端,让它能冲破这个尖端的这个电晕放电的屏蔽效应,来把闪电引下来。

  大家耐心地等待着,然而很快,雨却渐渐地小了。这样的场景大家十分熟悉,一切迹象都表明,雷云虽然生成,但是却擦着引雷实验场的上空边缘过去了。

  郑栋:这个云要在头顶,在边缘呢它不是一个主要的电荷区,它的一般的电荷区就在它的主对流区上空或者周围的一些地方。比如今天咱们过去碰到的这个,它就非常的边缘,但是它又落了一点雨,就是它这个云的一些边缘扫过,这样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时间继续在流逝,而天空中的云也逐渐散去了。大家开始明白,要想现在引雷恐怕是没有希望了。但是他们仍然决定坚守,等待希望的再次降临。

  陈绍东:因为雷暴它是随时生成,我们也不知道。然后它可能在某一个地方生成,它可能又移过来,一移过来我们马上就跑到山上去等,但是它有可能一生成就消散了。


  等待一直持续到了深夜,当气象雷达仍然没有显示有新的雷云动向,大家决定:收队。在最后检查过所有线路设备完好运行之后,他们离开了这片苦苦坚守了一天的金银花地。

  邱实:我们这些仪器都架设好,准备就是等他这一个信号过来。然后等了半天就没有过来,大家期望值其实都是挺大的。

  夜归的路显得十分漫长,一天的辛劳变成了深深的遗憾和失望。

  回到位于从化市气象局的住所,所有人都在不断地总结今天所经历的一切。每一次去实验场,无论引雷成功与否,都是一种收获,而今天的遗憾,可能就是明天成功的经验。每天这群小伙子们都过着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只要有雷云动向就会不顾一切奔向实验场,身体的疲惫在提醒着大家科学研究艰苦的同时,也时常勾起他们想家的思绪。

  李俊:老妈做的菜好吃。有的时候我想回去跟老爹早上陪他出去玩玩打打拳或者干什么,然后再陪老妈买点菜,也就是这样子。在家有的时候就是,哪怕在家往床上一躺,然后闲得无聊,但其实心里很舒服。

  这群几乎全都不超过三十岁的小伙子为了捉雷在来到从化,聚在一起。引雷试验充满危险,而在危险面前,大家从未退缩。

  现场:引雷电,引雷电,大家一起去引雷电,八个火箭上天,啪嚓一下,冒了烟。

  日复一日,年轻的捉雷人们每天奔波于实验场与住所之间,准备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战斗。


  邱实:我有两个高频定位站,现在国内只有单站进行观测,我今年要把双站同时进行观测,就可以获取更详细、精确的一个雷电的资料。

  陈绍东:现在我主要负责雷电流的测量。

  李俊:我是高速摄像。

  刘恒毅:尽量保证自己观测的这块设备运行正常。

  就在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金银花地里,四处布满了测量仪器,在实验场的远端,李俊的高速摄像也随时待命。他们要保证引雷装置不出任何问题,随时可以听从召唤,而且还要用更长的时间分析每一次引雷工作所得到的宝贵数据,丝毫不敢马虎。

  也许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即使没有引雷的天气状况,在大家脸上也几乎看不到焦虑和疲惫的表情。每一次雷云来袭,每一次闪电发生,每一次想到火箭捉雷的情景,大家都会变得兴奋不已。

  陈绍东:要发火箭的时候其实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按着那个火箭发射按钮,一按上去的时候。

  邱实:郑栋喊五四三二一,然后我们大家都做好准备,等待。

  郑栋:五、四、三、二、一发射完,大家都很安静,都在等着这样一个火箭上去会不会下来。


  邱实:然后过了一会儿就听到那个外面声音,霹雳啪啦的一个声音。

  郑栋:突然一阵爆发,但是一股的这种兴奋劲的爆发,满屋子都是这种很高兴的这种,用嗷嗷叫的声音。

  邱实:你就闭上眼睛很长时间,这个眼里还是有那一道那个闪光在那里。

  大家之所以会选择广东从化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里有最好的成雷条件。从化市地处广州市北部,北面是南岭山脉,南面就是珠江三角洲平原。而引雷基地正好处于北靠山丘,南面平原的空旷地带,夏季云层活动到达这里时,遇到地面落差会发生抬升作用,云层厚度增高,内部电荷活动增强,极利于形成雷暴。年轻的捉雷人们在这里可以观测到云层的丰富变化,并且凭借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了无数珍贵的闪电画面。

  通过一次次自然闪电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短短的一瞬间,雷电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闪电更多发生在云层中,我们称之为云闪,而真正对我们地面上的人、建筑物等造成损坏的,就是由云层直达地面的地闪。也就是说,云层中的电荷会不断地寻找通道进行释放,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空气的击穿,形成闪电通道,释放出强大的电流,最终到达地面。

  主持人: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雷电真的可以用老天爷发怒来形容,它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我们知道人体本身是电的一个非常好的导体,但是我们人允许通过的电流强度其实并不能特别大。一百毫安的电流通过我们人体一秒钟,很有可能就会夺走我们的生命。而这一百毫安,只不过是十分之一安培的电量。而一次闪电它的电流强度能达到多少呢?最大是几百千安培,它的电压能够达到几百万伏的高压。这种情况之下,您别说是人了,就是铁人,估计都承受不了。另外,雷电在传播的通道过程当中,它会很自然地去寻找一些电的非常好的导体。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听说,下雨天,人在树底下躲着,一个雷过来把人给劈坏了,但是如果你研究下那个树就会发现,这个雷打过来的过程当中,树皮有炸裂的现象,但是到了与人高度相同的地方,这个树下面实际上就没事儿了。为什么呢?就是强电流过来的瞬间,它把空气击穿了,接触到人体,人是一个电的好导体,它自然就通过你走掉了。利用这原理,我们制作避雷针的时候也是同样,避雷针,上面是一个长长的能够把电流引过来的带有尖状物的这样一根金属杆,另外,连接线最下面有接受体,接受体一般都是要求用这重大的铜网来接入到地面底下,就是希望把这些电流都引走。但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材料,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就是,这个避雷针的导体的电阻不能高于四欧姆,而且还必须得经常进行检测。所以说小伙子他们从事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很有挑战性的,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这种人工引雷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对于雷电的了解还有很多地方并不是很清楚,就像球形雷,它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一切问题都在等待着我们用实验来给它研究出来,可是如果你单等自然条件下的雷出现的话,恐怕有点过于被动了,所以人工引雷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我们说小伙子们选择的地方,也都是很容易出现雷暴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虽然说从自然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这种自然的雷电,可是您要想把这些自然的雷电用到人工引雷上,并且拿它来进行研究,就不是想象当中那么容易了。

  除了保证雷暴云就在实验场正上方之外,还有很多种因素让捉雷的小伙子们足够头疼。比如雷暴自身的闪电不能过于频繁,雨量也不能太大,这样都会迅速地中和云中积累的电荷,使引雷无法达成。还有很多种意外情况会导致失败,比如火箭在发射之后可能因为导线受潮断开而无法开启闪电通道。所以大家才会在平时,即使是风和日丽的时候也跑去引雷点进行全方位检测。一切的准备都为了雷电来临之时全力捕捉!因为,在雷电里有他们最重要而美丽的梦想。

  李俊:闪电这种东西,因为它是大自然之中,我觉得是很神奇的一种东西。

  陈绍东:雷电很神秘,也是我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一个原动力。


  郑栋:第一我觉得惊心动魄,第二我觉得很美丽的一个自然现象。

  邱实:那个形状,它是奇形怪状,然后如果当时你能够用仪器记录到,就更这个,有一种欣喜的感觉。

  从化,正是大家捉雷、实现梦想的最好地点。就在这里,多年以来形成的无数雷击灾害给当地的百姓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而频繁的雷击事故也给气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他们眼里,雷电,就是最重要的敌人!

  杨少杰:父母双亡剩下孤儿,对于个体来说,这种灾害可以说是摧毁性的情况

  罗靖民:给雷打死人也好打伤人也好,我感觉到第一,心里难受,第二,我们的责任重大

  几天过后,气象部门的预警再次来临!已经等待多时的小伙子们再一次赶赴试验场。

  而这一次大家显得格外兴奋,因为天空中密布的云块似乎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雷暴机会,等待触发!

  果然在调试火箭发射器的时候,雷声已经开始响彻。远处的浓云也在渐渐逼近,雷暴活动趋势直奔头顶,雨际线十分明显,雷暴云厚度极高,机会不容错过!

  为了这一刻,大家做了太多的准备,进行了太多次成功或失败的演练,整个捉雷过程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现在所等待的,就是雷云过顶!

  一旦当雷云到达试验场上方,云中电荷积累成熟,铁皮房内的控制设备就会触发火箭。触发信号由光纤传至火箭发射器,火箭就会沿着垂直向上的轨道发射出去,直达雷云底层。云中亟待释放的电荷会捕捉住火箭高速向上形成的尖端,构成闪电通道。而火箭的底部连接有钢丝导线,在闪电通道形成之后,强大的电流就会从钢丝释放,最终达到地面。整个过程虽然短暂,但是获取的资料对于研究雷电来说却是无比珍贵。

  很快,雷云终于到达,虽然还没有下雨,但是电场仪指数却居高不下。这正是触发雷电的好时机。这个时候萦绕在所有人心中的,是对引雷成功的期待,更是对曾经失败的回忆与思考。

  陈绍东:按着火箭发射按钮一按上去以后,火箭“嗖”一下就上去了,非常快,而且那个声音也非常尖。

  郑栋:上去之后就是两种心情了。成功了就是非常开心大家欢呼,那个时候真的就是感觉一种紧张的突然的一种释放,还是成功的释放,那么失败的话往往就是,心里带着遗憾,大家都比较安静,唉,失败了。

  李俊:火箭“嗖”一下上去,然后这时候大概过了两三秒的时候,天空一点反应都没有,然后看看电场变化什么的都没有反应,就叹口气,然后人就软了一层。

  邱实:马上大家会讨论一些这个问题,可能说这个现在雷暴活动太频繁,然后有的时候有可能是雨太大,就是总结一些失败的最直接的教训。

  李俊:这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下一次还失败。可能下一次就是成功,也就是要耐心的等着。

  云层在实验场头顶遇到了北面的山丘,正如计算中的一样,开始抬升。天色不断变化,雷暴在酝酿,雨滴还没有落下,电荷积累逐渐增强。大家的神经也在随之一张一弛。机会一旦成熟,决不让它溜走!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在大家的眼前和头顶,雷暴活动空前活跃,电场指数瞬间增强。

  现场:来,试一下 五四三二一 发射!

  现场:成了!唉,不行。

  大家无比兴奋,这一次引雷,他们成功地与雷云交锋,并触发了这种无比强大的电流!在李俊设置的远处观测点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次捉雷的全貌。

  火箭高速上升的尖端突破了钢丝上端的屏蔽层,产生了地闪雷电发生的一个必要环节:先导,先导被触发之后不断向上发展,而火箭下端的钢丝就成了一个良好的人造闪电通道,这个通道构成之后产生回击,释放强大的电流,瞬间的高温气化了钢丝导线,发出夺目的光芒。

  一道夺目的强光,一个为之执着奋斗的梦想,都随着火箭的升空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这一刻不仅承载了小伙子们的梦想,还有我国雷电研究的未来。

  郑栋:其实在那个时候的一种选择,其实是对你的一个人可能是这个人一生的道路。

  邱实:虽然整天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很有成就感,做这件事情。

  刘恒毅:这种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我正在从事其中。

  李俊:其实就是想想自己做的事,觉得我做得很有意义,就是我自己的价值在这个地方。

  这注定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夜晚。雨依然在下着,但是冲不走大家深深的喜悦。

  主持人:应该说这个场面真的是非常壮观。在现场,我们的同事是大吃一惊,深深地感觉到人的力量的伟大,也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那么要说可能很多人并不太理解我们干吗一定要研究雷电呢?其实这在科学研究上有非常重大的价值的。别看我们这几次实验成功了,但它并不能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也好,科研装备也好,就已经是非常成功了。应该准确地讲,我们跟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研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的。那么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地去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全人类的科研事业作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技术角度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我们完善我们自己的雷电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研究出很多的设备,也是为了让雷电能够造福于人,或者说降低雷电对我们的人的生命、经济财产安全等等方面的损失。那么我们说科学本身它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前进的,而现在这些年轻人所做的,正是延续了老一辈的这种科研精神,那么他们当中一些老同志说,真正的希望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能够早日让我们的雷电研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好,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责编:走近科学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