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天眼”巡空(上)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8:48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飞机频繁轰炸,望远镜不能有效预警?偶然间,他们意外得到神秘装置。兴奋之余,他们将如何使得这个神秘机器在城市防空战中发挥作用。

原解放军上海警备司令部防空处 刘光远处长

敌军轰炸机

    1949年6月的一天,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声,给刚刚解放的上海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这些天,解放军虽已全面接管上海。但踞上海仅有90公里的舟山岛,还没有解放。国民党飞机在这里的定海机场频繁起降。对5月27 号刚解放的上海实施轮番轰炸。那时,中国60%的工业都集中在上海。外滩上几百家金融机构,还组成了中国唯一的金融中心。上海,无疑是新中国的经济命脉。

    针对国民党飞机一次又一次的狂轰滥炸,为保卫上海,解放军在东南沿海设立了地面对空监视哨。可哨兵们当时拥有的远距离观测飞机的设备,只有望远镜。这种靠目测预警的距离非常有限。等到发现飞机,拉响警报,它已经飞抵上空了。

    此时年轻的解放军防空部队,只有高炮和望远镜,对国民党空军的轰炸,往往猝不及防,束手无策。如何才能做到提前发出警报,已成了大上海上上下下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当时的解放军上海警备司令部防空处处长刘光远,更是为城市的防空焦虑不安。

    1949年岁末的一天,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引起了刘光远的高度重视。那天,一个送信的解放军通讯员,在虹口区体南桥附近迷路了。问路时,通讯员突然发现,车上拉的一些他从没见过的神秘机器,出于好奇他打听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那两人的回答,令他莫名其妙。回到驻地,通讯员向刘光远提起此事。

    当刘光远问他,那些装备叫什么名字时,通信员则结结巴巴地说,好像叫什么达。刘光远又问,这个什么达是干什么的,通信员说,听他们讲是看飞机用的。

    听了通讯员不大连贯的描述后,刘光远虽然不明白通讯员到底看到了什么,但这个东西能看飞机,却让他产生一种直觉:或许,找到那些神秘的设备,就有可能改变上海城市防空的弱势。

    刘光远迫不及待地在通讯员的带领下,来到一所旧仓库。仓库里面堆放着大量的国民党撤退时遗留的武器装备。在看护旧装备的技术人员帮助下,刘光远很快找到了他们要找的神秘装备——雷达。

    雷达是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沃森马特,在1935年发明的一种既能发射无线电波,又能接收反射波的无线电装置。它能在很远的距离就探测到飞机的行动。雷达从一诞生,就显示出巨大的军事价值,它同导弹和原子弹一起被称为二战的新武器。

    而此时被刘光远他们发现的这个雷达,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受日军的投降物资。一共提走了20多箱,有铁皮的,有木头的,还有纸包的,能提的都提到上海提篮桥的安国路。

    很快,这一部日本造的雷达,被架设在安国路76号,上海警备司令部的楼顶上。看着转动起来的雷达天线,从未见识过这种高科技装备的解放军上海警备司令部的所有人员,心里都没有底,这玩意真的能在很远的地方看见飞机吗?

    1950年2月6日清晨,天空晴朗,人们和往常一样,开始一天新的生活。这天上午9点,国民党空军的17架轰炸机,沿着东南沿海直奔上海。当地监哨发现飞机为时已晚,几乎在警报声响起的同时,17架轰炸机对刚刚解放了8个月的上海开始狂轰乱炸。位于闸北区的杨树普发电厂,闸北自来水厂毁坏严重。上海的发电量由15万千瓦降至4000千瓦,全市陷入一片黑暗,市区工厂几乎全面瘫痪。这就是震惊了中共中央高层的上海“2•6”大轰炸。轰炸过后,人们奇怪地发现,上海警备司令部楼顶上的雷达天线,仍在不停的转动着。可就在飞机轰炸整个过程中,它的显示器上却一片茫然,根本没有发现一架飞机的影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关键时刻,这部雷达为什么没有起作用?

    很快,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处,收到一封上海市政府的来信。信中请求,交大方面调部分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帮助修复雷达,落款人是市长陈毅。第二天,交通大学机电系四年级的21位大学生,来到了安国路76号。

    这是一部日本造四式雷达,它有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操纵台等几个部分。只在书本上听过而从未接触过它的大学生们按照线路图,对雷达做仔细的分析。

    他们检查了所有的部件,在确定每个部件都没有问题之后。大学生们开动了雷达,就等着看到回波发现目标了。可奇怪的是这期间,国民党飞机几次飞临上海,而雷达依然没有发现。这一下把所有人都急坏了。防空处决定,向无线电专家求助。

    一位姓马的电台台长来了,修了一个多礼拜,雷达还是没有得到修复。到了3月10号这一天,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防空处秘密的进来一个人,他一到安国路76号,就围着雷达忙了起来。此人貌不惊人,却有一种令人信任的专家气质,看着他十分自信的工作,刘光远和他的手下在急躁不安中又升起了一线希望。

    这位专家叫钱尚平,旧上海国际电台的总工程师。一番忙碌之后,他相信学生们确实已经修好了雷达的所有部件,只是忽略了一个细节问题。那就是发射机的频率和接收机的频率一定要匹配,雷达才可以正常工作。钱尚平用自己带来的一个仪器,调整好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频率后,人们欣喜的发现,雷达对周围的一些高大建筑物有了反应,示波器上出现了一些固定回波。雷达看来修好了,大家都很兴奋。老红军出身的刘光远处长,除了高兴之外,又多了一份冷静,他觉得:这修好的雷达能否在上海的防空中发挥作用,还有待实战的检验。

    3月20日上午9点钟,荧屏上突然出现一个不易察觉的信号回波,这个微弱的回波一瞬即逝,在距离上看,应该是上海东南方向250公里处,这正是雷达监视的主要方向。一个月前,那次振动中央的“2•6”大轰炸的国民党17架轰炸机,就来自这个方向。于是,值班人员的每根神经都绷紧了,他们的眼睛死死地顶住雷达屏幕。

    在此后的几分钟,值班室里时间仿佛凝固了,他们几乎能听到彼此心跳的声音。几分钟后,几个人根据回波的方向和回波距离的变化确认,这就是敌机。

    此时,值班人员从雷达屏幕上捕获的信号,正是一架美国B24轰炸机的回波。他们马上把情况报告给指挥室。轰炸机刚刚靠近上海闸北,地面炮火开始猛烈射击。在地面炮火猛烈攻击下,轰炸机无法低空飞行,也没能接近攻击目标,慌乱之中,盲目投下炸弹,就匆匆地返航了。这次敌机轰炸带来的损失微乎其微,正是由于解放军第一次借助雷达,提早发现情况,使得高炮部队有了很大的发挥。

    通过这次实战,刘光远和他的战友们发现,这部雷达的确能够远距离预警,可以探测到远在250公里以外的飞机,这对上海防空而言,就意味着有至少30分钟的准备时间。

    经过3月20号的战斗,国民党空军把行动改在了不易察觉的夜间进行。 5月11号,晚上9点多钟,安国路雷达队再一次捕获目标。听到有情况,石松言来到值班室,他们对飞机的回波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陌生,一点一点报着敌情。夜幕中,黑森森的炮管,悄悄地指向空中,探照灯光柱突然闪亮,石松言目睹了一个壮观的场面。一架飞机被探照灯照住了,飞机往下掉,这个探照灯也跟着飞机往下。飞机掉到地上,爆炸声传出了很远。

    这是解放军第一次使用雷达和高炮密切配合,成功击落敌人轰炸机。从这以后,国民党飞机再也没有来过上海。而这部老旧雷达也终于经历了实战的考验,也就在这一年的5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部队。雷达营在南京成立了。

    从上海,南京,抽来120多男女,要求就必须是初中以上文化,当中个别是大学生,多数是高中生。为了保密,部队番号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电讯大队,后来被定位雷达101营。这大概是解放军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一支部队了。

    与此同时,在上海,以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雷达队为基础,组建了电讯营——141营。这时,新组建的雷达部队,没有人知道如何利用雷达作战。其中的很多人甚至还从来没有见过雷达,于是,雷达营的培训开始了。教员多来自前苏军巴基斯基防空部队。1950年的八一建军节,101营和141营分别在上海做培训后的结业考试,考试现场紧张热烈。

    考试结果,令在场的苏军总顾问巴基斯基将军十分满意。他认为苏军提供的雷达装备,完全可以移交给年轻的中国雷达兵了。

    可就在雷达营的官兵们还沉浸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的喜悦之中时,101营教导员刘子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几天之后,他们将远离上海,在一场残酷复杂的战争中,接受更为严峻的实战考验。

    (2007年8月15日CCTV-1 16:26科技博览栏目播出)

责编:常颖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