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天眼”巡空(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8:51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一个年轻的兵种,一个复杂多变的战场。面对强大的对手,初上战场的他们该如何随机应战,他们能否经得住实战的考验。

101营奔赴前线

雷达

原101雷达营 刘子真 教导员

    1950年3月10号,解放军上海警备司令部防空处,请专家修好了他们偶然发现的一部旧雷达。5月11号,解放军高炮部队根据这部雷达提供的监测情报,成功地击落了来犯的敌人轰炸机。

    1950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部队。并请当时正在上海协助防空的前苏联防空部队进行培训。经过两个多月的严格训练,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时,新组建的解放军雷达部队101营和141营,分别在上海完成了他们的结业考试。

    就在雷达营的官兵们还沉浸在圆满完成培训的喜悦之中,101营教导员刘子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到上海防空司令部参谋长黄静辰的办公室去一趟。任务下达了,三天时间,全部人员调往东北。同年的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8月8日,雷达101营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奔赴东北的中朝边境。

    1950年8月12日,列车在暮色中徐徐开进沈阳。此时,101营已经划归东北防空司令部指挥。在这里,雷达兵将配合我空军作战,从空中阻击频繁入侵的敌轰炸机。一到沈阳,指导员刘子珍和营长孟机萃立即到东北房司报道。

    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101营的五个连,将被部署到中朝边境中国一侧。雷达部队对阵地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但此时年轻的中国雷达兵面对当地复杂的地形,他们几乎没有人知道应该怎样为雷达选择阵地。

    中朝边境群山密布,长白山脉,老龄山脉横卧在两国之间。101营的五个连10部雷达,在这里火速布防。他们不约而同的将雷达阵地,选择在了山顶上。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没有人怀疑这个决定的合理性。

    8月27 日,101营所有雷达铺设完毕。也就是在这一天,美国飞机飞到了鸭绿江边,向中国一侧的目标轰炸扫射。可是当战士们打开雷达时却发现,雷达发射出的电波被高山反射回来,屏幕上满是高山的固定回波。

    在丹东市锦江山公园的山顶,当年雷达一连的雷达天线就架设在离亭子不远的地方。站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空军企图炸毁的鸭绿江大桥。五个雷达连中情况最好的,就是一连的四式雷达,但也只能忽隐忽现的看到250公里外,朝鲜平壤上空的飞机,却看不见进出自己防区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结果,101雷达营的官兵十分着急。难道是雷达出了问题?但怎么可能所有的雷达都出现同样的问题呢?

    为了检查雷达的性能,9月初,东北防空司令部专门派出一架飞机。飞机从沈阳到丹东,再从丹东到吉安,这是他们最主要的防区,上级事先将飞机的航线,时间和高度都通知了雷达兵。结果仍旧令人沮丧,五个雷达连,10部雷达只报出了几个不连续的点,而这几个点根本无法描述飞机的航线,达不到战斗要求。此时,营长孟机萃再也按捺不住,跑出雷达机房,站在雷达站的山头上,他听到了飞机的声音,甚至已经看见了飞机飞过,可雷达屏幕上却依旧是一片茫然。

    雷达兵不能提供有效信息,空军就无法投入战斗。而后来发生的事,更是让年轻的雷达兵感到脸上无光。有几次敌人入侵丹东,雷达兵没有及时获取行踪,飞机飞到120公里以后,回波就看不到了。何时飞进,何时到丹东轰炸,雷达上没有显示,当飞远了才看到。几次轰炸雷达都是这样,年轻的雷达兵受到了上级批评。

    一个多月来,一连的技术组长郑乃森坐立不安,平时,他在战友的眼里,可是个技术权威。郑乃森的雷达连在丹东锦江山的山顶山,能看到汉城的飞机,但美军几次轰炸丹东却从未看到。结合雷达电波传输的特点,他试着把一架轻便的602雷达,架到山下平原上。结果令他喜出望外,在平地上他竟然看到了进出防空区域敌机连续的航线。

    原来,101营当时所用的三种雷达,均为超短波雷达,这种雷达需要直射电波和地面反射电波共同射向目标,因此对阵地有着严格的要求。需架设在起伏不大的缓坡之上,以得到有效的地面反射。问题解决后,全营10部雷达阵地,又经过选择和调整,一个纵深800公里,面积43万平方公里的雷达情报网终于覆盖在了鸭绿江两岸。

    1951年1月21日,雷达兵们在显示器上看到,有好几批敌机越过平壤北上,向连接中国的铁路飞来。他们紧盯显示屏,准确利索地向空军报告着敌机的动向。不久,传来消息,在雷达部队情报的配合下,志愿军航空兵里汉大队第一次击伤美军飞机。这是新中国航空兵历史上的第一次,紧张的值班室中立刻透出掩饰不住的兴奋,因为这也是雷达兵的第一次。

    年轻的雷达兵在初次的胜利中,迅速进入状态,随后陆续发现并报送了多次敌机的活动。这些重要的空中情报,使新中国的航空兵在初战中便锋芒毕露。

    就在第一批雷达兵参战不久,1950年12月,一群来自东三省的中学生秘密集结在沈阳的贝塔班,学习雷达的操作技术。他们为加入这样一个独特的兵种而自豪,以年轻人的激情投入了疯狂的学习。后来,新中国的许多雷达兵骨干都出自这批人。

    101营雷达部队此时还全部驻守在中国境内,总共10部雷达,监视范围相互衔接。自中朝边境,深入朝鲜战场250公里左右,它提供的情报价值已经令人刮目相看。

    就在101雷达营逐渐适应这场战争,远东空军轰炸机损失不断的时候,雷达兵在一次作战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天下午,雷达兵报告有大批的敌机近袭,其中还有大型轰炸机。这个时候,指挥所就命令全连进入一等战备。朝鲜北部上空,B29机群正向中朝边境飞来,高空中还有掩护的F86,成群结队,上上下下都是飞机,在震耳的轰鸣中,恐怖和杀气扑面而来。

    642操纵员吴伟,突然看不到目标了。5寸A型显示器的时间机械上,突然变成了像毛草一样的杂波。所有的固定和波动目标,全部消失在杂波当中。

    过了一两分钟,路42围,也发现了干扰,原来,所有来袭的轰炸机针对雷达电波,都安装了无线电干扰装置。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吴伟他们还是看不到目标。两个人死盯着监视器,目光几乎疯狂。

    自从美军实施干扰之后,年轻的雷达兵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当他们知道杂草波是由轰炸机加装的干扰设备造成的之后,他们很快就确定了这种干扰的性质。瞄准式干扰是针对雷达正在使用的波段发射噪音电波,而在当时志愿军没有反干扰的任何装备。

    如何使得敌机发射的干扰电波对雷达不产生影响?无线电收音机当时给了雷达连的技术人员灵感。只要改变雷达电波的频率,使得干扰电波与雷达电波不在同一频率,那么,干扰就不会起作用。经过反复调试,技术人员在雷达的接收机,发射机上调出了几种固定的频率,干扰一旦出现,只要改变频率,就能有效地减轻干扰的影响。

    1951年7月21日,四连雷达机房内,刚参军不久的刘乾坐在标图桌前值班,他当时不到20岁,看上去还像个中学生。交接班的时候。操纵员大喊一声,情况,大家立即进入紧张战斗状态。

    几乎同时,耳机中传来操纵员的声音,报发员迅速把敌情通报沈阳情报总站,刘乾紧张的有些喘不上气来。

    这时候操纵员报出来动1,153,148,动1,还有高度和机型,动1是叫敌机第一批,153,是方位,148是距离,动1是一架。紧接着就报了第二点,就变成了两架。

    此时,总站已经下令一等战备,关键岗位换上技术尖子。刘乾被从标图桌前换下,接替了报话员。没想到,他在这个位置上,经历了终生难忘的时刻。当时空中的所有情报,都是报到在情报总站值班的刘乾这里来。忽然间4点上报敌情,开始报的是一架,后来又报两架,四架,八架,他立即追查到底是几架?接下来,目标突然变得混乱,没有规律。

    值班连长根据干扰情况,立即采取措施。等回到标图室,他自信地命令刘乾,按八架报。经过沈阳的观察,核实确实是八架敌机。这样就把准确的情报,通报给了航空兵。我方起飞了八架飞机,进行了空中拦截。在本溪上空,击落了七架敌机。其中有一架被击伤,经丹东人员跟踪掌握,到了高层上空消失。

    十多天后,总站的嘉奖令到了,年轻的雷达兵对空中情报,把握的完全准确。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已经历了整整三个年头。这年的7月27日夜22时,钟声响过之后,和平终于降临了。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雷达兵却依然坚守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默默的监视着辽阔的天空。仅仅三年前,当他们把第一部旧雷达架设在上海安国路76号的楼顶时,当他们陌生好奇的走进这场战争时,谁能相信现在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在中国辽阔的空域编织一个兵种的梦想。

    (2007年8月16日CCTV-1 16:26科技博览栏目播出)

责编:常颖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