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飞雷传奇(上)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27日 11:27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英勇爆破 血与火中迸发灵感 简单材料 汽油桶变身大火炮 实战检验 问题不断出现 土法子如何拿下敌工事 新武器能否应对大决战

高文魁当年的照片

再现飞雷炮往炮筒里装炸药包

    1947年以来,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依照党中央的部署,陈庚领导的晋冀鲁豫纵队突破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封锁,杀入国民党阎锡山部腹地。我军的作战形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和以往我军习惯的游击战相比,与敌人正面对垒的阵地战、攻坚战愈发频繁。

    在山西晋南县解县城门两侧的炮楼上人影晃动,它们曾是日伪时期遗留的工事,虽然已经换了主人,但是它们的枪口依然瞄向解放区。

    距离城门一百多米的树丛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工兵战士白孝基、张天星和战友悄然摸了出来。他们避开了敌人的正面封锁从侧面绕向目标。在距对方工事约莫五十多米处,白孝基和张天星再次检查手里的东西,那是他们为这次行动准备的武器:五斤多的炸药包!敌人似乎并没发现下面的动静。白孝基已经能看到炮楼顶上来回走动的敌人哨兵,甚至能听到里面的喧哗。敌人并不在乎暴露自己,他们显然对这些反复加固的工事非常自信!

    整个纵队手里的炮少的可怜,炮弹更是稀缺。无法利用有效的炮火打击,战士们只能采用这种危险的办法:炸药爆破!距离总攻还有三十分钟,白孝基和张天星必须尽快拔掉这些钉子。然而来自炮楼和旁边的城墙制高点的交叉火力,让他们前进的道路被彻底封锁。

    两个战友先后倒下,白孝基和张天星紧跟着冲了上来。刚刚放好炸药,敌人的侧翼火力就发现了他们。城门楼的那个手榴弹扔下来正好打在张天星的右肩膀上,好在这枚手榴弹是哑弹,他只是受了轻伤,其他两名战友牺牲了。

    三天战斗中,白孝基所在的工兵连减员情况严重。解县县城拿下来了,可工兵连里上上下下都高兴不起来。连长聂佩璋立了功了,旅里面贺功,他也不去参加。他就在这个连队里面摆了一些桌子,把牺牲的这些人写上名字,放在那儿,他来悼念他们。

    聂佩璋是太岳纵队工兵连的连长,这位四十来岁的老工兵有着丰富的爆破经验。在整个纵队组织的一个工兵学习班上,他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既然能把石头抛出去打敌人,那炸药也应该能抛出去。

    聂佩璋说的土法子是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的一个发明,它曾被广泛用来打击侵略者。炸药埋在地下,土坑盖上木板,上面安放地雷和棱角尖利的石块。等敌人到了跟前,拉燃导火索,炸飞的石头、地雷就能在很大范围内对敌人造成杀伤。

    1947年八月下旬的一天,白孝基等学习班的战士来到敌人占据的一座县城下,连长聂佩璋和一名工兵骨干高文魁动手操作,他们准备来一次特殊的爆破:用炸药抛射地雷。

    两人挖出了一个侧面是斜坡的土坑,里面埋上炸药。战士们都是半信半疑:用炸药抛射地雷那是漫天四散没有明确方向,可这怎么能用来爆破碉堡之类的固定目标呢?

    第一枚是落在了这个城门,几秒钟以后,地雷轰隆一下爆炸了。另外一枚掉到那个敌人的屋角那儿,轰隆一声也炸了。

    只要把握好土坑一侧的斜面角度和炸药剂量,就可能使得物体沿着一定轨迹抛出,最终落到目标位置。眼前的一切让大伙兴奋不已,能抛出地雷当然就能抛出炸药包啊!聂佩璋的想法却不这么简单。虽然能够抛出去了,但是不适合战争的需要,操作起来不方便。

    在相互的比划和讨论中,一种模样奇怪的武器浮现在众人眼前:一个粗大的汽油桶,底下装着足量的推进火药,上面是炸药包,火药瞬间燃烧产生巨大的冲力,炸药包上的导火索同时被引燃,炸药包随即被抛向目标。

    当时解放区虽然有自己的兵工厂,但他们的设备简单而且流动性大。创意出自战场,看来制造也只能在战场上完成。

    依照连长的安排,高文魁和其他战士们跑到老乡家里买来了枣木板,从战场上找来了汽油筒,还请来了村子里的木匠和铁匠帮忙。他们在指挥部后面叮叮当当地忙了两天。

    很快,一个口径50厘米、长90厘米的汽油桶抬了出来。工兵们准备来一次实验。口径这么大,炮身却不到一米,纵队里的老炮兵看了也是连连摇头,谁都没见过这么奇怪的炮。抛射筒放在一个侧面倾斜的土坑里,战士们做了一个没放炸药的替代品来发射。

    炸药包是发射出去了,可射程不让人满意,才五十米!

    抛射距离的远近难不住工兵,想要打得更远只要加大汽油桶药室里的火药量就行,关键是怎么能准确控制落点。大伙一致要求继续实验,看看装上真正的炸药包后威力如何?炸药包是打出去,可随即就成了天女散花!大伙都愣住了!

    工兵们把已经破碎的炸药包捡回来反复对比,随即发现了问题所在。抛射炸药包离不开火药,可捆扎、包裹炸药包的都是麻绳、麻袋,他们很容易着火、散开。解放区里铁丝又极其短缺,这可怎么办呢?问题还没解决,部队就接到了新任务!

    一九四七年八月份,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离开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配合刘邓主力逐鹿中原。队伍一路推进,打到了河南陕县城下。与此同时,工兵连对抛射筒的改进一直没停,此前遗留的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黑电话绳子由于有柏油和几层玻璃纤维,用它来捆炸药包,就不会着火了。

    一九四七年九月河南陕县攻城战即将打响,新武器直接抬到了战场上。这是新武器第一次用于实战而且是难度很大的攻城战。白孝基拿着两根铁棍兴冲冲地跑到前沿,为了方便操作和灵活调整角度,连长聂培章还为抛射筒添了两根支架。

    炸药包准确地打到了敌人东门一侧的城下,厚厚的城墙顿时被炸开了一个口子,战士们一拥而入。新武器在第一次实战中就打出了名气!大伙给它起名为飞雷炮。

    一天之内,四纵基本控制了陕县的绝大部分城区,只剩少量敌人还在借助城南工事抵抗。飞雷炮随即转移战场,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前方一百米左右的一座碉堡。一声闷响后,炸药包飞落到距离碉堡五六米远的地方。可能是导火索的长度把握的不太好,长了一点,所以飞雷弹飞出去以后,到了敌人阵地还没有马上爆炸,敌人一看是个白乎乎的东西,还以是宣传品。随后五六斤炸药包爆炸了,巨大爆破力还是炸塌了大半个碉堡。发射刚结束,一直在后面观测的聂佩璋连长把高文魁和其他战士召集起来。高文魁明白:连长对这次的发射显然不满意。

    由于炸药包上导火索预留得比较长,所以飞雷炮炮弹落到地上都会滚动一段距离,地面的坑洼、斜坡自然会影响到它的最终落点。这种时候,类似目测这样的技巧也显得无能为力。是否还能有法子能让飞雷炮更加精准呢?

    一九四八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晋冀鲁豫第四纵队已经逼近淮海,在他们的四周国名党黄百韬部队和黄维部正在紧逼过来。大战就在眼前,对飞雷炮的改进还在紧张进行。新武器能否在决战时刻派上用场呢?

    (2007年8月21日16:26cctv-1科技博览栏目播出)

责编:常颖

1/1页
精彩专辑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