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英勇爆破 血与火中迸发灵感 战场制造 汽油桶变身重火炮 实战检验 问题不断出现 土装备如何拿下敌工事 新武器能否应对大决战 |
工兵英雄 |
飞雷炮的发射图解 |
1947年5月11号,硝烟弥漫在山西晋南小城解县的上空,距离城门一百多米的树丛中,我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的工兵战士白孝基、张天星和战友们悄然摸近了城门一侧的炮楼,他们要在总攻之前扫清障碍。
爆破虽然成功但是两名战友牺牲。几天的战斗中,工兵连减员情况很严重。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依照党中央的部署,陈庚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反守为攻,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杀入国民党阎锡山部的腹地。敌人凭借坚固的城墙堡垒作防御,我军却没有足够的炮火支援。战士们只能采用这种危险的办法:只身爆破!
在一次学习班上,工兵连连长聂佩璋提出: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曾利用炸药抛射地雷打击侵略者,能否用这种法子抛射炸药包来完成爆破呢?连长聂佩璋和一名工兵骨干高文奎动手操作,试验非常成功。
依照这个思路,高文魁和其他战士们买来枣木板,找来汽油桶,工兵连造出了新武器:飞雷炮。在经过几次实验后,工兵们装上了炸药包准备实弹射击。大伙没想到:炸药包刚刚打出去就炸成了碎片!
捡回打碎的炸药包反复对比后,大伙发现:原来问题出在包裹炸药包的绳子上。麻绳换成了电话线,炸药包依照飞雷炮的发射要求重新改进。
在河南陕州的攻城战中飞雷炮正式投入实战,飞雷炮一发即中,为攻城部队打开了入口。为了保证发射精度,工兵们借鉴了炮兵的瞄准技巧。虽然威力惊人抛射距离也不近,但飞雷炮的射击准确性始终困扰着大伙。一九四八年五月,敌人重兵突然逼近,新的大战就在眼前!
一九四八年十月一号早晨,驻守河南铁门镇的敌军突然感觉到了异样:阵地前沿冒着枪林弹雨潜入堡垒附近的爆破手突然没有了,对面阵地上的掩护射击也停了,双方阵地在瞬间一片死静。
在中野四纵的前沿战壕,几门粗大的汽油桶被挪到了壕沟边缘。几个月来的实战中,工兵们已经离不开这种武器,四纵工兵连的每个排都配备了飞雷炮。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对面一百多米处敌人阵地上的地堡群和纵横交错的战壕。
负责这门武器的张天星把汽油桶放进了一个早已挖好的土坑,一周前,他们在战斗中缴获了一大批黄色炸药,借这个机会工兵们对炸药包的装药量和外形都做了改进,飞雷炮还有了专用的炮弹!在阵地另一端工兵骨干高文魁也做好了发射准备。
经过反复调整,这时的飞雷炮装药量至少五公斤。爆破力有了很大提高,就连外形上也明显不同。为了尽量减小抛射时的空气阻力,工兵们借鉴了火炮炮弹的外形,四四方方的炸药包被捆扎得前尖后圆。
完成调试后,三门飞雷炮一齐发射。每次发射完,高文魁都会探出头来仔细观察炸药包的落点。随即转过身来指挥其他战士重新调整放置汽油桶的土坑。
为了提高飞雷炮的爆破精度,工兵们想了不少法子。纯粹的目测肯定不够,每次发射后,战士们都要靠调整土坑坡度以及炮筒支架角度来控制炮身,保证炮弹的落点不会偏差。
接连两波发射,十几枚飞雷炮弹抛向敌军阵地。对方终于见识了这些从天而降的白布包的威力,敌人的前沿工事基本被摧毁!
射程虽然短,飞雷炮的破坏力却比有些重型火炮还强大。它的爆炸不光是摧毁了敌工事,对于敌人的战斗人员,飞雷炮弹爆炸时发出的震天撼地的声响同样产生了惊人杀伤力!
国民党军队中甚至流传开了一种说法:解放军得到了某种秘密武器:它是可怕的特大威力炮!
对铁门镇敌军的攻击很快向纵深挺进。第二波发射结束后,一直在前沿观测的聂佩璋连长把高文魁、张天星和几位班长叫到观察哨里,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飞雷炮的发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为了保证射击精度,战士们不得不在每次发射之后重新添土,移动飞雷炮,调整炮身角度,这显然会影响到发射频率甚至影响到最终的爆破效果。在激烈的大战关头,这个问题愈发突出。
在飞雷炮的顶部或尾部安装了瞄准器之后,士兵就可以给操作者提供一个参照。每次发射后,工兵们就可以根据角度仪迅速调整炮身角度,而不用再反复挖土添坑。这一来就大大缩短了发射间歇,基本实现不间断发射。
在聂佩璋连长的反复推算下,高文魁和工兵连其他战士还为飞雷炮弹的设计提出了一整套详细数据。明确规定了炮弹重量、导火索长度等诸多细节,以便于其他部队的战士仿制。
1948年11月23日,双堆集这个方圆不到十公里的小村子已成了另一种景象。十万人的黄维军团被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围堵在这里。在几次突围都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转入防御。
短短几天里,黄维部队利用地形构筑了大量地堡、交通壕,构成了里外三层的防御体系。在整个防御阵地的中心,黄维还把几百辆汽车联成一圈,并用沙土装满打造出了一条所谓的核心防御圈。
几个月来为了行动迅速,中野将重型武器丢弃不少。面对敌人如此强悍的防御,火炮不足成了大问题。为减小进攻时的伤亡,我军总结出了一种新打法;迫近作业,把坑道挖到敌人前沿,尽量缩短裸露冲击的距离。随着坑道的延伸,阵地前双方壕沟和工事犬牙交错,两军对垒更加接近。双方距离几十米,这正是飞雷炮的理想射程,这个武器有了绝佳的发挥威力的机会!
12月6号中午时分,双堆集上空的太阳缩进了乌云背后。在为总攻所作的炮火准备中,飞雷逐渐成了主角。几十门飞雷炮推进到了战壕的最前端,敌人里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基本暴露在飞雷炮的射程内。
接连三波发射后,对方三层防御工事都飞上了天,敌人汽车防线也土崩瓦解。
进攻部队开始向纵深推进,工兵连手里的飞雷炮弹使用殆尽,恰恰就在这时张天星接到新任务。用四发炮弹打掉,暗碉、鹿柴和有一挺重机枪的山墙。张天星不敢轻易出手了。调整射程,四发炮弹终于打掉了敌人的三个目标,一直被火力敌人压制的战士们顺利拿下了这个据点。
在战场前沿,二十二旅工兵连二排排长高文魁紧盯着五十米外的一个敌人工事。在此之前,他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灵活操作飞雷炮摧毁敌人多个目标,为突击队扫清了冲锋道路。
可就在这时,敌人的这个机枪火力点却挡住了突击队的冲锋道路。此时他们的手里只剩一发远程炮弹。高文魁随机应变,调整飞雷炮角度,角度85度!这时的飞雷炮和地面之间几近直角!
飞雷弹打出去落在了距火力点两三米处,可高文魁并没立刻听到熟悉的爆炸声!因为打得是远程弹,导火索燃烧时间也比较长。
一看还不爆炸,高文魁着了急,就在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响起。烟雾散尽,敌人的地堡也不见了。这次爆破清除了对突击部队威胁最大的障碍,扫清了冲锋道路。
在淮海大战中,参与并发挥了作用的飞雷炮达到了一百多门。淮海战役持续了两个来月。在此期间飞雷炮功不可没。它的出现减小了我方进攻人员的伤亡,弥补了当时我军火炮的不足,使得敌方一些重要防御工事在短时间内被顺利摧毁。此后随着我军重型武器不断丰富,飞雷炮逐渐退出兵器舞台。
淮海战役中,中野四纵工兵连涌现出了一大批飞雷英雄。四纵二十二旅工兵连二排排长高文魁积极钻研飞雷发射技术,在决战时刻表现英勇,成功使用飞雷炮准确摧毁多处敌人重要目标,因此获得了“工兵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事迹在当时的部队里引起了很大反响。四纵工兵连也因此受到嘉奖。
今天,飞雷炮的提出者聂佩璋,飞雷炮的使用和改进者“工兵英雄”高文魁已离开人世,其他几位使用者也过古稀,老战友们时常会聚在一起追忆往事,这种武器已把他们和那段风火岁月紧紧联在一起。灵感迸发于战斗当中,制造就在战场上完成,这种特别的武器和它创造的奇迹会被永远铭记!
(2007年8月22日16:26cctv-1科技博览栏目播出)
责编: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