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我要怒放的生命》第二集 英雄年代

CCTV.com  2007年09月03日 10:22  来源:  

    

    1986年的8月11日,云南省境内的虎跳峡与平常格外不一样。李大放,几个月前他还是四川省德阳市的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但此时注视他的目光不再是学生的眼睛,而是陡峭的山路上观望的人群。他即将和另一名队员王岩漂流举世闻名的虎跳峡。

    采访:杨欣

    

    虎跳峡是长江上最险的一个峡谷,你站在虎跳峡那儿你感觉地都在震动,你感觉发出的声音是从地狱里发出的声音。

    采访:何平

    

    当时我们用了一条密封船装了一只狗进去,往下试漂。结果下来,密封船打烂了,狗也没有了。从上面漂下来一只死猪,放了一只猪下去,我们在下面把这只猪捞上来的时候,这猪身上的毛已经被剃得非常干净。一根木头下去,下去以后就看不见,然后突然从二、三十米远的地方能突然弹射出来一样,浮力把它弹射出来。而且那么粗的木头可以弹射到一定高度,你想它的冲击力……

    虎跳峡是整个长江最为危险的水段。全长16公里的峡谷内分布着21个特大级险滩,总落差达208米。仅上虎跳落差就达12米,每平方冲下来的水压达到14吨,任何一个人下去都将会被压扁。而李大放和队员要漂流的正是布满凶险和死亡的上虎跳。

    李大放:

    

    必须要做的更漂亮,必须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才有一个交代。尽管我自己心里边并不是为这个事情去,但是你坐在那里的时候,你还是要表现得像那么一回事。

    李大放的这句话也许代表着许多队员的真实想法。原本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厂会计的杨欣就是其中之一。早在1985年之前,爱好摄影的杨欣曾经2次去过虎跳峡。1986年,在论证会上,人们第一次通过杨欣拍摄的照片完整的看到虎跳峡。正因为这个缘故,杨欣得以进入了漂流队。

    采访:杨欣

    我自己就是还有一点私心,就是说因为我以前喜欢摄影,就想这个漂流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赶上了以后,他们在那里漂流,我拍几张,兴许能获奖,最后就抱着能够拍照片能够获奖的的心态跟他们走了。

    1986年,四川地理学会和《四川日报》等新闻单位共同发起了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与此同时,7名北方大汉也组成的洛阳长江漂流队。他们漂流长江的起因都是源于一名叫尧茂书的青年首漂长江不幸遇难的英雄事迹。

    尧茂书的三哥尧茂江,如今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那段往事是他生命中最为沉重却又最为自豪的记忆。

    采访:尧茂江

   

    有一天我上班的时候,他尧茂书请假从娥眉找到我,你能不能陪我去一起到源头漂流一程。当时我心里还是没有准,我说家里面的娃娃还小,当时才三岁多四岁,刚刚上幼儿园。我爱人也在上班,不清楚这个事情,还得给家庭商量商量。我就说,我考虑考虑,这个时候他就很急。如果我们再不漂,美国人探险家肯。沃伦就要来漂长江了。无论如何,你即使不送我,我一个人也要到源头漂长江,结果说到这个的时候,我觉得他的眼睛就湿润了

    面对弟弟湿润的眼睛,尧茂江被深深的打动了。1985年5月9日,尧茂书和尧茂江两兄弟从成都启程,带着一大堆自费买来的器材,途经兰州、格尔木等地,历时半个月到达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

    采访:尧茂江

    还有到源头的那一天,他也是在冰川雪地里跑,然后睡到雪地里面,大声的喊姜古迪如,各拉丹东我来了。

   

    6月20日,姚茂书的“龙的传人号”从长江源下水。尧茂书预计,从这里开始,用10 0天的时间漂流到上海。在陪同弟弟漂完300公里的沱沱河后,尧茂江由于单位假期将结束,不得不与弟弟在长江边深情话别。

    采访:尧茂江

    他说,困难虽然很多,但是我还是要继续漂长江,无论多大的困难我都要漂,我就不相信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漂过这个长江, 我一定争取胜利归来。说完这个话,他就把头扭过去。因为离开的时候是22日早上7、8点种,天不是很亮的时候,他很难过把头扭过去了,然后我和他洒泪而别。我也不晓得,这句话以后就成了永别。

    

    就在尧茂江回到成都后的8月初,噩耗传来,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段时不幸遇难 。

    在随后的各种媒体报道中,尧茂书逐渐被刻画成一个为国争光的形象,抢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成为尧茂书漂流的主要目的。这样的解读真实的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心态。

    采访:姚遥

   

    因为当时历史背景是这样,刚刚改革开发,取得一些成就,对外开发的门户,非常想迅速崛起的这种心态,在国民当中它实际有很大比重,因此借助这么一个事件,我们感觉到有一种为国增光这么一种事,里边赋予漂流探险以外很多附加的东西,老百姓反映出来的也是这个情绪。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个性化初露端倪的年代,在改革开放进行了将近10后,人们纷纷脱下全国流行的绿军装,在一个变革来临的敏感时期,人们在等待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突破口。

    采访:李大放

    

    内心真正的想法,就是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次不平凡的经历。人生就那么几十年,这一辈子要想不是那么太平淡的过去的话,总是想做点什么事情。我很小开始在这方面就有些想法,不知道是什么,但总觉得不想平平淡淡过去。

    怀着这样的想法,李大放主动辞去了单位职务,毅然加入长江漂流探险队。杨欣也怀着他的摄影梦想踏上了漂流长江的征程。

    1986年6月,两支中国漂流探险队纷纷抵达长江源头。随后,美国人肯·沃伦带领的漂流队也来到中国。于是一场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为口号的活动,借助长江漂流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采访:姚遥

    长江源这段地区,大量的实际上,漂流探险的意味并不强,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野外生存的考验。尤其是你远离了现代的文明以后,进入了茫荒的时候,你感觉好象进入了时光隧道似的,退回去了,退到几千年几万年以前,没有一点文明的痕迹。我们在沿岸就没有看到任何人的文明的痕迹。在某一处,有一天刚发现牧民筑的围墙就惊喜万分,就觉得这儿有人来过。

    1986年7月,三支漂流探险队相继进入金沙江水段。当初,杨欣是抱着拍摄获奖作品的想法去参加漂流。正是在漂流金沙江的过程中,杨欣通过自己的拍摄获得了长江漂流金奖。但拍摄过程中的惊险却是他不曾预料的。

    采访:杨欣

    那天天气还不错,还是比较晴朗,然后我们划着船就出发了,我记得进入通天河以后船速比较快,想更快赶到玉树,大家心情都特别好。

   

 和前些日子的漂流一样,杨欣和队友何平一前一后,分别乘坐两艘漂流船顺江而下。

    采访:杨欣

    到中午的时候就老觉得平静的水太长了。心里面就有一点点发憷。然后我记得有个队员站起来,在船头张望。就突然发现前面的江不见了。

    采访:何平

    

    刚刚转过弯就听到对面有枪响,就看到岸上有人在对我们挥手,意思是让我们赶快靠岸,但这时候我们已经进了主径,当时想靠岸,正好转过弯后就听到震耳欲聋的水声,就很响,这时候就看到前面有一片江面基本就是断了。看不到江面了,然后就看到底不断翻起一些白白的水花往外冒,声音很大,这时候我们就千方百计靠岸

    采访:杨欣

    但是这个水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没有能力把船推到右岸了。当我们使出全身力气的时候,只能做最后的挣扎,使得我们的船没有撞到礁石上面,而是擦着礁石的边,一下,就下了那个陡坎。紧接着滔天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压了过来,我在船里面我记得我当时睁开眼往上面看,感觉得周围都被浪包围了,天也变得很小,以为就要翻船。

    采访:杨欣

    好在那个滩不是太长,经过一番水里的折腾以后,船没有翻,然后就冲出来了。那我第一次,紧接着我一靠岸以后,我马上拿出我的照相机,就赶在那个滩头,就在他们打枪的位置,立在悬崖上面等后面的船只。

    

    采访:何平

    抢不进入这时候就进入了主径了,主径里头我们就没有办法,就只有面对这个跌水冲过去,这个时候才看见前面那个大的跌水,有4、5米高的大跌水,看那个浪卷起来,而且底下有很多大岩石,看着很多裸露的岩石就,这时候就感觉比较危险了。当时我们就想必翻无疑了。

    采访:何平

    在下这个大跌水的时候,只好正面来了一个很大的卷皮浪,盖过来,盖过来以后实际上船就是骑着浪头下去。

    采访:杨欣

    然后就把相机对准了,当时我记得那是80到200毫米的变焦,我把它推到200毫米,那是电动卷片的,很遗憾里面剩最后5张胶片,然后啪啪连按了5张。就正是这组片子使我获得了长江漂流的金奖,还奖励了我一台彩色电视机。

   

    杨欣的幸运只是整个漂流过程中小的插曲。从长江源头下水开始,两支中国长江漂流探险队便陆续遭遇了大大小小的翻船落水。

    采访:杨欣

    在去之前觉得,真有这样一趟经历,就是死,也是死而无憾,可是,真到江边的时候,我真在这个漂流当中,我是怕得要命。漂流途中,每天睡在江边,听着哗啦啦的江水奔腾而下,常常都在想,第二天下去还能不能再上岸呢

    1986年7月下旬,在漂流通伽峡的叶巴滩时,三名队员孔志毅,张军,杨洪林不幸遇难。

    时隔不久,美国漂流队也在叶巴滩翻船遇险,虽无人员伤亡,美国队就此宣布放弃漂流。中国的漂流队此时已经别无选择,长江漂流所产生的影响早己远远超出了队员们当初的预料。

    采访:李大放

   

    在云南那边有一个山区的小学教师,他带着班上的学生,是山村小学,带着他班上的学生,然后带了三天的干粮,那个时候媒体有报道,他们估计到我们要经过他们家乡的江边的时候,走到江边,就是为了看漂流队经过,老师大概认为这是对学生好的一次好的教育活动。确确实实是非常感人的。我们到江边的时候,老百姓夹道欢迎的时候,我们乘车不能前进,上岸的时候,船还没有靠岸的时候,老百姓他是站在水里边来拖你的船。尽管有当时政府的组织,还有军警在维持秩序。

    采访:何平

    他们经常给我们打来一些电话,发来一些贺年片,就是明信片一样的。上面写的都是激励的语言,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一定要走下去,有的时候还给自己坚强自己走下去的信心。有的时候我们说。骑到虎背上了就必须骑着,不能再下来

    1986年8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漂流队和洛阳长江漂流队来到云南省境内的虎跳峡。面对这举世闻名的死亡峡谷,指挥部在虎跳峡边召开会议,会上最直白的话题就是虎跳峡漂还是不漂。

    采访:杨欣

    我们漂流指挥部的领导,就召集我们主力漂流队员开会,而且不让记者参与,其他外人都不让参与。因为不要给大家增加一种心里的压力。第一个问题就是说虎跳峡咱们漂还是不漂。大家都说肯定要漂,不漂我们没发交代,当时交通不方便,新闻没有今天那么方便,通信都不方便,在那个地方云集了40多个记者,一个只有一两个旅馆的地方云集了40多个记者。那么多摄影机对着你们的,你们能不漂吗。所以说选择漂。谁漂,当然第一个义不容辞的是我们队长王岩,该他漂,紧接着,至少两个人,有个伴,第二个人是谁?

    这样的问题拷问着每一个队员,漂流虎跳峡就意味着拿生命去下注,用血肉之躯和大自然的狂暴做一次实力悬殊的赌博。

    采访:李大放

    我一直都是这样想,我不漂,因为那下去肯定死人的,就是这样想的。那太危险。

    采访:杨欣

    说实在的,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来我也举起了手,包括最后都举起了手,我漂,但是声音绝对没有那么激昂,声音都比较小,还是我漂吧,,

    采访:李大放

    临到后来想,已经不是考虑死不死人的问题,自己觉得无所谓,等到那个时候,你在做这个事的时候,全国有那么大的反响,那么多的支持,那么多的关注的时候,似乎你就必须要做得更漂亮,必须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才有一个交代。

    经过慎重考虑,指挥部以点名的方式决定在上、中、下虎跳峡各派一艘两人的密封船漂流。李大放被选为和队长王岩漂上虎跳,杨欣则被选为漂流下虎跳的队员之一。

    采访:杨欣

    其中就点到了我,当点到你的时候,心里面一阵的狂跳,害怕,毕竟你才23岁,人的生命刚刚走到23年,你面对的,就是说你只有百分之五十的的把握能活着回来,说白一点就是说,你做出了一个最危险的选择,兴许你再也回不来了。

    1986年8月11日,长江漂流探险队开始了对虎跳峡的第一次冲击。当回忆当年的心情时,李大放用的最多、也是最不可思议的词就是:平静。

    采访:李大放

    有很多人问起来的时候他们都不太相信,我们队友、随队的记者,在聊起这个事的时候都不太相信。你真的什么事情都不想,你真的在漂流的头天晚上能睡的着觉吗。这个人经过很反复的思想斗争以后,临到前几天想这个事情,而且决定去漂的时候,确实不是考虑死亡的问题。这个事情反正要做,很平静的对待,包括进仓,包括我就在船要进入虎跳峡,那个船在剧烈的颠簸,听到外面震耳欲聋的涛声的时候,心里边其实都是非常平静。真正到那一战非打不可的时候,你不会去考虑其他的问题,那真的,那真的非常平静。

   

                    密封船
     我们在密封船里面,里面绑着两个氧气轮胎,然后还有几只手电筒,还有步话机,步话机就传来指挥部告诉我们距离上虎跳有多少米,100米、 80米、 50米,这么报的时候,自己都非常平静

    等到我们的船直立起来的时候,我们马上要下那个虎跳石大跌水的时候,我还跟队长开玩笑,我说我们马上就进地狱了。

    一落下去,只听到“嘣”的一声巨响,

    接着我们的船就剧烈的翻腾起来,那个翻腾就像在洗衣机里绞我们一样。剧烈的翻滚。人在里面就随着这个船体翻腾,当时都没有其他任何的感觉。

    等到船也不翻腾不颠簸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成功的过去了。过了上虎跳

    但是杨欣漂流下虎跳的感受却与李大放截然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才让旁观者深刻理解李大放所感受平静的含义。

    采访:杨欣

    宣布以后,过几天就得漂流,那几天确实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就是心里边很矛盾,自己在挣扎。

    我记得我上那密封船的时候,心里边确实在狂跳啊,因为你不是走进密封船,你感觉是在走进一个棺材。兴许你钻进去以后,给你盖上以后,你再也出不来了。但是你还是大气凛然,走去的时候还是给大家挥手,面带微笑,感觉藐视虎跳峡 ,我一定会漂过去,有可能我当时也记不住喊了一些激情的口号,然后钻进入了。

    钻进去以后,你的心情就平静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进都进来了,是死是活你已经不能左右了。听天由命吧,反而平静下来了。

    然后你在江里边翻滚,那的大的浪,还有礁石,冲撞啊。密封船不是绝对的密封,你想就是盖盖上以后,拿绳子绑一下,在翻滚的过程中,水就往船里边涌,有可能把仓门打坏。然后大量的水就涌进来了。你坐在里边就像洗衣缸一样,在被不断的搅拌。

    当船慢慢趋于平静的时候,当我们的救援船上来的时候,他把你拽到岸上去,我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的时候,那种兴奋,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那种兴奋,当时我记得打开仓门,我第一个伸出去的可能还不是手,是脚伸出去的还是怎么伸出去的,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只是说一种激动,你想一个人从死亡的边缘滑过,是什么一种感受。

    真是觉得活着多好,以至于对我后来的影响,包括也有人问我,你做可可西里,做长江源保护,做野生动物保护,做民间组织,那么艰难,你想到过放弃没有?我就说,再难,不管这个事情再难,有一点,至少你还活着,可能也是得于我那个时候的经历。活着多好,活着什么事情不能做?有什么事情想不通的?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李大放和杨欣是幸运,他们都与死神擦身而过,但是他们的幸运并不代表整个漂流队的幸运。中国的两支漂流队在先后完成对虎跳峡的全部漂流、以及之后老君滩的漂流中,相继有4人在用密封仓强行漂流险滩的过程中不幸遇难。可歌可泣的壮举为长漂厚厚的涂抹上悲壮而肃穆的色彩。

   

     1986年11月,中国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和中国洛阳长江漂流队同时抵达长江入海口,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1987年,由三支队伍组成的黄河漂流队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黄河的全程漂流。长漂和黄漂的出现为中国民间户外运动掀起了一个今天依然难以超越的高潮,也为之后的中国民间户外运动播撒下遍布全国的种子。

责编:徐颖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