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我要怒放的生命》第三集 户外根据地

CCTV.com  2007年09月03日 10:43  来源:  

    这里是北京的驴友们熟悉的一个户外根据地。每个周末总会有一些从未谋面的驴友集聚在这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大家开始默契的装载登山物资、上车入座,准备开始他们在户外网站上计划好的某个户外活动。

    请问你知道20年多年前,玩户是怎么玩的吗

    20多年以前,就像老乡一样,穿着黄胶鞋,背着一个蛇皮袋,就上山了。

    你被问我,别问我,你要问他们。

    不知道。

    20年以前,估计是穿着草鞋,背着麻袋,玩户外的。

    在20年前,民间户外运动对于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人而言,还是过于陌生和超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户外运动必要的装备和知识都很难获取。整个中国的民间户外运动如同一支隐秘的地下游击队,每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就是一个游击战士,他们坚持着战斗的同时,也在渴望着一块属于自己的户外根据地,渴望着更多的战友和装备补给。

    资深驴友:双枪老太婆

   

    那个时候我就是特别希望自己有一身好的装备,于是我就开始努力了,我就到处去买啊,那个时候北京还没有什么装备店。记得特别清楚,买了一双双星牌运动鞋,22块钱。我就觉得太舒服了,就像宝贝一样,非登山不肯拿出来,因为登山特别费衣服,就买了特别结实的衣服,就买了一条条绒的裤子,结实啊!穿上条绒的裤子,双星牌运动鞋,一双尼龙的袜子,然后买一点布的衬衫,我记得特别清楚,兜比较多的,12块钱。然后背上一个小布包,那是我在街上能够买到的唯一的帆布的双肩背包,那会是我们队里装备比较好的人了。

    张恒:

    

    我88年的暑假,70几块钱,买一个很破的自行车,很旧的自行车,从西安骑到洛阳,骑了大概10天。

    张恒是北京地区某知名户外店总经理。但在十几年前,张恒还是一个不知户外用品为何物的学生。1992年的暑假,张恒去新疆看望师母,同时也做了一件让他终身难忘的事:独自横穿沙漠。

    张恒:

    我从地图上计算了一下距离,大概10天就可以走到。背着军包,让我那师母蒸了一大锅花卷,然后自己装了一大瓶水,大概有10公斤,这样装了20多个花卷,然后装了10几公斤水,准备点小东小西的,就上路啦,走啦。连帐篷都没有,睡袋都没有,我就走了。

    在自然界残酷的环境目前,任何的豪情壮志都成为一种笑话。在独自行走到第二天时,张恒的心态已经开始急剧的下跌了

    张恒:

   

 那个沙漠真的是茫茫无边的,上一个沙丘再下去,上一个沙丘再下去,你就向远处一看,就感觉你眼睛能见到距离,20天都走不完。就是这种感觉,而且中午的时候沙地特别热,我穿的一双球鞋,运动鞋, 隔着鞋底烫脚,我感觉地面温度有60度,就是烫脚。到第3天的上午水已经不够了,就快没水了。我说再这样走下去完蛋了,很危险,就决定往回走。

    但这样的决定已经太迟了。在往回走的第四天,张恒已经是半昏迷状态,生命的一大半被握在了死神的手里。

    张恒:

    走到第4天的中午,人就已经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好象没有太多知觉了。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感觉特别舒服,但是你要是这样睡下去,可能这人就一直睡过去了,人就是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但是还是咬咬牙,再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张恒坚持走到了下午3点,幸运的是一位在沙漠边缘放羊的牧人发现了他。

    张恒:

    

    远远的看见一个牧民,在放羊。我就冲他吆喝一声,他看到我也挺吃惊的,因为牧民带很多水和馕,进到沙漠边缘,他们放羊往往好几天才回去。看怎么从这里边走出个人影来,然后冲我跑过来,然后我指着他背上,背了一个大的水桶,特别多,我估计那水有30公斤,够他喝很多天的,他也明白,然后就给我倒了一碗水,哎哟,这碗水,这一生喝过的最好的水。

    1995,张恒大学毕业,在计算机热潮中他借来20多万块钱办起了一个计算机公司。但一年后公司倒闭,这给雄心勃发的张恒当头一棒。

    张恒:

    当时欠了不少钱,将近20万元的债务,压力挺大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背着包,到青海西藏去,一方面想舒缓压力,另一方面就是想,下一步干什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点回归自己内心,就是真正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做户外(用品销售)。

    1997年的一天,张恒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撑起了一顶旧帐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在的雪域高原开始等待着他第一笔生意。

    张恒:

    结果刚撑出来有10分钟,一个老太太就来了,带着她孙女,上来就说,你这帐篷是不是卖的,我说是,就给买了,她说一直想买一个帐篷,带着她孙女到山上玩儿去,300块钱给卖掉了,后来睡袋也给卖掉了,我也忘了多少钱了。

    1997年8月,张恒回到北京。在一个胡同的平房里,他经营起自己的第一个户外用品店。这家不起眼的户外店夹杂在北京最早的户外店行列中,开始粗略的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们勾勒出了一个模糊的根据地。

    张恒:

    最初开店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户外,因为我第一个店就开在胡同里,经常来一些老头老太太甚至手中提着菜篮子问,小伙子,你这店卖什么呀?不了解。

    资深驴友:双枪老太婆

    我第一次看到装备店的时候,我转了半天,不知道它是干嘛用的,后来老板说是登山的。后来我就想,我就爬山的,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用途嘛,和我脑子里想象的准备差别非常大的。最后我明白了之后,我从那儿买了平生第一双登山鞋,当时我花了差不多500块钱,意大利的,简直是宝贝呀,那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户外一词也随着汹涌的经济大潮登上了中国的土地。在铺天盖地的下海经商热潮中,中国的民间户外运动依然是不被重视的对象。张恒所开的户外小店也在尴尬处境中勉强维持着基本生存。

    有问题?

    张恒:

    没有顾客,没有销售,就租一板车,从邻居那花5块钱,每天5块钱,租那个大板车,就那个三轮车,把东西拉上,去各个高校展销,去社区展销,去过首都机场家属院,国防大学家属院,北大,清华,人大,我都去过,说白了就是摆地摊,就是这种方式,给人交一天,少的20块钱,多的50块钱,这是摊位费。然后在那里摆地摊,通过这种方式逐步的让有一些销售来维持生存。

    1998年的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张恒组织了一次户外活动,正是这次活动为张恒的户外用品店迎来了巨大的转机,也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们挖掘出一个崭新的根据地。

    张恒:

    98年的10月份,组织活动,组织俱乐部活动,当时有顾客就跟我说了,叫我老笨,我网名叫老苯,说我们在你这里买了帐篷,买了背包了,没机会用啊。这话就提醒我,然后9月份我就写了一个活动计划,98年的9月份到司马台长城野营。那是三夫俱乐部的第一次活动,去了26个人,玩得很开心,现在野长城不让野营了,保护长城嘛。当时没有。我们在司马台长城野营篝火,唱歌非常开心。

    打那以后,就每周都推活动。有的能成型,有的就成型不了。有时候没人报名就成型不了了。但凡有三个人、五个人、十个人、八个人都去。人多了就收一定的费用,人少了就AA制,坐公交车去。用这种方式一直坚持到现在。

    很多人正是通过参加三夫的活动,喜欢上了户外运动,最后成为户外运动发烧友。随着活动的增多,三夫成为众多驴友的根据地之一。而这种半AA制的活动也逐渐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都尽相效仿的三夫模式。

    就在三夫不断发展的同时,另一个影响中国民间户外运动的绿野模式也异军突起。绿野模式的核心,就是依赖网络的纯AA制自助模式。网络的“零”成本决定了绿野的活动可以长期建立在纯自助的基础上。在绿野,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称绿野人,一切活动依照绿野公约;绿野有自己的志愿工作者,负责维护网络和担任版主。 绿野的出现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样板。

    与此同时,类似的户外运动网站在全国各地也纷纷出现,这些无形的网络平台成为驴友们最熟悉的户外根据地之一。

    就在这些虚拟的网络根据地不断壮大的同时,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些实实在在的根据地也随着中国民间户外运动的发展开始大量的涌现出来,国际青年旅馆,这个新鲜的名词开始进入中国驴友们的生活。

    赵伟:

   

    这个就是说专门为我们区别对待客人做的一个牌子,我们只接待自助游客,自己拉杆箱子,穿着西装的来了我们就不接待,这当年还有一个故事,我们在刚开业的时候,有一个穿西装的来住宿,然后我们就不接待他。结果他打工商局电话,罚了我们500块钱。后来我们就专门做了一个牌子,告诉大家,我们这个地方只针对自助游客开的一个旅馆。

    如今,赵伟和他的龙堂国际青年旅馆在成都已经是颇有名气,但是在10年前,赵伟还不知道有自助旅行这一词。

    1997年,英语专业的赵伟毕业后进入一家旅行社,工作当中自然接触了不少外国游客。

    赵伟:

    首先是在旅行社工作,就是一个天天和老外打交道的工作。来了这帮老外特别有意思,经常看到他们背着一个很大的包,穿的鞋也很大,很破很旧的感觉,但是就不明白,为什么老外都是这样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外都是这样子的。

    赵伟:

    老外就经常带着我出去,先是走一些比较近的地方,然后慢慢的,最重要的一次是跟着老外去北部松潘骑马,一下去了10几天。后来就对自助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们都是最经济最便宜的办法,当时我记得去松潘的汽车票是20多块钱,来回50多块钱,然后我们就住最便宜的旅馆,10块钱一张床,然后我们就去爬雪宝顶。97年的时候,我的装备,衣服,鞋,包,都是老外送给我的。

    在赵伟习惯的工作中,所有的活动步骤都是提前安排,每一次旅行的时间、地点、内容都非常精确,但这次和外国人的自助旅行却和他日常的工作截然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给他精神上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触动。

    赵伟:

    

    别人没办法左右你,你自己完全可以掌控你自己想在哪个地方呆多久,怎么玩,走路,坐船也好,或者说搭车也好,骑马也好,你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从此以后,赵伟越来越多的接触这样的自助旅行活动,并且尽量有时间就去参加。到2000年的时候,他已经决定,自己在成都开一家专门针对自助游客的旅馆。

    赵伟:

    我当年找这个房子的时候,骑自行车花了9个月来找这个房子,就找到这条街上,我觉得这条街很有意思,因为在市中心的胡同里,我骑着自行车走过这条小胡同的时候,就感觉,时光在倒流,就觉得我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找一个小院子来建自己的旅馆。

    在2000年前后,和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较,成都的民间户外运动发展得还不是特别的快速。即使这里曾经经历了80年代长江漂流探险的户外启蒙,但是影响只是一部分人,更多的老百姓对诸如青年旅馆还是持观望的态度。

    赵伟:

    当时我们开店以后呢,有一些老外的朋友,就是朋友的朋友,通过口碑这样宣传过来了。来了以后,邻居看见了以后就觉得,这小伙子挺有意思的哈,什么地方你找那么多老外来住店,然后他们就觉得很稀奇。每天都在门口晃来晃去,想看这帮老外在里边干嘛。总觉得是一个很稀奇的事情在旁人眼里。

    在开店之初,龙堂青年旅馆的客源主要是以外国的背包客为主。2000后,中国的民间户外运动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参与者在的不断增多,龙堂青年旅馆的客源有了明显的变化。

    赵伟:

    当时来说,02年我们刚开店的时候,可能我们的客源90%是外国人,10%是中国人,到现在30%是中国人70%是(外国人)。我相信越往以后走,咱们中国自住游客会越来越多。

    不知道来中国自助游的有多少,因为我当年开店的时候,我觉得人不是太多,但是我知道有。所以这个店并不是单纯为外国人开的或者为中国人开的,我觉得就是为天下热爱自助游的这些朋友开的。

    

    和龙堂的故事相比,严欢和她的梦之旅青年旅馆则显得十分本土化:一个学生时代的简单想法,成就了这家青年旅馆的诞生,而那时的严欢同样不懂什么是户外。

    严欢:

    

    一次出去,跟同学一起出去,当时同学比较多有20多个人,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青年旅馆的一个概念,这么多人玩得很好,要是住宾馆,两个人一间,多麻烦啊。聊得很晚的话,要是出去的话,要是有一个像寝室一样的房间供大家住那该有多好啊,想聊多晚就聊到多晚。

    其实这个最简单的想法与国际青年旅馆的风格不谋而合。但在当时的中国,民间的户外运动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西方国家盛行的青年旅馆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还是一个陌生名词。

    后来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一个朋友说,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叫青年旅馆。

    严欢:

    哪个时候青年旅馆在中国都不是很多的。我们这个旅馆是在03年开始的嘛,很多同学我给他们讲这些,他们都不知道。有很多的考虑。说青年旅馆是不是黑店啊,这么多人住在一起

    办事果断的严欢却不为这些看法所左右,开青年旅馆的念头从一诞生就在她心里开始不可遏抑。用严欢的话说,她是突发奇想就开了一个青年旅馆。

    严欢:

    其实开始做这个的时候呢,觉得应该说是很简单的。没想到就是说,我们当时是分了很多的人,同学都帮着跑,成都差不多可以说是跑遍了。

    严欢:

    后来房子确定了以后呢,就开始要装修了。整体的一个布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想要给旅行的客人留一个什么样印象,这一点我觉得是最最复杂的,因为有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人家不一定会这样子想,而且就拿青年旅馆来说,感觉要布置的像家一样的,很多人对家的概念非常广泛,什么样的才像,你要怎么样做才能给人家一个像家的感觉,给人感觉很舒适,来了以后就很放松的感觉。

    严欢:

   

    在学校里面寝室里觉得很舒服,就是说,能不能做一个寝室这样子的,因为毕业以后你不可能睡上下铺了,对不对?所以很多的就是想到说,可能我们青年旅馆朝这个方向走的话,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体验,另一方面,让他们追忆一下大学时候的快乐时光。

    也许是严欢当初对生活的自由追求正好契合了自助旅游的风格,梦之旅青年旅店在走着自己本土化的道路的同时又与国际青年旅店的一惯风格合拍。但是新的旅馆建成后新的问题又来了,谁来住店呢?

    严欢:

    我们完全没有想客源从那里来,开了以后才想,客源从那里来,我怎么样招揽生意,怎么样吸引更多的客人。

    在朋友的帮助下,严欢为自己的青年旅馆建立了一个宣传网站。通过网络宣传,更是本着她当初要开一个像寝室一样的旅馆的初衷,客源逐渐了有改善。

    严欢:

    我们这里的店员给人的感觉,不是把你当成客人,来这里住店,其他事情跟我们都没有关系,我们现在保持一个宗旨,就是来到我们店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有什么需要你都要接近全力的去帮助他们,要保持这样一个心态。很多人到这里来,根本就不觉得你是老板你是员工,我来这里是花钱怎么怎么样,他很愿意到这里来,觉得很舒服。

  

    随着生意的慢慢好转,严欢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来旅店背包住宿的驴友,交往过程中自然也被驴友的生活所感染,以至于最后她也加入了驴友的行列当中。

    严欢:

    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就背着包跟着他们去了。当时就是记得去那个巴郎,那个时候垭口那个的地方应该是4000多米吧。以前我就是连徒步都没有过的,没有那么辛苦,没有背着大包出去过。特别兴奋,山上以后,特别搞笑的一件事情就是,人家说上了四千多米不要跑啊,会缺氧嘛。那时太兴奋了,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在山上下了车以后就在山上跑啊,看见云海,觉得太漂亮了,真的有种冲动想躺上去的感觉。

    

    青年旅馆里,来自四面八方的驴友们在留言簿写下的各种留言,做特技,配音乐结尾。

责编:徐颖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