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山背上的图形(下)10月13日播出

CCTV.com  2007年09月29日 13:40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为了科学的解释蒙顶山阴面的图案和众多谜团的形成原因,我们组建了一支包括专家学者和地质爱好者的考察队伍,在向导带领和科学仪器的帮助下,徒步深入了那副图案的内部。对于图案中争议最大的两个部分——人像的头冠部位和嘴部,我们通过数次考察,分析出了各自的形成原因。而关于蒙顶山另外两大传说中的自然之谜――古井和麒麟石碑的秘密也被依次解开。

麒麟与人像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走近科学。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各个风景区。某个山峰或者某块石头像某种造型的例子很常见。但象这张卫星照片上这么生动的造型恐怕不多见。更何况这个图案覆盖了几乎整个四川蒙顶山的阴面。而上面最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应该是这些一条条的好像是漫画人物头发的东西和这个人形的五官。那这个图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蒙顶山带给我们的谜团并不仅限于这副奇特的图形,山上那口传说中打开井盖就能下雨的古井,那座一年四季永远半湿半干的麒麟石碑同样困扰着我们,不过也许就在今天,这些秘密就将被一一揭开。

  由于那天找到向导谢老伯的时候天色已晚,谢老伯说,走到我们要去的地方需要8个小时,我们决定今天一早开始徒步考察,地质专家能找到支持他观点的证据吗?

  因为是清早,整个蒙顶山都弥漫着雾气,我们首先到达了昨天来过的那个观察点,昨天由于匆忙,没有定位这里的经纬度,我们通过GPS定位然后和卫星地图上神秘图象的经纬度对比后发现,我们有些惊讶的发现这个观察点所在的位置其实并不是我们原先认为的人像脸部下方,而应该是图象的腰部。大家分析后认为,这应该是由于我们在这里几乎是水平的视角,所以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小部分,在视觉上整个图形被压缩了

  记者:看着真是不像,有3千米,直线距离3千米。

  我们决定今天的目标是上到头发前的那坐小山包上,那是图象范围内视野最高的地方。

  记者:谢老伯。

  谢老伯:哎。

  记者:在哪儿呢?

  谢老伯:在上面呢。


人像

  原来,热心的谢老伯一大早就爬到八仙宫后的小山包上去帮我们观察设计今天的考察路线了。谢老伯独自看守这座小庙已经20年了,看到我们来了,他把用来募捐修庙的功德箱帮到自己搭建的守庙小屋里保管好后,带着我们匆匆上路了。

  在八仙宫后面的树林里有一条小路,听谢老伯说,这里本没有路,这条小路是他为了能与后山的村庄连通,方便购买生活用品花了好几年时间自己修出来的,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小路若隐若现,如果没有谢老伯带路,肯定会迷失方向。而多雨的天气也让路上长满了非常湿滑的青苔,走起来必须万分小心,看来,今天的考察比我们设想的还要艰难。我们能够顺利的到达图形的头冠附近吗?

  由于这次的行程太过漫长,跨越了好几个乡镇,走了两个小时后,我们已经从山脊上下到了后山的中部位置的,在这里,谢老伯帮我们找到了熟悉山腰以下部分的另一位向导。

  谢老伯:邓家山,他就是邓家山人,他带领你们,我就先走了,再见。

  找到了更合适的向导,和我们告别后的谢老伯奔跑着上山了,虽然八仙宫平时基本没有人来,这位尽忠职守的守庙人还是惦记着他的职责。

  我们要去的头发下的那座小山包就位于王老伯所在的村子邓家山。本以为就快要到了,但王老伯说,要走过去至少还需要四个小时。尽管之前我们多次设想过走到这张神秘图形内部将会看到的情形,但真实的情况还是显得太过平凡。跟随王老伯又走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途中进行了一次GPS定位,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现在所走的山间小路,甚至包括之前大约半个小时所途经的沟壑,就已经是图形线条的组成部分了,虽然已经走在了这张图上,但双目所及之处,和在南方任何一座山上看到的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山谷右前方一处奇特的地貌吸引了谢强和刘民生的注意力,在那里,整个山体像是被切去了一块,众多大块的岩石半悬在空中。这是一处山体崩塌后留下的遗迹,而这个天然的剖面,为我们提供了进距离观察山体内部构成的机会。

  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刘民生:主要是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沙砾岩地层,沙砾岩在力学方面它是硬度偏软一些的地层,这样有水,容易泡水,在浸泡后被改造,在被水动力改造后的地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主持人:由于蒙顶山主要是容易被流水侵蚀的沙砾岩地层,所以地质专家假设,那些图案上看起来像是头发的褶皱,应该是长年的雨水冲刷形成的冲沟。这么一大片很深的冲沟呈现一种辐射状的排列,理论上,在它的下面应该有一条河流,由这些冲沟流下来的雨水汇集而成。

  看来,能否找到那条河流,将是揭开头发部位奇特地形成因的关键所在。又走了约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一处地势平缓的地方,前方就是我们计划中要到达的目的地——图形中头部前方的那座小山包,一个制高的观测点,我们决定稍作消息。大家纷纷拿出了地图比对现在的方位,然而,得出的结果让我们吃惊不小,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正是卫星地图上图形的嘴部,一个仅次于头发的关键部位。

  刘民生:我们现场考察发现,图形所谓的嘴部附近,地表有小规模的滑塌痕迹/在山区,滑坡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说具备一个斜坡地带,前缘悬空,在降水的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滑动,形成滑坡,我们现场考察也发现有一些点具备这个条件,前端隆起,中部凹陷,后面有滑坡鼻。


专家现场勘察

  在神秘图形上看起来栩栩如生的嘴部,现实中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滑坡地带。这个现状让谢强不愿意接受,他和地质专家反复比对,希望能够得出否定的结论,但是按照GPS显示的经纬度和地图的走向,这处滑坡地带确实就是人像图形上的嘴部,谢强仔细比对着滑坡的轮廓,最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谢强:无论卫星图片怎么看,和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你看个局部,它证实了这个现象,但同时也有点遗憾,因为我们太近距离了,身在其中,反而不知其细节。

  带着遗憾我们告别了这个地方,寻找能够登上这坐山包的小路,有些失落的谢强一直走在队伍的后面。按照地图推断,我们马上就要接近头发部位的脚下了,只要绕着现在这条路转到小山包的另一侧后,视线就会变得开阔,大家的心情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

  前方不远,就是整个图形科学解释上最大的难点。这是我们离它们距离最近的一次的观察,在近处看来,远没有远看那么有冲击力,而当地的村民对于这个特殊的地貌还有一个有趣的形容。

  村民:十八罗汉拜观音的传说。

  在山脚下,我们看到了一棵至少上千年的红豆树,在北纬30度这条神奇的纬度线上,这颗古老的神木见证着千百年来的爱情宣言,青年男女们用红布条写下自己的美好愿望,然后挂在象征爱情的红豆树上。红豆树的意外出现让我们一天的疲乏一扫而空,大家决定用最后的体力冲上那座小山包,去仔细看看那些头发的全貌。

  正所谓望山跑死马,在下午五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头部中间的这座小山包。由于对穿越时间的估计不足,我们没有准备任何食物,从清早出发到现在,一整天的长途跋涉让每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

  然而,中途休息的时候,那位当地村民的一番话,更让我们凉到了心底。

  村民:上面什么都看不到,都是原始森林。

  但是他说,如果绕道雅安城区,有一条宽敞的碎石路可以直接通到褶皱的下边,天色已晚,我们决定暂时返回宾馆休息。明天休整一天后,再来考察这一整个神秘图像最大的疑点部分。

  利用这一天的时间,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为了验证麒麟石碑的半干半湿是不是由于周围树木的遮挡,从受被雨水淋到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在得到管理人员的同意后,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人工往石碑上尽可能均匀的泼水,看看等水干燥后,是否还会出现这种神奇的现象。

  在石碑附近,我们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正在休整道路的石匠,他会不会知道阴阳石麒麟的秘密呢?

  石匠:因为山上都比较潮湿,石头泡的话积水能力比较强,整体是一块石头,上面这些是泡的,下面这些也是泡的。


传说中的古井

  虽然山上比较潮湿,但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两个小时后,麒麟石碑就已经恢复到了平时的干燥度。褪去一身水气后,我们发现它半干半湿的状态依然如故。

  而刘民生的注意力去集中到了阴阳石麒麟后面的那座牌坊上。他发现在这座牌坊的石雕上,左侧的龙是干的,而右侧的风却是湿的,和前面的阴阳石麒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民生:这里的主要石料是沙砾岩,这种岩石的特点就是成分不均质,就是说它不同部位吸水的强弱不一样。

  经专家提醒我们发现,这种同一石块半干半湿的状态在蒙顶山上非常常见,虽然原理说出来很简单,但利用它设计成这样的艺术品的工匠构思确实非常巧妙。

  这天一早,我们就开车直奔昨天说的那条碎石路,也许就在今天,谜底就会揭晓,一路上,谢强和刘民生都在讨论可能的情况,到了现场后,刘民生能找到他想要关键证据,那条头发下的河流吗?

  刘民生:要是没有那条河流,解释起来要复杂,或者说它的神秘性解释起来难得多。

  这里就是头发的脚下,如果不是事先远处看过全景,在这里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也难道当地的村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却不知道这个神秘图形。远看上去一条条分明的褶皱,近处却几乎看不来,因为他们之间最近的距离也在一百米以上。

  沿着这道山梁的走向,正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一切都符合刘民生之前的假设。但是水流看上去却非常平缓,怎么看上去都不像有那么巨大的冲刷切割能力。

  刘民生:其实地质历史形成的过程比我们人类生活生存的时间段要长很多,它一般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那人类活动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年一百年,相对地质年代来说。所以我们看不到它切割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洪水季节,或者泥石流,河流的侵蚀切割改造,那就比较明显了。

  但这种说法只是宏观假设的一种可能性,按照刘民生的推测,这条河流以前的水量应该很急很大。显然要证实这种推测,地质专家还需要更多的线索。没过多久,刘民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河中那些不起眼的鹅卵石上,这就是他想要的证据。

  刘民生:河流里那些鹅卵石它成浑圆状,磨圆的非常好,河流没有一定的冲刷作用,它是不能把棱角的石头冲刷成卵石状的。

  结合当地的岩石构造,头发形状是下雨后水流冲刷形成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蒙顶山有这么多的雨水吗?

  气象专家:雅安地形非常独特,它背靠青藏高原,前边是四川盆地,印度洋来的大量暖湿气流,进入雅安境内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爬升,当爬升到约1500米高度的时候,暖湿气流内的水气碰并增大,形成雨滴落下,所以云非常多,雨非常多。

  在古蒙井前方300米处,建有一座寺庙,名为盖天寺,传说中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当别处都已补全,惟剩雅安一方天空时,女娲精疲力尽,劳累过度坠于雅安地界,因此此地天缺一块,雨水众多,为免水灾,当地就建了这座盖天寺,希望能把这个缺口补上。

  传说虽不可信,但雅安雨多却是事实,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诗中描述过:“地近漏天终岁雨”。而在雅安民间也历来有“雅无三日晴”的说法。据最新气象统计,雅安城区一年的雨日多达220天,是全世界年降水日最多的地方,被称为世界天漏。

  而蒙顶山上的雨日更多,一年可达300多天,在这么巨大的降水量下,形成图像上的众多冲沟自然不成问题。同时,既然蒙顶山的降水密度如此之大,古井的呼风唤雨会不会是一种偶然呢?

  气象专家: 雨水落到地面才叫降水,雅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500米,和地面的距离非常近,所以降水很容易到达地面。

  盖天寺海拔1400米,而古井的位置比他略高,约有1430米,接近呀按的最大降水高度,所以下雨的密度更大,看来,古蒙井能够呼风唤雨的秘密只是在这种世界天漏中的天漏,极端气象条件下的一种偶然。

  蒙顶山的秘密揭开了,我们的下一站将是同在北纬30度附近的安徽某县大山村,据说该村村民一旦求雨就有求必应,那里又是怎么回事呢?

  主持人:蒙顶山的众多谜团终于揭开了。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让这众多的看起来没什么联系的偶然因素凑巧碰到了一起,而这也正是大自然的奇妙所在。据专家说,从太空看我们的地球,类似的地形地貌构成的图案还有不少,只不过没有蒙顶山的这么生动逼真罢了。如果您有兴趣,不妨自己去卫星图上看一看,说不定您也能找到一些。感谢收看,下期再见。

责编:走近科学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