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 她与奥运会的关系一度被围裹在战争之中,它以自己的方式见证了人类两次世界大战。 |
柏林,德意志的心脏。
钢铁\玻璃\花岗岩与红砖,这是一座永远活在历史与现实敏感交界处的城市,
教堂\宫殿\剧院\纪念碑与博物馆,每一次的碰撞都使柏林更加接近自己的目标。
走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都市中,很少有人再想起70多年前那场弥漫着大战即将到来气息的体育盛会。
柏林曾获得191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却成为了战争的策源地,使得它与奥运会失之交臂。大战结束,德国奥委会致函国际奥委会,希望由德国主办第十一届奥运会,1931年,为了给予德国一个机会结束战后被孤立的局面,再次回到世界的大家庭,国际奥委会最终决定授予柏林19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然而此时的德国政局与四年前积极申办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国际奥委会选定柏林时,尽管希特勒还未上台,但已经明确表达了对奥运会的看法,他认为那只是"犹太人和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他还斥责如果德国运动员与黑人一起比赛,将有损日耳曼民族的尊严。
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他对奥运会不屑一顾,在上台之初,便在一次讲话中轻蔑地称奥运会是"世界犹太人操纵的丑恶集会",明确表示不予支持不予合作。
种种迹象令国际奥委会感到极度失望,没有人认为一个排外好斗的德国还能承担一个主办者的角色。就在国际奥委会开始决定更换城市时,希特勒却突然宣布,他将出任本届奥运会大会主席,同时宣布立即成立组委会开始筹备工作,这样的转变令所有人感到迷惑不解。
柏林奥运会原计划在当时奥林匹克体育场以北5公里的邮政球场举行,在希特勒接手筹备工作之后,为了展示纳粹德国的实力,建造一个规模空前的新体育场计划被迅速提出,他的要求只有两个,观众席可以容纳十万人以上,体育场中间可以阅兵。从1934年到1936年间,第三帝国共耗资4200万金马克,在元首的特别关注下,整个工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即宣告竣工,一座气势恢弘的体育场就此诞生。
从远处遥看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仿佛是一座古代斗兽场。走得越近,越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从整个体育场的格局不难看出,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已经开始为战争做准备。这座开放式露天体育场已经在冷峻的建筑风格中隐隐透出肃杀之气。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