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嫦娥”在这里奔月

CCTV.com  2007年10月22日 14:51  来源:凉山日报新闻网  
专题:“嫦娥一号”探月行动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近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西昌发射场,预计年底前发射升空。如今,相关的发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中秋佳节,本网带你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认识一群为“嫦娥奔月”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为了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他们正在全力准备着。

    嫦娥一号卫星主要用于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对月面进行三维立体照相,同时分析月球上土壤的成分以及月壤的厚度。另外,在从地球向月球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将对地球到月球之间的环境进行探测。

    “嫦娥”相伴,这个中秋不寂寞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37年,发射47次,将4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自古就有“月是建昌明”一说,月亮似乎离西昌很近,它在长安街上月亮女儿的塑像上,在邛海那荡漾的碧波中,而我国的探月计划在西昌迈开第一步,这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提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很多凉山人感觉了解不少,因为他们到过离塔架最近的地方,甚至抚摸过那粗犷的发射台,也听到过那震耳欲聋的响声,甚至看到过火箭一飞冲天的豪迈,可是问起发射中心的历史,能够说出子丑寅卯的,寥寥无几。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组建37年来,历经47次发射,先后将4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为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林做出了突出贡献。

星箭吊装。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供

    白手起家 荒山沟里建成发射场

    上世纪60年代末,为加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同时也为了战备的需要,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建设新的现代化航天器发射场。

    带着这一嘱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支选场勘察小组,从戈壁滩出发,开始了漫长艰难的选址征程。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他们跋山涉水,走遍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9省25个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立体式的勘察,最终把场址确定在西昌这个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1970年12月,中心创建者在这里安营扎寨,揭开了西昌航天人通向宇宙天窗的序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提升长征火箭在国际航天商务发射市场竞争能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短短16个月内,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发射场。

    经过30多年、几代航天人建设发展,昔日的荒山沟已经为现代化航天城所取代。如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能使用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5种型号火箭,发射高、中、低各种轨道、不同射向的各类航天器,同时建立健全了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五大系统,并拥有数千台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设施,在国际同行中有着“东方休斯敦”的美誉。

嫦娥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栾恩杰(左一)、孙家栋(左三)、欧阳自远(左二)等科学家视察西昌发射场。  摄影徐贞宇

    锐意进取 西昌航天人创造无数第一

    在经历了初创建设的艰辛、试验发射的起步、对外开放的震撼后,中心逐步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多次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新记录。

    第一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山崩海啸般的轰鸣在群山中响起,长征三号火箭载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腾空而起,向着东南方向飞去。这既是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标志着中心成为国内唯一发射氢氧发动机火箭的发射场。

    第一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很不平静的一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紧接着,法国阿丽亚娜火箭发射出现意外。2月1日,中心顶着层层的心理和技术压力,再次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从此结束了中国租用外国卫星进行卫星通讯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由试验型转为实用型,同时也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国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同年5月,中心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国外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至此,中心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第一次发射国际商务卫星。1990年4月7日,我国承揽的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美国“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第一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火箭。1990年7月16日,我国首枚捆绑式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中心又成功发射澳大利亚的“奥普图斯B1”等3颗通信卫星,使中国在世界航天商务发射竞争中牢牢站稳了脚跟。

    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提高质量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系统梳理过去30多年卫星发射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6月,中心正式开始引入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在2007初一举通过了新时代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航天发射场。

    第一次整星、整箭出口发射任务胜利完成。2007年5月14日凌晨0时01分,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就在不久前的发射任务中,中心还创造出国内卫星发射测试周期最短的历史记录:从5月14日“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点火升空,到“鑫诺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仅用了18天。

    我国所有的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全部由西昌发射,所有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都从西昌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以中国唯一的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场和承揽外星发射最多等独特优势享誉海内外。

运载长征三号甲火箭的专列飞驰在路上。 摄影徐贞宇

    厉兵秣马 中心向高密度任务进军

    2006年开始,中心迈入了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年均发射卫星将达到8颗以上,仅“十一五”期间就将有30多颗卫星从这里升空,相当于前30年发射的总和。

    一流的人才队伍建功发射场。目前,中心人才队伍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梯度层次更加分明、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一支以70年代毕业生为主的老专家队伍,以80年代毕业生为主的中青年骨干队伍,以90年代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科技队伍方阵已经形成,并在发射试验任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先进测试发射设备和手段带来连战连胜。目前,中心已具备两星两箭并行测试能力,同时建成了火箭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网,覆盖火箭、卫星和地面勤务等7个分系统,实现了火箭、卫星的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具备了指挥显示、信息交换、数据处理、实时监测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等诸多功能。

    各类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场区安全。中心先后研制开发毒气报警、氢报警及氮消防等系统并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员与发射场区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一套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安全信息系统也投入使用,为保障场区安全,打造了坚固的“防火墙”。

    应急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处置高效。中心在总结30多年来40多次航天发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应对发射意外、恐怖袭击和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成为中国三大卫星发射场中建立起应急体系的第一家。

    (徐贞宇 胡建兵)

    仪器设备

    奔月主角:“嫦娥一号”

    承担此次绕月任务的卫星名为“嫦娥一号”,其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是一个2.22米×1.72米×2.2米六面的立方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设计寿命为一年。卫星发射成功后,通过电视和广播可以接收到从“嫦娥一号”传回来的歌曲,但不提供下载服务。

    运载工具:长征三号甲火箭

“长征三号甲”火箭已成功执行多次发射任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供

    负责将“嫦娥一号”送上太空的是“长征三号甲火箭”,火箭全长52.52米,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2600公斤,低轨道运载能力约7200公斤,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5200公斤,是我国长征火箭系列中一名出色的“大力士”,目前的发射成功率是100%,从1994年首飞至今只发射了14次,从设计的角度,长三甲火箭设计的飞行可靠性指标是0.95。

    技术参数:

    “嫦娥一号”从地球发射升空,先绕地球转5~7圈,轨道是椭圆轨道;而从地球飞到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需要10~12天。“嫦娥一号”是一个普查型的探测任务卫星,距月球200公里的轨道可以满足任务要求。其任务是环月探测,因此不再返回地球。据悉,卫星飞行过程中有多次的加速和减速过程,所以不同阶段卫星的飞行速度不一样,地月转移轨道入口的速度为10.9km/s左右。至于“嫦娥一号”发射的具体时间,中国国防科工委专家作客国防科工委网站透露,将于今年下半年择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同时他们还透露,按照目前的论证设想,探月二期还将在西昌发射。

责编:戴昕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