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好一个花鼓灯》 第一集 淮上花鼓灯胜火

CCTV.com  2007年11月05日 09:10  来源:  

    【文稿】

   

 1953年4月,由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间歌舞汇演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次汇演集中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艺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民间歌舞艺术盛会。

    

1953年中央新影拍摄的纪录片《花鼓灯》职员表
    会后中央新影选取了其中一些优秀的表演节目,拍摄成一部长纪录片,片中收录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和汉族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艺术。许多民间歌舞是 第一次搬上荧幕,呈现在观众面前。

    

纪录片中的花鼓灯表演
    最后压轴的节目是安徽民间歌舞花鼓灯,它的气氛欢快热烈,队形、套路复杂多变,以及演员的舞蹈,与锣鼓伴奏的默契配合,显示出这是一个相当古老、成熟的民间艺术。

    【同期】

    中国花鼓灯艺术研究室主任 谢克林

   

    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族民间歌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艺术之一,花鼓灯始终伴随着淮河中部地区,或者说淮河中上游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抒发自己感情,表达自己丰收的欢乐,以及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赞美的一种样式。

    【文稿】

    安徽千里长淮,九曲十八弯

    淮河之上曾是白帆点点,

    两岸更是阡陌纵横,当地人常说的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那是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一片欢腾的歌舞之乡。

    淮河流域蕴育并流行着一种优美欢快、热烈奔放的民间歌舞——花鼓灯。

    “锣鼓一响,脚底板发痒”。跳花鼓灯是这里所有人的爱好,花鼓灯会往往成为一场不分男女老幼,如痴如醉的狂欢。

    【同期】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

   

    在很多场合,我看见安徽花鼓灯只要一出现,人们的情绪就像火焰一样被点燃,表演者会让自己激情的表演让整个空间都燃烧起来。

    【文稿】

    2006年底,我们乘车来到淮河之滨最大的城市蚌埠,带着1953年拍摄的电影资料,寻访到了当年参加演出、拍摄的花鼓灯老艺人石金礼。

    【同期】

    石金礼,艺名“石猴子”

    

“那里是你,这是我。”

    【文稿】

    五十多年过去,影片中那些生龙活虎的汉子,如今不是作古就是成了耄耋老人,

    【同期】

    石金礼,艺名“石猴子”

    “这台节目有我,看那架子像。”

    “看这个动作,连走路都有点像,我看味道像我。”

    “就是你,不要味道像你”

    “唉”

    【文稿】

    一声叹息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能进京演出并拍成电影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至今怀远的灯班子仍对当年前辈的辉煌引以为荣。

    【同期】

    花鼓灯老艺人——梅其柱

    

    岔伞一举出彩云,1953年俺怀远县玩灯玩到北京城,打鼓的他本是常春利,俺怀远还去了不少老艺人,冯国佩、小玉林、鉏小水子、常和龙、小花场、抢板凳、中南海、天安门,俺还见过国家的领导人,自从盘古到如今,俺祖辈都是个老农民,要不是解放翻了身,万岁爷的茅厕哪能有俺玩的粪(份)

    【文稿】

    其实花鼓灯玩到京城的朝廷上过去也曾经有过,这得从花鼓灯的历史讲起。

    据凤台县修编的县志记载

    “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主要流行在凤台,怀远,颍上一带,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

    如确定如《县志》所述是宋朝的话,应是北宋那段相对安定的时期,那时位于河南开封的汴京城里,市井繁华歌舞升平,尤其是元宵灯会,更是歌舞百戏,乐声嘈杂十余里。

    当时并无花鼓灯的记载,但有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被称为“合生。”可视为如今花鼓灯的雏形。

    舞蹈演员出身的资深学者资华筠对花鼓灯有深入研究。

    【同期】

    资华荺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博导。

   

    花鼓灯有唐末宋代的文化特点,它是宫廷文化衰落,散落到民间以后,有一个相对的繁荣。同时这一时间它出现了勾栏瓦舍,民间艺术剧场化、职业化。我认为,花鼓灯更具有宋文化的艺术特点。

    【文稿】

    汴梁城下有惠济河、涡河与安徽怀远县一水相同,于是汴梁城里头的新鲜玩意就顺流南下,流传到淮河流域,花鼓灯应运而生。

    后来,神州大地几经改朝换代,花鼓灯也随之时隐时现,直到明朝才又在淮河一带流行起来。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和他那一班开国功臣尽是淮河两岸的乡党。

    现有古时流传的花鼓灯唱词为证

    【同期】

    怀远县花鼓灯艺人,常谦得(艺名常瘪子)

    人人都说玩灯孬,我这把玩灯表一遭

    永乐皇帝当灯头,三宫六院把头包

    四大朝臣把锣鼓敲,皇太子挎鼓可不算孬

    【文稿】

    这就是说,打明朝时,花鼓灯就玩到了万岁爷的朝廷上,明朝灭亡,花鼓灯冷寂了一段,清末民初时,又兴盛起来,并在不断发展中完善,形成了极具地域色彩的民间歌舞艺术。

    花鼓灯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过去由于落后和封闭

    人们并不了解这门极具淮河流域文化特点的歌舞艺术

    花鼓灯为全国人民所知,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开始了治理淮河的浩大工程,千千万万的淮河儿女聚集在治淮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工作。

    安徽花鼓灯泰斗94岁的老艺人冯国佩,当年就把花鼓灯玩到了治淮工地,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同期】

    冯国佩讲述

   

 我当乡长治淮。治淮中队长,一下子当模范了。我俩个挑战,在二马路上搭台子。我玩花鼓灯好呢!里头有旗子、锣鼓,后面有花轿、旱船。中央歌舞团的陆振亭,文化部的袁春,两个人在二马路上讲,这个人干什么?噢,花鼓灯有名的,怪不得他排这样的。

    【文稿】

    后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闻讯来到治淮工地,专门拍摄了元宵佳节灯会上淮河儿女跳花鼓灯的片段,使花鼓灯第一次搬上电影,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1953年四月,花鼓灯有幸被新影厂选中拍摄了全套完整的花鼓灯表演。人们才观赏到全套、完整的花鼓灯表演。

    【同期】

    《中国花鼓灯艺术》作者谢克林

    花鼓灯有歌有舞,有小戏,还有丰富的锣鼓演奏,或者说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出现把中国汉族的民间歌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稿】

    

鼓架子
    传统花鼓灯表演有自己的程式和套路,在花鼓灯演出中男角被称为“鼓架子”,他手中的道具是这种岔伞,所以他又被叫做伞把子。女角被称做兰花,也叫腊花。手里总是拿着一条手绢和一把扇子。

    开场的集体舞被称做“大花场”。

    表演时他们在拿伞岔的鼓架子指挥下,按照传统的队形:三角铃、蛇吐信、龙摆尾等边跑边跳。

    这种男女两人的表演叫小花场,这是带有情节的小花场,《抢扇子》这也是花鼓灯中最精彩的部分。

    鼓架子不时表演一些翻筋头等高难动作。花鼓灯表演时一直有锣鼓班子伴奏,气氛热烈欢腾。

    最后是以集体舞作为收场。

    【文稿】

    当年中央新影拍摄这段十几分钟的花鼓灯表演,费时三天才完成。

    【同期】石金礼(石猴子)

    

    拍电影拍了三天,怎么三天呢?是武猴子叫武佩选,武猴子他就神神经经,你说他愣不愣,他就愣,他干一场错一场,后来讲,你不要哭了,你再哭,再弄错了,这片子费钱啦,叫你赔不起,给他吓的又哭了,结果拍了三天,拍电影还给钱呢,一天还给五块钱一样的。

    【文稿】

    居住在凤台县农村的花鼓灯老艺人朱冠香,当年也曾进京参加过演出。

    【同期】

    凤台县花鼓灯老艺人朱冠香

    

    1953年到北京去汇演,和省里他们一同去的有:詹乐亭、李兆叶、气死猴、常和龙到怀仁堂演出,台下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我们都很高兴。

    【文稿】

    当年进京演出,并曾见过中央领导人的冯国佩,却记住了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一句重要的话。

    【同期】

    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94岁

    第二天总理开会,跟陈毅他俩个在台上开会,总理讲,昨天晚上的花鼓灯是东方芭蕾,那时我们玩灯还踩衬子呢,看着那舞蹈和戴爱莲不一样的,他说是东方芭蕾。”我在底下坐着,高兴得拍拍手,这可是我亲自听到的。

    【文稿】

    芭蕾舞源于西方宫廷舞,演员是以足尖蹬地为特点,舞姿优美轻盈。

    过去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裹小脚,穿小脚鞋。

   

    这是花鼓灯表演中饰兰花的演员穿的舞蹈鞋。

    解放前在花鼓灯表演中,都是由男扮女装,饰演兰花。男演员要穿上这种特制的舞蹈鞋表演兰花的舞蹈,由于鞋小,脚的大部分踩在鞋后面伸出的木板上,俗称“踩衬子”、或“挂垫子”。如果摒弃它封建陋习的因素,穿上这种鞋跳舞有相当大的难度。舞蹈时只能用前脚掌蹬地,与西方芭蕾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国佩曾是此中高手,现在掌握这种舞蹈技艺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

    【同期】

    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94岁

   

    过去踩衬子,那衬子不是小脚吗,那会儿叫我不是叫小金莲吗,起个名字都叫我小金莲,后来我就改革了把衬子去掉了,大脚片子,那时候女的不能玩,后来女的就是女的,男的就是男的。

    【文稿】

    解放前玩花鼓灯的都是男性,但在1953年冯国佩进京演出时,已有女演员参加,并且不再踩衬子。从此开创了男女同台表演花鼓灯的先例。

    但与之不同的是凤阳花鼓,安徽的凤阳花鼓一直由女性表演。

    【同期】

    娄楼  花鼓灯艺术家

    

    凤阳花鼓与我们安微花鼓灯有很大的区别。

    凤阳花鼓它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它不像安徽花鼓灯有歌有舞有乐,花鼓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而凤阳花鼓它只是拿了一面小鼓两根鼓条,以说唱形式为主。

    它是解放前很多人拿着它乞讨用的,所以到了每家人门口它就敲起来了。因为这个双条像拿筷子一样,所以他们说拿碗拿筷子就可以敲这个花鼓点子。所以凤阳花鼓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说唱,你比如说这面鼓,这个条,打得很简单的点子,有时打鼓边,打一种节奏。

    在唱的时候,“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文稿】

    用一个碗大的小鼓,加两根长长的筷子,凤阳人把讨饭的技巧玩成了艺术,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了。

    跳花鼓灯必须有锣鼓班子伴奏,而锣鼓班子也可以单独表演锣鼓乐。

    花鼓灯还包括唱灯歌。

    【同期】

    “栀子开花”

    “唱段灯歌献贵宾,你们一路行来多劳累,灯歌一曲洗风尘,淮水涂山寄深情。”

    【文稿】

    此外,淮河花鼓灯还溶汇了小车灯、狮子灯、龙灯等。

    过去花鼓灯要演出时,往往先把红灯挂在演出地点,即灯口。既作了演出预告,又烘托了气氛,夜里也做照明之用。如今灯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是特指花鼓灯这门民间艺术。

    花鼓灯在安徽淮河流域,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大家喜欢它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同期】

    陈魁(原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有一回,灯班子到庄上去演出,看灯的人特别多,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了,等到散场过以后,人都走光了。村上人去打水,再到村里井上一看,水都被喝光了。

    【同期】

    葛士敬  原怀远县文化馆馆长

    

    我们怀远县有老艺人,他叫廖世标,他的艺名叫“撂不掉”,为什么叫“撂不掉”呢,就是因为每次玩灯,都落不下他,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玩灯,他都找到灯场上去,所以后来人们就给他起个艺名叫“撂不掉”。

    这个人是在文革期间去世了,怀远不少老艺人都亲自到场给他送葬。他们互相议论起来,我们今天就在“撂不掉”的坟头前玩一场灯吧,结果就在他的坟头上玩起了灯。

    【文稿】

    据说那天“撂不掉”的坟头上直冒青烟,他在天之灵着急呀。

    跟“撂不掉”一样,玩花鼓灯的老艺人大多都有自己的艺名。这艺名起得也都很有意思。

    【同期】

    陈魁(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花鼓灯艺人在表演技艺方面等方面争强好胜,就在起艺名都体现出这方面来。

    有些以花起名字的,当时有的起的白牡丹、小金花、豌豆花等等。潘集有个艺人叫王考千,想我起个什么名能够压倒你呢,我干脆起个叫“一阵雾”,我就要盖住你,遮住你。

    有些艺人他以地名,河流名来起,有的起叫盖淝河,齐集有个艺人起的叫盖三江,硖山口有个艺人叫詹乐亭,他说你起个盖三江,我就起个叫盖九江,把你压倒。

    【文稿】

    盖九江詹乐亭果然气势不凡,在1953年进京拍摄的电影中,他举第一把岔伞。

    【同期】

    陈魁(原凤台推剧团团长)

    因为我们凤台艺人“一条线”有名,有人起个“双条线”。颍上有个艺人很有名气,叫王传仙,他说你凤台有人叫“一条线”,我就起名叫“一条绳”,比你还粗呢。

    【文稿】

    当然,谁比谁粗,谁比谁强只能是灯场上见分晓。

    花鼓灯大会,历来都有打擂竞技的传统,各路灯班,使出全身解数去表演,当地称这叫抵灯。

    【同期】

    陈敬芝,花鼓灯艺人,艺名一条线88岁

   

    他俩个灯看谁玩的好,他俩个相遇了,我玩不过你,我去请高手来,他看他行,请多少班子在那里抵呀,哪一班子群众多,哪一班就算赢了。

    【文稿】

    

    公元2006年11月,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在淮河边的凤台县举行。全省各地十七支演出队伍,共一千八百多人来到凤台县城。

    11月6日花鼓灯在凤凰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淮河之滨的一场花鼓灯大赛拉开了帷幕。

    夜晚,在县城里的影剧院演出开始了,各地区代表队都拿出精心排练的节目,一些地区把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也带上了舞台。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台下评委认真观看,衡量着优劣。

    【文稿】

    

一阵雾王考千表演
    随着一阵烟雾喷出,“一阵雾”王考千登上舞台,他一手持巾一手拿扇,扮演兰花,八十多岁高龄,身手依然敏捷,但一不留神扇子掉了。做了几个动作后又拾起扇子,一阵雾没盖住,下场后有些郁闷。

    台上的演出依然如火如荼。舞台中央的上方悬挂着花鼓灯的标志图案。上面是三个舞蹈的兰花。据说它们分别代表着凤台、怀远、颍上这三个县,和花鼓灯的三大流派,淮河边上这三个相临的县,是安徽花鼓灯的三朵姐妹花,它们共同演绎的花鼓灯成为映红淮河水天之间绚丽的彩霞。

        

责编:徐颖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