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好一个花鼓灯》第四集 畔唱晚一条绳

CCTV.com  2007年11月05日 10:35  来源:  

    【文稿】

    傍晚,在淮河边常能见到一位放牛的老人,他就是颍上县花鼓灯艺人王传仙,艺名一条绳。

    【同期】

    王传仙(颍上花鼓灯老艺人,87岁 艺名一条绳)

    

    一更经哩来月亮照楼台,刘伯承带人马他往徐州开,哪怕他黄百韬人马万万千,哪怕他黄百韬人马万万千。

    【文稿】

    

河对岸是凤台县,那里是一条线陈敬芝的灯口,天色渐暗,那里正在举办的安徽省第七届花鼓灯会已经拉开大幕,省内各地派出灯班参加表演。

    小家碧玉的凤台流派。

    大家闺秀的怀远流派,精彩纷呈。

    被誉为三位兰花之一的颍上县也表演了《踏鼓新姿》等节目。那么作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颍上花鼓灯又是怎样的风格特征呢?

    【同期】

    陈玉杰(颍上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我们颍上花鼓灯具有它的双重性,既有气壮山河,气贯长虹之势,又有温馨抒情,而且整体来讲它具有王者风范。

    【文稿】

    

                    管仲像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颍上确实出过两位具有王者风范的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只是他们先后到了山东临淄当了齐国的宰相。

    他们给颍上留下了一座衣冠冢和一份王者风范的自豪。

    颍上县在淮河北岸,颍河纵贯全县,境内一马平川,三十六连湖。七十二岗叉,是颍淮之滨的鱼米之乡,颍上又是个人口大县,共有一百五十五万之众,它也是个花鼓灯之乡。

    【同期】

    许传友 (颍上县文化馆馆员)

    

    安徽省花鼓灯就起源于我们颍上,在我们颍上淮河流域,在清末盛行时,它的前身叫红灯,后期我们颍上有一个叫唐佩金的这位老艺人,他的爱好就是喜欢这些东西,他会吹、会拉、会打。他就领一部分艺人在跳红灯基础上,给他改编成花鼓灯,当时改编以后影响面非常大,影响我们整个县城,淮河流域几个县都来这个地方向他学习。特别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颍上花鼓灯各个乡镇,甚至各个村都在跳,那真称得起是千班锣鼓万班灯。

    【文稿】

    久远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足以使颍上人傲视长淮。

    【同期】

    梁银英(原颍上师范学院教师)

    

    我小的时候,在我们颍上花鼓灯班特别多,大人小孩都喜欢跳,都喜欢在田间地头,或者报喜报,全部都是花鼓灯的形式。

    【文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淮河流域大修水利,数十万民工在工地上劳动,花鼓灯也出现在治淮工地上,并引起注意,还拍成了电影。

    五十年代初,颍上县润河集分水闸建成,毛主席亲笔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当地民工在工地上唱起了四句推子,这种当地特有的民间歌唱艺术后来流传到凤台县,并被凤台县艺人发展成为推剧,并成立了推剧团。

    【同期】

    许传友(颍上县文化馆馆员)

    推剧就是在花鼓灯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当初我们颍上解放初期的时候,有一个文艺班,就是四句推子文艺班,这个四句推子文艺班就在我们颍上。后来这个文艺班不存在了,为什么不存在了?就是我们县委呢把我们颍上成立了一个评剧团,我们颍上县文艺班这些人怎么办呢?就分支了,一个分到凤台,凤台(推剧团)好多主要演员都是我们颍上人。

    【文稿】

    颍上就是这样把推剧推给了凤台县,推剧在凤台落地开花,

    后来由于同样的原因,颍上又把评剧团改成了豫剧团,直到今天,土生土长的颍上花鼓灯在走过一段兴衰历程后,才被重视起来,人们在重新审视这个家乡的民间艺术时,欣喜的发现,它竟然还是如此的传统,如此的正宗,还是那地地道道原生态的花鼓灯。

    【同期】

    陈玉杰(颍上花鼓灯研究会理事)

   

     作为安徽省里三大流派的颍上花鼓灯,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我们的腊花的服饰跟其它流派不同,

    我们的头饰是以坎球,而凤台的它是彩帛束成的大球。其二他们的岔伞比较大高而长,我们的岔伞小巧玲珑。

    第三点,我们的颍上花鼓灯,锣鼓敲起来跟凤台不同。

    凤台花鼓灯是以锣领鼓,我们颍上花鼓灯是鼓来领锣,最主要的不同,是我们颍上花鼓灯直到现在是最原原本本的保持着花鼓灯的原生态,而且它是地地道道的花鼓灯传统风味。

    【文稿】

    正宗的颍上花鼓灯是由当地上岁数的人表演的。

    

                  女角兰花
    按套路鼓架子先出场,然后用岔伞引兰花出场,这叫小三引场,等兰花和鼓架子们都登场后,由鼓架子带领大家跑大场,按传统队型不断变换位置,蛇蜕壳,倒谢莲花,里外罗城,数十种队形不断变化,翩若惊鸿,娇如游龙,让人眼花缭乱。

    【同期】

    高倩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

    

    颍上花鼓灯它的大场花鼓灯风格非常古朴,它的大场队形是成套的,它是一个整体的。比如说它有个队形叫雁落沙滩,是这个动作队形,这个队形是众多演员走,然后在大场里面穿插了两个人一对一的单独表演,它是一环扣一环。

    它的基本步伐叫蝻子步,碎碎的往前走。就像那个没长翅膀的小蝗虫,在地上直拱直拱的,成了一个很古朴,很古老的,节奏比较缓慢的,不像这边,不是这样一种它是这样一种很稳,结构很严谨,很端庄是这样一种表演风格。

    【文稿】

    在1953年中央新影拍摄的纪录片中,花鼓灯大花场的表演与现在颍上花鼓灯舞蹈队形及服装打扮十分相近。

    小花场抢手绢,与电影中的抢扇子表演也十分相似。

    凤凰三点头,顾盼生辉

    从服装到套路动作,果然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传统花鼓灯。

    【同期】

    陈玉杰(颍上花鼓灯研究会理事)

    这些特点是在我们颍上花鼓灯老艺人我们的前辈王传仙,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土腔土调,乡音乡情,

    【文稿】

    这是淮河边上鲁口镇临淮村,王传仙就一直住在这个村,他每天早晚都要到淮河边上放牛,他的艺名叫一条绳

    【同期】

    王传仙(颍上花鼓灯老艺人,87岁 艺名一条绳)

    一条绳就是在曹集,把我们请去玩灯,就跟那唱,我们那有个单区长,叫单来友,我在那唱大家就看了,就叫好,他讲凤台有个一条线(陈敬芝)俺就给他起个一条绳,我一条绳比你一条线粗,干住你一条线,这就起了一条绳。

    【文稿】

    王传仙一直居住在农村,这普通的放牛老汉引领着颍上花鼓灯的古朴之风,他是淮河两岸花鼓灯鼻祖唐佩金的关门弟子。

    【同期】

    王传仙(颍上花鼓灯老艺人,87岁 艺名一条绳)

    像凤台,怀远这都是唐佩金教的徒弟教的,我想不起来,好几年了,当时三个县都到颍上来,论证花鼓灯是哪县出名的,哪县开始的,哪县创造的。三个县就争了。凤台它有一条线,说是他们县出的。俺颍上说是我们颍上的。

    就刨根子了。你凤台,怀远你老师是谁,他讲老师是谁谁谁。再讲老师的老师是哪一个,他讲老师的老师叫什么名字,他那个老师就是唐佩金教的,我就是唐老师的关门弟子。

    【文稿】

    关于唐佩金,因为他去世太久,现在已找不到任何文字或图像资料。

    【同期】

    颍上县文化馆馆长 陈学奇

    

    颍上花鼓灯泰斗唐佩金,解放前家里是非常殷实的,也很有钱。由于他在我们颍上花鼓灯界很有名气,所以热爱花鼓灯的人经常到他这里拜师学艺。这些学生到他家里是有吃有住,也不掏钱,有时候他带着他的学生到外地去演出,拉着粮食包吃包住,这样把他家败落了。到了解放后,他家里一无所有了,就剩下一把胡琴。他的儿子和后人都非常生气,把胡琴当劈柴烧了,也没留下一张照片,现在我们去收集资料,他家里仅剩一副大镲。

    【文稿】

    江山代有人才出,如今,唐佩金的影子只能从他的弟子王传仙身上去寻觅了。

    这是王传仙的家,去年他的大儿子去世,令老人十分悲痛,

    

    在他家在正门上掏了个洞,放了一把茶壶,按当地民俗讲,是用来避一避晦气。尽管如此,老人也不愿再到居室内住宿,他天天和牛一起住在牛棚里,他害怕再失去这条与之朝夕相伴的牛。

    鲁口镇临淮村一带是颍上县有名的灯窝子,又有王传仙这样的花鼓灯明星,所以当地人都是花鼓灯迷,王传仙家的小院也成了乡亲们经常光顾的小剧场。

    王传仙和他的两位女弟子要表演花鼓灯,虽说只是在自家院中的表演,但也认真按规矩化妆。

    

    秃顶上先勒上套子,为复杂的头饰打下牢固基础,然后戴上辫子,服装也是传统的长裙。再戴上遮脸羞等头饰,一点也不马虎。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能站在别人肩头走五里地到镇上演出,引得众人追随。如今虽然春去秋来,花凋叶老。

    但八十多岁的一条绳,依然是他这一代花鼓灯老艺人中少数几位还能表演全场花鼓灯的人,

   

    锣鼓声中他和两位女弟子下场舞起了传统的花鼓灯,他的舞姿飘逸,苍凉,挥洒着古朴之风。虽然只有三人,但也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让人眼花缭乱。

    他的颤颠,如乱舞梨花,风飘柳絮,摇曳生姿。最后他以雁落沙滩为谢幕。

    【同期】

    叶广友(颍上花鼓灯研究会付会长)

    

    他的动作比较细腻,特别是他的颤颠,我们都想随他动一动,他的父亲对他的评价,在他跳花鼓灯的时候,看到他哪块肉不动,可以把他割下来。这说明他的功底很深,他的唱腔被我们当地群众认为是小蜜蜂这个比较亲切的美称。他在外地演戏的时候曾经在我们这个黄坝子演戏的时候,人们有个口头禅,小蜜蜂要走,晕倒十九,回头一看,又起来一半,这是观众对他的青睐和爱戴。

    【文稿】

    又是一只小蜜蜂,人们在夸奖一条线陈敬芝时也曾称其为小蜜蜂。凤台一条线,颍上一条绳都算是花鼓灯这朵艺术之花中的蜜蜂吧。

    一条绳不仅舞跳的好,灯歌也唱的好。

    【同期】

    王传仙(颍上花鼓灯老艺人,87岁 艺名一条绳)

    九月里是重阳菊花开放,庄稼人勤生产四季都忙。

    我秦香和李公双双恩爱,小日子过得又甜又香。

    毛主席他本是救命的福星。

    【文稿】

    老人不仅底气十足,而且唱得甜脆,清亮。

    能歌善舞,这就是千里淮河一条绳。

   

    在鲁口镇还有一班民间锣鼓队,他们的演奏,渗透着颍上那古朴的王者之风。

    他们也如怀远一样是鼓领衔,但鼓更大,整个节奏随着鼓点和鼓手的指挥走。

    鼓手如号令群臣的王者。

    与中规中距的凤台锣鼓,热情奔放的怀远锣鼓相比较,

    颍上的锣鼓多了一份古朴苍凉的沉雄气韵。

    颍上花鼓灯由于一直只是在乡村民间中留传,因此他保留了质朴,纯粹的风格特征,甚至它的岔伞都如此古老,与众不同。

    【同期】

    范兴华(颍上县文化局副局长)

   

    颍上花鼓灯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比如说这个岔伞,它上面有一个小楼子,这个小楼子不但有一种装饰作用,还有一种其它的作用,就是据老人讲,用一根蜡烛放到里面,它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在过去因为没有电灯,在广场上演出的时候,它可以起到一种照明的作用。

    【文稿】

    现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古老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因为作为外来艺术的评剧,豫剧曾在颍上县占据了强势地位,号称千班锣鼓万班灯的颍上花鼓灯沉寂了多年,整体实力、名气都落后于凤台和怀远。但也却因此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

    【同期】

    潘丽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教师 博士

    

    颍上过去不太被舞蹈界所发现,反过来它也很少受舞蹈界舞台艺术的影响,所以说这半个世纪以来,反而它原生态的东西留存了很多,保存了很古朴、原始的状态。

    【文稿】

    花鼓灯要代代相传,淮河边上王传仙也时常教教他的两个小孙女跳花鼓灯,毕竟来日无多,一条绳的技艺还要在淮河边上传承下去。

    为了这个初衷,颍上县在2005年成立了花鼓灯艺校,这是颖上县重新重视民间艺术花鼓灯的重要举措。艺校打出的口号是:“重新跳活古老的颍上花鼓灯。”

    即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跳活颍上花鼓灯。

    文化馆的陈老师就在传统颍上花鼓灯基础上改编了一个花鼓灯舞蹈《农家乐》,他在舞蹈中加入了农民撒种,收割庄稼、扬场等农民生产劳动中的动作,看上去充满了乡土气息。

    虽然颍上要追上凤台和怀远花鼓灯的发展水平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厚重的底蕴使颍上人依然不乏王者无敌的自信。

    【同期】

    陈玉杰(颍上县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在传统花鼓灯套路上,目前我已经研究出来了,它的舞蹈动作有二百余种,步伐有五十种以上,场式,架式有百种之多,伞花、扇花、巾花有五十余种以上,所以个人觉得,颍上花鼓灯在省内花鼓灯里排排名次,在省里应该公正的说是名列前茅。

    【文稿】

    2006年十一月,在凤台县举办的安徽省第七届花鼓灯会正热火朝天的进行中。

    一阵烟雾过后,淮南市著名老艺人一阵雾王考千善良登场演出,

    随后凤台县老艺人一条线陈敬之的表演更赢得了满场的掌声。

    这天晚上,远在淮河上游数十里外的颖颍上县临淮村,花鼓灯老艺人一条绳王传仙给他的牛喂了些草料。

    【同期】

    王传仙(颍上花鼓灯老艺人,87岁 艺名一条绳)

  

    三更经哩来月亮照灯栏,刘伯承的同志们多么勇敢,在徐州只打了三天冰寒夜,消灭黄百韬、歼灭两个兵团。

责编:徐颖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