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好一个花鼓灯》第五集 蚌埠还珠灯正红

CCTV.com  2007年11月05日 10:56  来源:  

    【文稿】

    淮河流经蚌埠,一座铁路大桥飞架南北。

    水路与铁路在这里交汇,使蚌埠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蚌埠也由一个淮河边上的小鱼村迅速扩展为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

    蚌埠古时为采珠之地,相传以前有灵珠、圣珠两姊妹在此地以采珍珠为生。后来他们化成了两股清泉。

    蚌埠早年曾归凤阳府管辖,是凤阳花鼓的流行区。但如今蚌埠早已出落成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对民间艺术的取向也由凤阳花鼓转变为安徽花鼓灯。

    前些年,蚌埠市将辖下怀远县的天河地区,划归蚌埠市郊区。

    蚌埠不仅得到了天河的一汪清水,还意外收获了一份大礼——花鼓灯。

    在天河边上的冯嘴子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灯窝子。现在号称冯派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德高望重的花鼓灯老艺人小金莲冯国佩就出自冯嘴子村。

    【同期】

    冯国佩(花鼓灯老艺人 94岁 艺名小金莲)

    

    是蚌埠怀远一带的花鼓灯,都要经过冯嘴子。冯嘴子玩灯多少代了。河西一带的名手都来冯嘴子,冯嘴子那时候是花鼓灯之乡,那是有名的。哪里玩灯的都玩不过冯嘴子。是河西那些名手都过来。撂不掉、小白鞋、小红鞋都来冯嘴子学。经过冯嘴子才玩灯。

    【文稿】

    冯嘴子村里的人,大多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终日在涂山下、天河边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由于是以农业为主,日子过得谈不上富裕,但是村里的人都爱玩、爱看花鼓灯。

    每逢灯会,村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倾巢而出,聚在村北的打谷场上玩灯、观灯。他们的花鼓灯表演水平很高,蚌埠市也相当重视,把冯嘴子村当作展示蚌埠市文化建设成绩和花鼓灯艺术的窗口,如今许多外来的人都是在这里看到了地道的安徽花鼓灯,并感受到了花鼓灯的魅力。

    【同期】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

    有一次组织了整个我们舞蹈家协会的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到冯嘴子村去,看得叫做热血沸腾。就那一次我自己都按耐不住,我就冲到场子里面去,活生生从人家手里要了一副小镲、小钹,我自己就开始打起来,打到忘我的状态,我也不知道我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跳了多久,我只知道等我们全部打完,众人欢呼的时候,我已经快站不住了,就是浑身的力量都用完了。

    【文稿】

    如今村里最有名的是冯开皖一家三口。他们都是玩花鼓灯的高手,一家三口的站肩,其高度和难度在淮河两岸无人能及,在灯场下他们只是普通的农民,灯场上他们用花鼓灯来抚平生活的艰辛。

    【同期】

    潘丽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教师 博士

    

    我多次去过冯嘴子村,也跟冯开皖采访过很多次,我觉得很被他献身花鼓灯的精神感动,他为了玩花鼓灯不能外出打工,他们全家就靠几亩地生活,生活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没钱去买生活用品和给孩子缴学费。有一次,我在看他玩灯过程中,我就看他栽了个跟头,结果那个袜子后面是漏的,就是很艰苦。我去过他们家,空空的,就是跟现在的农村生活都已经很脱节了。就是那种贫困的状态,但是他们玩起灯特别热情,特别的情感充沛,好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幸福都装在他们心里面。

    【文稿】

    淮河两岸的人们都爱玩花鼓灯,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因贫富所累。虽然饱受淮河的洪涝灾患,但人们依旧对生活感到幸福和满足,因为在他们身边有花鼓灯相伴。

   

    2006年,在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上,冯嘴子村的灯班子也登台亮相,冯开皖一家三口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他们演出的节目叫做“幸福之家”。

    冯开皖的大伯,就是大名鼎鼎的花鼓灯老艺人小金莲冯国佩。

    【同期】

    冯国佩(花鼓灯老艺人 94岁 艺名小金莲)

   

    我的老家在怀远县冯嘴子,那是个花鼓灯之乡,我爱好花鼓灯,我家母亲讲:我家没有识字的,你去上学吧。好,我就是上学了,上学呢,我背着脸背书,那是第一课,“春季里雨打桩,我当锣声响铛铛,夏季里雷隆隆,我当北边玩的灯。

    我正背着书,校长打后面来了,讲冯国佩你干什么呢,我背书呢,他讲背书你唱花鼓歌。过来,手伸过来,我把手伸过去。吧唧一下打的都是血杠子。

    后来我家叔爷他喜欢花鼓灯,他是打锣的,和我妈一吵,他愿意玩花鼓灯,你非让他上学,你看他手上打的,不要上学了,玩花鼓灯,我就一直玩花鼓灯了,我17岁正式上台。

    【文稿】

    冯国佩一直男扮女装演兰花,当年兰花要踩衬子扮小脚女人,由于他表演的惟妙惟肖,人送艺名“小金莲“

    【同期】

    冯国佩(花鼓灯老艺人 94岁 艺名小金莲)

    1949年戴爱莲来,我把衬子去掉了。原来踩衬子,衬子去掉,现在这些动作都是我自己创造的。艺术要推陈出新,把旧的不要,都要改新的。

    【文稿】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中国舞蹈艺术大师戴爱莲,她对花鼓灯和冯国佩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同期】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

    

    戴爱莲先生生前活着的时候,他经常跟我提到安徽花鼓灯,跟我提到她和冯国佩之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人、或者说艺术家之间的那种友情。戴先生出了本书,出了本自传,别人他可以不用再惦记,她一定惦记着要送给冯国佩,一本她亲笔签上名的书要送给他。戴爱莲先生说,她和冯国佩一起跳舞的那样一个记忆,她永远忘不了。

    【文稿】

    1953年冯国佩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民族民间歌舞大会的演出,后来他还曾到国外表演过花鼓灯。

    如今冯国佩已94岁高龄,但舞起花鼓灯依然如脚底春风,扇舞彩虹,他是安徽花鼓灯中的长青树。

    【同期】

    高倩(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

    

    1953年以后我就开始跟冯国佩老师学花鼓灯,冯国佩老师的特点就跟他的性格一样比较开朗,他的动作很大方,洒脱,表演风格是一种很大家闺秀那样一种风格,他不是那种小家碧玉的风格,很开朗,他的典型动作就是拐弯,单拐弯,双拐弯,三拐弯,他的典型动作还有斜塔。他整个舞蹈表演都是比较大大方方的。

    【文稿】

   

    冯国佩的舞蹈风格源于并影响着家乡冯嘴子村的花鼓灯,这里的灯班子打的是冯派花鼓灯大旗,领军的就是冯国佩。

    和冯国佩搭档的鼓架子一直是石金礼。

    【同期】

    石金礼 (花鼓灯老艺人 艺名石猴子)

    

    我是怀远河溜莲花村的人,我们那里历来就是出花鼓灯,祖祖辈辈几辈子都出花鼓灯,我们就跟大人学了,大人跳我们也就跟着跳起来,一直跳。

    【文稿】

    石金礼当年练的是男角小鼓架子,他的身法矫健灵活,人送艺名“石猴子”。

    说起他跟冯国佩,还真是不打不相识。

    【同期】

    石金礼 (花鼓灯老艺人 艺名石猴子)

    我从马城来,从马城到西河口,我不认识冯老师那时候,俺们两个还不认识。我蹲在墙拐根底下,我讲你这大河东有名的小金莲,我今天要见见你了。那不就下了吗。一拉架子就下了。走走走,到场地当央,一看,走到对面了。我就瞅,这个兰花大腿他有东西,他有点沉,我一看他要下腿了,他一下是要吓我的,那不是打我的,他一下,我脚一蹬,就从他头上窜过去了,那是窜毛,那边人说,这个黑脸胆子不小啊,他敢跟小金莲敢对上去战哩,我心想你才厉害,你腿也不能长头上,我讲哩,我从他头上过去,以后我俩那就一直分不开了。

    【文稿】

    石金礼扮鼓架子技艺惊人,让当时已经十分有名的冯国佩非常佩服。于是他俩搭档,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演艺生涯。

    其实,他们二人的老家都在怀远县,在家乡学的花鼓灯,但后来落户蚌埠市,冯国佩演兰花,石金礼演鼓架子,二人珠联璧合,成为蚌埠花鼓灯的代表人物,也算是出墙红杏,珠落玉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淮河上的航运十分繁忙。淮河蚌埠段的河面上布满了大小船只,石金礼那时正在蚌埠码头上做搬运工。一天,有人突然来找他。

    【同期】

    石金礼 (花鼓灯老艺人 艺名石猴子)

    广播一喊来喊我,我说怎么喊我呢?讲呢叫你到北京去,赶快收工,赶紧回来,到办公室去,他们讲赶快去吧,在办公室等你呢。我想来的是哪一个,我也不知谁。赶紧衣服一披到办公室,去了一看冯国佩在那里。我讲,你何时来的?他讲我是叫你来。

    【文稿】

    那一次冯国佩叫上了老搭档石金礼一同去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歌舞大会的演出。

    【同期】

    冯国佩(花鼓灯老艺人 94岁 艺名小金莲)

  

    演出以后第二天毛主席接见,中南海接见。好,都到中南海去了。主席到了。好了,看看毛主席来了,主席到了人那一圈,在那举着手走那一圈子。过去那样走一圈子,后来我一看,中央的干部全在,邓小平都在那里,毛主席在正当央。

    【文稿】

    那是一次改变他们命运的行程。演出归来后,他们都成为专业的花鼓灯演员,一个在省城合肥,一个在蚌埠市里的文艺团体,演出和教授花鼓灯。如今退休以后,冯国佩和石金礼在蚌埠市依然被奉为花鼓灯的元老和招牌。

    在蚌埠城里人也喜欢玩花鼓灯。尤其是禹会区,各乡镇社区有许多灯班子,成员有工人、农民、退休职工、居民等。他们经常玩灯。一遇喜事就拉到街上,游行表演,十分热闹,俗称踩街。

   

踩街游行
 踩街有时会遇到这种拦街的,这就要即兴唱灯歌,要让拦街的满意了才能过关。

    【同期】

    李素珍(蚌埠禹会区花鼓灯艺人)

    小兰花今年才十八,我到你家藕塘看荷花。

    荷花开的鲜又嫩,侬家好比花下藕

    你又脆又甜又可口,干哥哥看见舍不得走。

    【文稿】

    拦街的人被夸得心满意足,就会撤走板凳,皆大欢喜。

    到了春节,这种踩街游行,往往成为蚌埠市的狂欢节大游行。蚌埠市的和周围各县的数十个灯班,在市区大街上浩浩荡荡,边走边演,敲锣打鼓,绵延数里,全城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踩街过后是花鼓灯的大汇演。

    舞台中一个大大的擂字表明了抵灯大赛的传统,这是要见输赢高下的表演,因此各灯班都十分卖力。

    怀远的马城锣鼓,禹会的社区灯班、小车灯班的表演精彩纷呈。

    蚌埠凭借它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以及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决心成为向全国展现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的主要城市,淮河上的艺术之珠在蚌埠闪现光华。

    在蚌埠市花鼓灯演出水平最高的是蚌埠的安徽省泗洲戏剧院

  

    以李宝琴为代表的泗州戏,也叫拉魂腔,是流传于淮河,安徽,江苏一带的地方戏,唱腔优美与花鼓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期】

    郑威(安徽泗州戏剧院院长)

   

    这两个艺术形式,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会唱泗州戏的老艺人他们也会花鼓灯很多很多的舞蹈语汇,这个泗州戏的形式看来是受很多花鼓灯的影响。

    【文稿】

    泗州戏是由花鼓灯带情节的后场小戏发展而来的,因此泗州戏剧团的80多个演员个个会演唱泗州戏,也会演花鼓灯。现在泗州剧院的花鼓灯表演远比泗州戏名气大许多。他们已成为淮河流域跳花鼓灯最好的专业演出团队。

    他们平时要进行大量的训练,他们的训练更加偏重于花鼓灯。

    在凤台县举办的安徽第七届花鼓灯会上,省内各地都派出了代表队,泗州戏剧院的节目被排在了正式汇演的第一天表演。

    在此后的演出中各代表队演出的节目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凤阳的花鼓,流传数百年,终成舞台艺术。

    怀远的鼓娃闹春,欢快活泼。

    蚌埠的社区灯班人数众多,显得火爆壮观。

    颍上岔伞在舞台上挥洒着古朴。

    最后三天的花鼓灯大会以凤台喷火的板凳龙作为结束,灯会偃旗息鼓。

   

    不久,评比结果出来了,作为举办地的凤台县花鼓灯大获全胜,陈敬之的《千里淮河一条线》等八个节目获得一等奖。蚌埠排名第二。凤台成为最大的赢家。

    半年之后,2007年4月,从北京传来喜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蚌埠泗州剧院的花鼓灯被评为民族大秧歌舞的一等奖.

    作为学习过花鼓灯的嘉宾,资华荺亲自上台为他们颁奖。

    【同期】

    资华荺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花鼓灯拔得头筹,作为我热爱花鼓灯,我当然十分高兴,特别看到这么年轻一代人,在学习继承花鼓灯的过程中,获得这样一个成绩,使它征服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觉得也很高兴。

    【文稿】

    蚌埠花鼓灯虽然深受怀远流派花鼓灯的影响,但蚌埠毕竟是座大城市,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花鼓灯称之为“中国花鼓灯”。为此,蚌埠市专门建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研究工作室”。

    并在市中心的展览馆筹建了常设的中国花鼓灯博物馆。

    

    冯嘴子村也被蚌埠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冯派花鼓灯的代表人物冯国佩,也自然成为中国花鼓灯的泰斗和大师。

    【同期】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冯双白

    

    我也记得在冯嘴子村,我们所看到的拜师的仪式,他们村子里的人把冯国佩请到上座,一个一个在冯国佩先生面前跪拜。是真正我们中国人传统拜师的方式,让我非常感动。有一个海外归来的北京舞蹈学院的一个老 教授,他看到那个场景。他无论如何要挤到拜师的仪式里面去,当他跪下去的时候,我看到两行热泪从他的眼睛里流下来。

    【文稿】

    五十多年前,冯国佩也曾走进北京舞蹈学院传授花鼓灯舞蹈。如今花鼓灯舞蹈已成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必修课。从中专到大二年级的学员都要学习花鼓灯。

   

    2006年十二月,北京舞蹈学院的学员,应邀参加了在蚌埠举办的中国花鼓灯歌舞大会,这次灯会,蚌埠市邀请了安徽省内外的灯班前来献艺,冯国佩成为花鼓灯演出的主角。开幕式结束时,会场上响起了当地人熟悉的歌曲〈好一个花鼓灯〉。

    【同期】

    资华荺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花鼓灯是一个非常有特色,非常有价值,在汉族民间舞蹈中不可多得最重要舞种之一。

    【同期】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

    有了安徽花鼓灯,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汉族保留了一份歌舞的光荣。

责编:徐颖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