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大地湾之谜(第四集)

CCTV.com  2007年11月08日 10:24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在这座“宫殿式”建筑的地面我们发现它的手感、强度绝不逊色当今的水泥地面,那么它和现代水泥有什么不同呢?经试验它比现代100号水泥还要好。那么它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结果发现它就是当地一种石头烧制的,当地人至今还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

  大地湾惊现5000年前“宫殿式”遗址,考古界引起轰动。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感到很吃惊。

  它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大有“天子临轩”的味道。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所以说我们把它叫做宫殿式的建筑。

  5000年前的地面如今仍然平整、光滑、坚硬,与现代水泥不相上下。

  甘肃省敦煌研究研究员李最雄:世界上最早的水泥不是在罗马而是在中国。

  那么这座“宫殿式”的建筑,它是有着怎样功能的建筑呢?

  程晓钟:它有可能是清水河流域,渭河上游地区一个氏族部落酋长聚会的地方。

  主持人:大地湾遗址发掘进入第六个年度,发掘区域已经从河边的台地扩大到了半山坡上。一天中午,考古人员在一处断崖下乘凉时。有人无意中发现断崖下面的草丛中有几个小洞,好奇的人就围了过去向里面挖,结果竟挖出一处房屋遗址。于是考古人员决定把第十发掘区的第一座房址就定在这里,命名为F901。经过两年的发掘,这个遗址的庐山真面目露了出来。原来这竟是一座有着420平方米,结构复杂的建筑。它侧有室,后有房,门前由18根柱子支起的一个开放式棚子,从考古建筑学上讲,这个棚子叫作“轩”,正所谓“堂”前设“轩”,大有“天子临轩”的味道了。整座建筑特别强调了中轴对称,所以有人把它称作“宫殿式”建筑。特别这座建筑的主室地面,在经历5000年的掩埋出土后如今依然光洁平整坚硬,与现代普通民用建筑水泥的性能难分高低。后来经科研人员研究分析这个5000年前的水泥竟是当地及其常见的料礓石烧制的,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种5000多年的工艺在当地并没有失传,现在邵店村许多人仍然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建造炉台和炕面。那么,这座铺着水泥地面的“宫殿式”建筑,在5000年前只有石刀石斧的生产力状况下,究竟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这是F901遗址的后墙,在它的中间有许多圆孔,这些圆孔又是起什么作用的?难道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隔热保温的空心墙了吗?

  程晓钟:在我们考古当中发现,这个墙壁呢很有特点。它先是把木桩比较均匀地立起来,然后在两边用树枝或者藤条,做成的类似于篱笆的东西摆在旁边,然后中间填泥。填完了以后,它感觉表面有点粗糙,不是很美观,然后再在上面抹一层泥,这种做法在我们考古学界称作木骨泥墙。

  原来,这么厚的泥墙多年不塌不到是由于里面有许多木柱作为骨架支撑。这种建筑方法现在看起来让人并不陌生,如今到处可见的混凝土浇筑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只不过今非昔比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已。

  既然这么厚的泥强有木柱作为支撑,那么在前后墙壁上为什么还有许多柱子泥? 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程晓钟:这个后面的墙壁和前面的墙壁上面各有八根附壁墙柱,这个墙柱,又比木骨泥墙里面的木头要粗大得多,它主要起附着墙壁的作用。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茅草这些压力是很大的,一般的这种草墙它是承受不了的,所以说它增加这个附墙柱来支撑这个重量。

  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代建筑墙体本身并不承担房顶的重量,它只起到间隔和保温的作用,房顶的重量由附壁柱和顶梁柱来承担。这种建筑方式具有墙倒屋不倒的特点。


  这就是顶梁柱,在这座房子里面有两根。我们发现室内的所有柱上都裹有一层一层的泥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些大型房屋里面的这个柱子都是用草包裹了,完了外面又涂上了一层白灰面,它既是装饰,同时又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说起防火理念,早在7000多年前大地湾遗址中就有所体现。一期时,人们在没有完全掌握火的习性时,房子内是没有用火的地方。到了大地湾二期的时候,虽然房子里有了灶坑,但灶坑都在地面以下,是一个深坑。

  赵建龙:深坑,这个通风调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不然的话,它茅草棚低的话,它容易引起火灾,这就是说古代的防火意识还是很强,另外一个他用完火以后,他把火熄灭,把火种藏在里面,这个灶炕里面是基本上没有火的,所以说他不容易引起火灾,就是古代的人,都是先用这种办法来防火的。

  从这种防火理念上看,大地湾一、二期的时候,人们还处于一种被动式的防火阶段。到了这个“宫殿式”建筑时期,人们主动把容易着火的木柱用泥给裹了起来,有了积极主动防火的意识。这种木柱上裹着的厚厚泥土是否就我们今天的防涂料,它具不具备防火性能,这还有待于专家的检验。

  程晓钟:这种土叫做红黏土,在当地广泛分布。我们当地人把这个称作为红胶泥,因为它的黏度很好,黏性很强,在我们考古当中发现,在901的那个附壁墙柱上它第一层就抹有这样的红黏土,因为它的黏结程度很好,强度很强。

  从残留的泥柱来看,这个顶梁柱的直径大约有半米。这样粗的顶梁柱它的高度究竟有多高?也就是这座房子它能有多高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附墙柱的倒塌下来的里皮,它的长度有3.3米,那么证明了墙的高度必定是在3.3米以上。那么就是说,中间的这个里柱肯定是很高的,因为他这样出水比较容易,不然,草上是会停水的,停水就会向室内漏,所以要解决这个出水问题,草棚式的建筑解决出水问题,必定是很陡的。

  如果这座建筑的墙体高度有3.3米,按照当时普通房顶的坡度我们不妨来做个比较。


  这是大地湾早期的房屋,面积有20多平方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这座大房子的屋顶高度至少有4米,加上墙体3.3米高,房屋的高度要在7米以上,相当于我们现在2层楼的高度。

  程晓钟:我们在清理F901时出土了大量陶片,根据考古发掘要求,这些陶片要复原。我们复原了大量的陶器。

  可是在复原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又遇到了新问题。

  程晓钟:复原的陶器中有一些器物奇形怪状,怪到什么程度,以致无法命名,所以把这些器物统一命名为异型器。

  这就是当年复原的异型器,这些奇形怪状的异型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让当时的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程晓钟:这些器物是干什么用呢?这是有人分发现这其中有一件器物的形状很像当地称量使用的木抄,所以联想到这些器物会不会和粮食有关。就把他们装上了粮食,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10个条形盘的粮食装满一个小抄,2个小抄的粮食装满一个陶铲,5个陶铲的粮食装满一个四把罐。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这一组四件东西呢就是当时一个十进位和二进位制的一种量器。


  主持人:我们知道,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定了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因为统一之前各地方的尺度、重量、容积等标准是不同的。比如容积的大小,一般根据各地区所崇拜的鼎的大小来制定各种量具的大小。统一之后,各地区要上缴粮食等物品就出现了数量相同但重量不等的现象,同时也给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许多麻烦。所以秦始皇统一之后,首先要统一度量衡。俗话说:人心之不公,才始有斗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使用度量衡的时代是很早的,但究竟度量衡是从何时开始的,“籍载类多渺茫或属揣拟之间,口口相传,并无实物依据。现在所见之度、量、衡器的实物证据,确系未过于周。且多为春秋、战国以后之物”。因此人们对度量衡的研究仅限于距今二三千年前的实物之上。大地湾这批古代陶量的出现,将我国度量衡史的实物资料提前了2000多年。所以,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考古界的又一个重大发现。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一组量具是在F901的主室内发现的,出土时表面并没有磨损,不像被人经常使用的样子,所以专家们认为这很可能是该地区的公平秤或者是标准量具,由F901的主人来使用和看管。

  那么这座有着规模又存放着标准量具的F901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于是有人推测:从大地湾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人口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人一多产生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个人的小矛盾很可能引起部落和氏族之间的争斗。谁来解决?这就需要有个权威人士来承担。在哪儿解决?解决之后是不是还要发布一些安民告示,在那发布?这很可能就是这座建筑出现的一个原因。还有一种推测,当时人们对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无法抗拒,就向上天和神灵祈祷,为了能更好的接近上天和神灵就修建了这样一座高大雄伟的房子。如果这些推测成立的话,那就是说901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建筑了。通过对大地湾遗址的考查能为这些说法找到支撑点吗?

  从大地湾遗址的分布情况来看,最早来大地湾定居的人分布在清水河南岸靠近河边的平缓地带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房屋逐渐向山坡上发展。

  大地湾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朗树德:大地湾一期就是时代最早的那一批居民,大概几十个人。进入大地湾二期,这个时期是大地湾文化一个繁荣的阶段,当时的人口可能就已经迅速发展到三四百人了。那么到了大地湾四期,这个聚落它可能就要接近千人左右。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辉煌的发展时期。

  从大地湾发掘出的五个时期文化来看,距今5500年至4900年的四期是史前大地湾最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房屋的分布格局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就是墓葬的形式也变了。


  郎树德:我们大概发现了70多座墓葬,那么早期的大地湾一期和大地湾二期的墓葬基本上都是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躺,在墓葬里的随葬品也比较的平均,那么至于晚期的墓葬我们发现了一些非正常死亡的扔在坑里头的一些尸骨。

  虽然这一时期考古人员没有发现成片的墓地和大量的墓葬,但从一些零星墓葬中,他们却发现这些墓葬不仅大小不同,而且随葬品的数量也不相等。这一时期的墓葬,有的尸骨不全,有的姿态扭曲,等级差别非常大。那么这两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的大的差别呢?

  郎树德:根据学术界一般的研究情况,比较多的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少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或者说是父系社会,这个时候从大地湾的社会来看肯定是有很多的部落,乃至于部落联盟。那么901这么大的房子,就是部落联盟开会的地方。另外我们还发现像陶祖就是男性这种崇拜物,都说明了这些问题。

  这样看来,距今6500年至5900年大地湾二期仍然处在母系社会,而到了距今5500年至4900年大地湾四期却是父系社会。如果上述说法成立的话,这就说明大地湾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间就发生在这400年的时间里。

  400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历史它却是转瞬即逝。正如沉睡了5000多年的大地湾的这座古建筑,当它醒来的时候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它仍然气势恢宏。

  主持人:母系社会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也就是人类以血缘关系聚集到一起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归整个氏族共同所有。父系社会是男子处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婚姻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共同的财产变成了单个家庭的私有财产了,社会出现贫富和等级现象。据史学家介绍,母系社会制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持续了大约10万年左右时间,父系社会却很短,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然后进入了文明社会。那么这个即将进入文明社会时期又存放着这么重要的标准量具的F901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能否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其复原呢?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在多次考察后根据他多年的考古建筑学的经验亲手绘制大地湾遗址F901的立体图。我们在征得了杨鸿勋先生的同意后,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和所得出的数据制作了这一画面。

  这是F901的前轩,前面八根柱子下铺有石板,很可能是参加聚会或举行仪式时各部落的首领的位置。主室前面有三个门,两扇窗户。在主室的正中间是一个直径两米多的炉灶,后墙上摆放有各种陶器,两侧各有一个旁门通向侧室,从侧室通往“夹”,主室的高度大约在7米左右。主室的后墙并没有门窗,如果从主室进入后室,必须从前门或左右两个“旁门”才能进入。整座建筑由后室、旁室、大厅和前轩组成。

  郎老师:到了大地湾五期,人口遗存主房屋的主要分布在半山及其以上的部位,这个时候的人突然减少了,文化衰落了,那么从四期到五期的这个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

  陈老师:就是说人类文明演化得很好,突然间一个文明从一个区就消失了,或者展现到另外一个空间,什么东西驱动它?

  赵建龙:为什么到仰韶晚期,突然这个地方没有人了,这个遗迹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主持人:是啊,大地湾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了?如果它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又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是我们做这个系列节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大地湾发展过程来看,从采摘野生植物,到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复一年连续再生产的人工栽培作物;从捕杀动物,到将某些易于驯服且繁殖较快的动物驯化为家畜,大地湾的先民们首先解决了吃的问题;从低矮潮湿的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的宫殿式建筑,住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从室内没有炉子到有炉子,从炉子在地面下到地面上,人们对火的性能也逐渐掌握。人口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上千人,社会制度从母系转向父系社会,领导者不仅具有很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应用简单的科学办法制定和管理标准量具。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大地湾的吃、住、社会体制,管理体系是经过长期摸索而发展起来的,它应当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可是为什么当它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就很快地消失了呢?是什么原因使大地湾3000多年创造的辉煌而在短短的时间就得以殆尽。是战争?是瘟疫?还是自然灾害?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好,欢迎收看《走近科学》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收看《走近科学》系列节目——大地湾之谜。

责编:走近科学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