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探索子网 > 走遍中国·CHINA奇人 > 正文
[内容速览]这位艺术家被英国陶瓷权威皮特温先生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陶瓷艺术家”,国际媒体更是不吝溢美之词,赞誉他是“世界青花第一人”、“当代巨匠”。而中国专家则称这个叫做陆履峻的人为“中国当代青花王”。青花王,青花之王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当代艺术家依靠什么让全世界为之倾倒。面对这朵绽放千年、“中国永不凋谢的青花”,他能够担当如此显赫的声名吗? |
耗尽百万家财,山水间游历写生三年
放下画家名分,景德镇定居求艺十四载
他如何成为世界青花瓷画第一人?
敬请收看《走遍中国》之青花王陆履峻
2005年7月12日,这件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距今不过700年左右的中国元代青花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两亿多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当仁不让成为亚洲艺术品的天字第一号。
青花,青花,这个由一堆黏土烧造而成的青白交织的瓷器,再次令世界疯狂。
而在此四年之前,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青花作品展也同样令世界轰动。这位艺术家被英国陶瓷权威皮特温先生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陶瓷艺术家”,国际媒体更是不吝溢美之词,赞誉他是“世界青花第一人”、“当代巨匠”。而中国专家则称这个叫做陆履峻的人为“中国当代青花王”。
青花王,青花之王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当代艺术家依靠什么让全世界为之倾倒。面对这朵绽放千年、“中国永不凋谢的青花”,他能够担当如此显赫的声名吗?
陆履峻:我第一次画青花,一个女老板,她请我到她家去画坯。我拿起笔来就画,画完的时候个个喊好,一烧出来,隐隐约约没了,就像以前那个洗照片,曝光不足,怎么洗,显影不错。
解说: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陆履峻陷入深深的困惑。
解说:青花瓷是用一种叫钴的釉料,在洁白的泥胎上绘画,然后覆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清代学者龚轼这样描写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青花瓷艺术起始于唐宋,那时以刀刻为装饰的青白瓷是青花瓷的前身。到了元代,以毛笔绘出图案进行手制,才有了精美细腻的青花瓷。与宣纸绘画用笔不同的是,青花瓷绘画不是画墨,而是画料,釉料是由矿物质构成的,显然要比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画难得多。
陆履峻:一般画家到景德镇啊,第一感觉,就是感觉非常良好,认为景德镇这个东西啊,只要咱们画家一上手,准行。
解说:在转行画青花之前,陆履峻已经是融会中西的一流画家。这位怀揣绝技妙艺的画家,为什么在青花面前遭遇困惑呢?
成长于古城扬州的陆履峻,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得遇机缘,获多位名师指点。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陆履峻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丹青世界。直到1981年。 那一年,39岁的陆履峻带着自己20多年积累的画作,独闯北京。在北京期间,他拜会了多位国内书画界的大师泰斗。他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呢?陆履峻有些忐忑。一天,他冒昧地敲开了著名书画家董寿平的家门。从只看一张画到欣然受邀参加陆履俊的画展,董寿平的态度因画而改变。
陆履峻:他说这样的话我去看,你带多少我看多少,我说你不是忙吗,他说不不不,我看到好画我就来神了,提神了。我一张张拿出来,拿出来之后,他说你不是搞展览吗?我说是啊,他说好像你这里面好像还有一些诗栏,那我给你题一张好不好,我说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后来他就挑了这一张。他写的是:(履峻同志此作,笔墨简逸,韵味盎然,盖禀赋异于常。他的成就未可量也。) 当时《北京日报》一个记者在旁边说,董老你怎么对他评价这么高?他说你没看到我刚才不认识他,都没让他进门,对吧?人家画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叫我董寿平说瞎话我从来不说的。
解说:有“人间国宝”之称的书画大师董寿平自是一言九鼎。而另外一位书画大家也给了陆履峻意外的惊喜。他就是启功。启功先生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长者,能得到他的认同并非一件易事。
陆履峻:看完之后,他说你啊,画里面是从扬州八怪出来的,这张画画得很好,我给你做首诗。我以为这个启功先生做诗恐怕总要思考一会吧,他就拿这个笔在这个地方,停了大概十来秒钟吧,拿起笔来就写,写的呢(“水墨八家居上流,二分明月数扬州。请君刮目看今日,要李晴江让一筹。”)
解说: “要李晴江让一筹”,启功先生提到的李晴江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李方膺在八怪中以擅于画梅而著称。出现在清代中期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他们突出地把传统写意派绘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深刻影响了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而成长于扬州、深受扬州画派传统浸染的陆履峻,却并不拘泥于传统,他依靠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创造出了极具现代性、堪比扬州八怪的水墨佳作。
而能被几位书画大家一致看好,自是非凡,当有一番好前途。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几年之后,陆履峻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陌生的艺术之路,一条满是荆棘的险峻之路。
解说:中国的英文叫CHINA,CHINA是汉语“昌南”的音译,昌南是指昌南镇,也就是景德镇的前身。今天,穿行在车水马龙的21世纪,随处可见的以陶瓷、窑火为元素的城市雕塑,承载着这个被称为“千年瓷都”的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与记忆。
300多年前,家住景德镇附近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生动记述了景德镇制瓷业的精细分工: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300多年之后,初到景德镇的陆履峻也同样目不暇接,与宋应星不同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可以尽情挥洒自己艺术才华的创作平台。
陆履峻:我发现这里面有版画、油画、水彩画、国画、素描,都能够在这里面找到空间。
解说:陆履峻几乎是立刻就被陶瓷散发出来的独特气韵所吸引,他在这里驻足沉思。
陆履峻:不是感觉这个陶瓷要这个瓷味吗?你画,画出来是画的味道,但陶瓷上有陶瓷上的味道。作为一个画家到这儿地方来的时候呢,主要要深切地体验这个陶瓷的韵味,陶瓷的韵味是…比如唱京剧吧,那个唱京剧,跟唱歌它就不同,你看我们唱样板戏的时候,个个都唱京戏,那个唱歌的人唱呢,“朝霞映在…”,他唱歌。那个唱京戏的“朝霞映在…”,他是唱戏,这个瓷跟画就有这个区别。你在宣纸上画,那个晕啊,墨晕什么东西,用笔,搁陶瓷釉一上去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呢它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它那个釉彩里面出来的那种油润,那种透明,那种光泽,这是绘画里面达不到的。所以我到了景德镇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地方可能是我一个立足点。
解说:在景德镇,没有人不知道龙珠阁。因为这里是历代给皇帝制作瓷器的御窑所在地,曾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举一国之力烧造绝世精品。而让每一件珠圆玉润的瓷器背后,几乎都倾注了名匠大师们非同寻常的心血与汗水。但当时身为一流画家的陆履峻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陆履峻: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不是我一个,所有来的画家,一看景德镇的东西,这个很好画。哎,画釉上可能还好,为什么?你眼睛看到了,它也是跟画差不多,能看到了,就决定它好坏了。可是画青花,邪了,你当时画起来感到非常非常好。
解说:陆履峻在景德镇停下了脚步,然而踌躇满志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青花苦旅才刚刚起步。
青花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正是由于青花瓷的出现,才使景德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瓷都。在景德镇的青花历史上,能工巧匠辈出,而有王者之风的却凤毛麟角,王步就是其中之一。有“青花大王”之誉的王步9岁就来到景德镇拜师学艺,在青花领域苦苦求索了数十年,最终称王。而画家陆履峻开始青花瓷之旅时,已经51岁了。年过半百,从零开始,他究竟能够走多远?
陆履峻:从画家转变成瓷艺家,这里面有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就是熟悉料性,不光是熟悉料性,料只是一种,因为陶瓷,我据了解,有72道工艺,对吧?
解说:一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景德镇瓷业“一器过手,七十二方克成事”。从古至今,每一个成品瓷器,都要经过繁多的工艺程序精心加工而成。青花瓷的工序则更为复杂——要精选很好的青花料和青花的泥和釉,要有优质成型的泥坯,泥坯犹如作画一张纸,起笔之前泥坯的表面被清整得光洁细密,坯是青花的基础。而釉料是决定青花质量的关键,釉料要选择精细明快的、经过煅烧打磨,画在瓷器上的画才能流畅清晰。
入窑之后,不同的火候和烧制时间又会影响青花瓷的釉色。在古代,一百个青花瓷器里真正能够进贡的只有一两个。青花工艺的精湛,精到坯无瑕疵,罐有神韵,釉达上乘,而烧要烧到万里无云。青花之难历朝历代一些能工巧匠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随其心意。
陆履峻:我想这个搞青花,如果没有很好的这个心理素质,不要搞青花。交学费是交了不少,从我做瓷器到现在,大概坏了的瓷器恐怕能卡车拉了。景德镇不是有种说法吗,一窑能叫人家腰缠万贯,一窑也能叫人家倾家荡产。确确实实是这么回事。
解说:陆履峻从事青花的经历没有逾越前人所受的磨难,自以为简单却让他倍受挫折。好在他心目中有一个偶像,尽管是个古人,但这位古人的经历给了他绝处逢生的启示。
陆履峻:唐英,知道吧?他是清朝雍正年间的督瓷官,他是一个文人,可是到了景德镇之后,他从泥巴开始,一直到最后绘画,对景德镇的瓷器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是了解这个人啊,我很有感触。
解说:从外行到业内顶尖高手,唐英在景德镇前后待了20多年。陆履峻在唐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方向。
陆履峻:我想没有任何事情学不会的,只要你下了这个功夫,像景德镇有这么千年的陶瓷底蕴,你在这个里面慢慢的琢磨,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去解决。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