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探索子网 > 走遍中国·历史的足迹 > 正文
这些红色的古朴建筑,在这片山峦间显得十分突出。在这些建筑中生活着更加让人关注的比丘尼。
比丘尼们在这里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神秘的生活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喜怒哀乐?
![]() | |
凌晨3点半钟,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这里的打板声已经敲醒了沉睡的山峦。
自从大金山有了寺庙以来,钟声就开始在山间回荡。
金山寺是江西的名刹古寺,除了它的古老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里的修行者,她们是清一色的尼众。
寺庙里的每一个仪规都是有讲究的,据师父们说,很多大自然的声音都会在钟声和鼓声中有所表达。
仔细聆听这鼓声就是对风雨雷电的模拟,而且表达了对风调雨顺、世界和平的祈福与祝愿。
急促的鼓声结束后,师父们按顺序走进大殿。
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师父们手持引磬、鱼槌、铪子,铛子等法器,组成了一只梵唱乐队,齐声诵唱楞严经咒。早课是修行者每天必修的功课,这是佛教寺庙的老规矩。她们唱诵的经文很久以来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是梵文有的是汉语,看来不经过千锤百炼,是很难熟练掌握如此冗长的经文的。就在这整齐的唱诵中,尼众学院新的一天开始了。
虽然我们听不懂她们唱颂的内容,但是从师父们庄严的表情里,我们似乎能感知她们对信仰的虔诚。
每次上殿师父们都是统一着装,那么尼众师父们在不同场合穿着的衣服会有什么讲究吗?
![]() | |
访谈 江西省尼众佛学院 顿悟法师
我们出家一定要那个就是出门一定要穿这个(大褂),这个比较庄严一点。我们那天就是上殿搭的那个海青衣。那个海青衣是汉朝的服装,因为我们佛教是汉明帝时候传过来的。那个时候人就是穿得这种衣服,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俩个是表示那个戒刀,就是出家人就是宁可舍生命也不能破自己的戒。这是表法的,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是我们宁可把生命舍去也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戒体。这个鞋子呢叫罗汉鞋,这叫罗汉鞋,这六个孔代表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般若,般若也就是智慧,就是一共还有禅定,就是表示六度,就是菩萨修的六度万行。 衣袍是僧人们的正装,一般正式的场合才会穿着。
早课完毕后,紧接着是简短的静坐,静坐后师父们整齐地从禅堂走向斋堂,原来早斋的时间到了。
寺庙的分工非常细致,负责做饭的师父会准时将饭做好。这里的早饭很简单就 以粥和面食为主。
早上,尼众学院的学僧们一般要上三节佛教基础课。这些初级班的学僧正在朗诵的就是佛教经典金刚经。
尼众学院目前设基础班、初级班和中级班,学制各三年,类似于普通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学僧们在这里不仅要学习佛教知识,也要补习像语文、历史、英语等文化课,毕竟有很多的佛教经典并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懂的。
![]() | |
尼众学院从1994年开始招生到现在已经是第五届毕业生了,从办学之初这里就采用了极其规范化的管理。这与教务长顿成法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顿成师父是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电脑课的开设是与她的一个经历是分不开的。
江西省尼众佛学院教育长 顿成法师:
我记得有一次我到广州了,去地铁里坐,全是那个电脑控制的。好久没到了广州,一看不会控制了,就不知道怎么样买票了,所以我感触很深。后来呢,回来以后就有这个想法,当时我们佛学院有这个条件的话呢,准备让我们佛学院的学生也学习电脑。
顿成师父说,佛教的教育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否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面对电脑这种先进的信息通讯载体,许多同学都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欣喜与好奇。
看来虽然她们是已经出家的僧人,但同样怀有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渴望。
看到这里许多人也许会问,这些年轻的尼众既然同样渴望新知,那么她们为什么会选择出家?难道她们真的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者是什么难言之隐吗?
江西省尼众佛学院班主任 悟祥法师
世间人看我们出家人,就认为我们是逃避现实,在世界上受到了种种的打击,没有出路了,然后着急找一个避风港来躲避起来,是逃避的而不是积极向上的。其实呢,等你自己真正的走入佛教以后,走入了我们出家人当中,你就会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每一位尼众出家的原因以及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在这里看的一些细节似乎能告诉我们她们的那份清净以及对生活固有的那份热爱。
上午11点钟,是寺庙里吃午饭时间,僧人们把吃饭叫过堂,是非常准时的。
每次中午过堂前,尼众们都会集体唱诵,这种仪式是每一个佛教寺院必须要遵守的,她们用这种仪式来表达对佛陀、对众生、对信徒们布施供养的感恩,并祈愿人人都能得到温饱。
今年87岁的印空法师是尼众学院的长老,由于最近身体不好,已经很少参加中午的过堂了。但是印空法师说我们的到来,让她感到非常高兴,她硬是坚持着主持了中午的过堂。
佛教吃饭的地方叫斋堂,又叫“五观堂”。“五观”的大体意思是佛门学道者在进食时,不可以有不清净的贪取心,而是应该怀着惜福和感恩的心来接受这种给予。
引领大众唱念的师父手执引磬,引磬是提醒大众用斋时专心而没有妄想,时刻心存五观。
佛门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对于这些清规戒律这里的师父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尼众学院的午餐相对早饭要丰富一些,有些青菜还是来自她们自己的菜园。
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反省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事。也想想这些食物的得来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可以承受这些供食。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要防止心念起三种过失:对上等食不因其美味起贪著心;对中等食不起痴心;对下等食不因不好吃而起嗔恨心。食物皆是众缘和合而成,故不应过度执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应将食物视为滋养四大假合肉身之药,不起贪著之心。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为了滋身修行,成就道业,所以食此食,借假修真。 一上午尼众们的生活紧张而有规律,午饭后,她们会有怎样的安排?在这里我们还会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吗?
中午,简单的休息后,一阵铃声响起,初级班的学僧们被招集到了教室,看来下午的学习即将开始了。她们下午安排的是什么课程,难道还是那些佛教经典吗?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