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探索子网 > 走遍中国·历史的足迹 > 正文
那是一片史前的废墟,七千年前的干栏里游荡着黑色的幽灵,泥沙中戳起的木桩摆开神秘的阵势,到底它们在迎接什么?这就是河姆渡文明留下的千古之谜。
这是一片七千年前留下的巨大废墟,木桩的断面几乎都是在一个高度被扫平了,曾经兴旺了近千年的村庄突然在一夜间消失了,此后便是数千年的沉寂,到底这个村庄哪去了?水灾台风火灾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到底谁是河姆渡村的终极杀手?
| |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掘后人们研究了数十年专家推测,但仍然没有肯定的答案。这就是河姆渡文明的千古之谜,然而二零零四年的一个发现却可能揭开历史的谜团。
这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附近一个叫田螺山的考古现场,零四年发掘以来一直被严实地封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内,周围的人都不知道里面在挖掘什么。
零六年的十月我们有幸进入到了这个玻璃罩。原来一个六千年前的世界已经在这里被揭开。
这些柱子排列成奇特的阵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能否让我们还原六千年前河姆渡人的家园。
智慧初开的古人类是在洞穴中成长的,那里是一个天然屏障,为人类挡住了猛兽的袭击和狂风暴雨。但也限制了人类只能在山区活动。在山洞里人类居住了数百万年。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猎物的匮乏,在距今一万年的时候人类却必须冒险进入平原。这是一块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环境。
河姆渡人的祖先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濒海的沼泽地区。在这个没有任何天然屏障的地区他们将如何自保,人们不仅要随时提防陷入泥沼,更要面对来自东海的台风海啸的威胁。一段史前人类与自然的较量开始了。
在沼泽中艰难跋涉的人们首先看到了安详自在的水禽,它们树上安家,跨出山洞的人类能否也在树上安家?在这个食物丰盛但却要险境求生的环境中河姆渡人开始寻找新的安居方式,那个时代的房子与今天有何不同?
| |
在河姆渡村七十年代人们在地下四米深处发现了很多木桩,它虽然不及田螺山的那么粗但却密密麻麻扎了一地,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当时建筑的基础。那上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会是鸟巢的模样吗?
人们无法猜测,不过专家可以遵循一种史前研究的常用方法,对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进行考察,因为他们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从中发现痕迹,在那能找到那些多腿的建筑呢?
在云南普洱的孟连县我们找到了类似的建筑,这个名叫的大曼诺,佤族村寨七十年前还未定居所以他们的房屋较为简单原始。
这种较为原始的建筑,被称为干栏,房子下面就有很多木桩。
这些干栏的下面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腿呢?
主人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同期:我们这些房子的脚都腐烂了所以经常得修,都腐化了,那你这房子赶快需要修了, 原来杆栏建成的时候下面就有四条腿,但年深日久了以后会有一些腿腐烂,为了保证有效的支撑,主人会为房子加上一些新的腿,在佤族人看来房子的腿非常神圣,每一个都有自己响亮的名字,这就是经河姆渡人改造后的鸟巢吗?
仅仅是这样用木棍和藤条捆扎的干栏能挡住每年一度来自东海强劲的台风吗?在河姆以及中人们频频发现海浪风暴侵袭的痕迹,我们可以想象每次台风过后河姆渡人处境。
也许那是一次台风过后,村民们流离失所,毕竟这是他们在沼泽定居以来头一回遭遇这样的事情,在人类定居之前,每年到这个季节人们都会到附近山洞去躲避台风,然而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却不一样,他们已经开始种植稻米,因此无法离开自己的家园。
刚刚定居的人们怎么度过这个危机呢?
也许这时部落发生重大分歧,猎人们主张重回山林,在他们看来,那里有安全的洞穴,是祖先留给他们的家园,但是第一代农民则观念完全不同,在他们看来山林中的猎物经过数百年的滥捕已经远远不及当初。只有这一地区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新开创的种植方能养活目前的人口。也许这就是六千年前一次真正的观念对峙。
是否重归森林,七千年前的农民面临猎人的挑战,远古发明挡住了台风,终使人类在平原立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
要想继续河姆渡人刚刚开始的伟大工作种植水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建造抵抗台风的房子。这也许比种水稻本身更难。建造一个坚固的干栏建筑需要什么绝招吗?我们将去湖南宁远看一看瑶族的干栏。
| |
湖南省宁远县,这是一个瑶族聚居的地区,由于需要防备山洪和暴雨,这里的干栏非常结实。
据说建造这样的干栏要砍倒十余根胸径两尺以上的大树,用不同规格的钢锯加工。而一栋房子更要加工数百个榫卯,只有这样的房子才能抵御经常光顾的暴雨和山洪,可是河姆渡人有能力造出这样的房子吗?
七十年代,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专家发现河姆渡人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发现在洪水过去后不久这些史前人类就学会了榫卯的手艺。可是他们如何加工这些榫卯和木板的呢,毕竟那是既没有钢锯也没有铁凿。难道他们仅仅使用那些粗笨的石斧吗?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