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揭秘中国礼宾官:接待基辛格被要求失踪几天(组图)

 

CCTV.com  2008年02月13日 09:15  来源:羊城晚报  

  

  礼宾司司长张业遂

  

  

  时任礼宾司接待处副处长唐龙彬

  

  

  现任中国驻希腊大使罗林泉(左)拜会希腊外长

  他们见证了无数外交盛事,传承中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他们胸怀大局又关注细节,并身系国家尊严。他们,就是中国的礼宾官。

  中非峰会:

  70余场会谈和会见有条不紊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由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大规模接待外宾,4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北京,盛况空前。

  外交部礼宾司作为峰会秘书处礼宾组的主要成员,承担着峰会的各项礼宾工作安排。如此大规模的国际会议,礼宾工作千头万绪,整个峰会期间共安排了70余场双边会谈和会见,其中包括胡锦涛主席和到访的六国元首以及与会领导人举行的31场双边会见与会谈。如此密集的会见,给礼宾组的协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时任礼宾司司长的罗林泉和他的礼宾官团队迎难而上,一场场会见与会谈秩序井然,背后凝聚着他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动。

  罗林泉介绍说,特别是11月4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迎接仪式,让我们一开始非常担心。因为这是峰会的第一场正式活动,又是现场直播。当时,49个代表团分散住在北京的20多家饭店,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在30分钟内依次到达人民大会堂,而每一位代表团团长抵达的时间相隔仅有36秒,如果哪一位团长迟到了,整体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为了做到精确无误,礼宾司事前专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实战演练,设想了各种突发情况。排练都在深夜进行,因为北京的交通不能在白天暂停,礼宾官们考虑得很仔细,比如,胡锦涛主席要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过来,要迎接、握手,可能要将近50分钟,时间太长,他们就通过紧凑安排、组织车队等等手段,排练了无数次,最后把这时间缩短到约30分钟。

  在整个峰会过程中,开幕式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如何保证众多与会领导人集体入场、就座的秩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考验了礼宾工作的智慧和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外交部礼宾司创造性地使用了“脚印”标识,虽然观众在电视上看不到,但它为开幕式上领导人顺畅、自然地入场和就座发挥了奇效。

  接待基辛格:

  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单线联系

  礼宾工作或者说礼宾司工作不仅仅是外交部的工作,它实际上担负的是一个国家的礼宾任务,是国家的门面,而不仅仅是外交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见与会谈,无疑是礼宾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历史上,一些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见与会谈,成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外交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周恩来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审时度势地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外交干部队伍。随着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外交活动日趋频繁,尽快建立起一套既能体现新中国外交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礼宾制度,被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日程。

  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1955年外交部正式成立了礼宾司。周总理对礼宾工作的细节抓得非常紧,有时候他要布置重大的外事活动,还会把司长、处长、科员等几级干部都一同找去开会。

  1971年7月,基辛格以美国总统特使的身份秘密访华,由于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当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眼里仍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基辛格甚至把自己比作几百年前到中国探险的马可?波罗,并将此次秘密的访问命名为“波罗一号”。当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有关这次访问的消息都被封锁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时任礼宾司接待处副处长的唐龙彬,是这次秘密接待的礼宾人员之一,这也是他第一次接待美国的政府官员。唐龙彬说:“当时有一点像搞地下工作,单线联系,我的单线联系人就是韩叙,我那时候参加工作已经二三十年了,但从来没有得到过组织上这样的交待:‘家人不能说,朋友不能说,参加这个接待工作期间,什么电话、地址都不能说,就算是失踪那么几天吧。’”

  总理专门带上唐龙彬等几个工作人员去选接待基辛格来访时下榻的楼,最后敲定五号楼。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整个大环境给接待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为此周总理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当时钓鱼台什么花草都没有,工作人员不得不到外边通过公园的一个老花匠,从他家里搬来了几十盆花,布置在台阶和前面大门的两边点缀一下,表示对外宾的欢迎。同时,还特别对五号楼进行了一次粉刷,更换了一些“文革”色彩很浓的物品,并在会客室、会议室、住房等重新摆设了一些装饰品。

  基辛格在北京只停留了48小时。在他们抵京后,周总理就打破惯例亲自前往美国使团的住地与他们会面,这令基辛格一行感到十分惊喜和突然,为此,他们还特别提前15分钟在楼下过道等候。唐龙彬回忆道,宾主一坐下,基辛格的秘书洛德马上给他捧了一大堆文件,基辛格发现周总理注意到这个细节,就笑笑说:“没办法,都是些讲话提纲和有关文件,做参考,我不得不照着这个念。”总理说:“会谈嘛,可以自由一些,放开一些,随便一些。”基辛格又说:“我们终于来到了被人称为神秘的国土―――中国了。”总理微笑着答道:“等你了解了这个国家,就不会感觉它是神秘的了。”

  香港回归:

  零时零分零秒升旗分秒不差

  再说香港回归这一大盛事。

  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1997年7月1日这个神圣的时刻,但英方坚持要在6月30日最后一秒才将英国国旗降下,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升旗。就为了这一秒,中英双方进行了无数次谈判,才确保了五星红旗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当时,作为中方司仪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张业遂亲历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作为一个重大的礼宾事件,其礼宾的安排主要包括:交接仪式中的升旗、降旗以及现场的讲话、进场和退场等,这些活动的安排看似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由于在7月1日之前,香港还归属于英国,因此,所有工作都需要得到英方的协助才能顺利进行,虽然前后只有20多分钟,但准备工作却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张业遂说:“从中方来讲,当时最强调的就是要体现主权回归。所以我们设计了降旗、升旗的仪式这个环节,就是希望通过一降、一升来体现回归的一个瞬间。”能不能在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地升国旗、奏国歌,是中国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最重要的象征,是整个交接仪式成败的关键,也是中方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礼宾官们以零时零分零秒为基准来设计整个仪式的程序,采取倒计时的办法:由零时零分零秒往前推,在这之前一共有十七项程序,他们就把每一项程序的大概时间都预计出来,最后计算出零时零分零秒之前一共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确定整个仪式开始的时间。由于计算准确、安排得当,最后降旗、升旗的时间正如所料,分秒不差。

  ●中非峰会的迎接仪式上,49个代表团必须在30分钟内依次到达人民大会堂,每一位代表团团长抵达的时间相隔仅有36秒,为了做到精确无误,礼宾司事前专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实战演练,排练都在深夜进行,因为北京的交通不能在白天暂停。

  ●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期间,钓鱼台什么花草都没有,工作人员不得不到外边通过公园的一个老花匠,从他家里搬来了几十盆花,布置在台阶和前面大门的两边点缀一下,表示对外宾的欢迎,还把五号楼内一些“文革”色彩很浓的物品更换掉。

  ●礼宾官们以零时零分零秒为基准来设计整个回归仪式的程序,采取倒计时的办法:由零时零分零秒往前推,在这之前一共有十七项程序,他们就把每一项程序的大概时间都预计出来,最后计算出零时零分零秒之前一共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确定整个仪式的开始时间。

  相关链接:

责编:戴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